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对具体诗例的进行分析,进而论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这位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其光芒映照盛唐, 映照了整个古现代诗坛。他的浪漫主义诗风,体现在想象惊人、夸张大胆、比喻奇特,拟人手法千奇百怪,用典变幻莫常等方面。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他在少年时期能继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经二十年的巴蜀文化浸润,在盛唐经济大发展的沃土中逐步成形;后经自己本身的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而将浪漫主义诗风大放异彩。
一、继承传统文化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经济沃土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清明、乐观上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唐代诗歌鼎盛的温床。思想文化开放,主观精神昂扬是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局面的充足养料。儒家入世与道家隐世、抑郁和高傲是李白诗歌永恒的主题,他最钦佩经世济民的政治家(如谢安、诸葛亮)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如屈原、陶潜)两类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髓,其中豪迈与豁达精神充分反映出了李白“兼善天下”与“遗世独存”的矛盾思想。
1.儒家文化的传承
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诗文来看,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具有户籍),只能寄希望于被大贤举荐而一鸣惊人,一展抱负,从而跃居高位,建立赫赫功业。
因为李白自小喜爱读书,所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少年时他就明确了自己的一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出川之初,李白自喻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遠征”(《大鹏赋》),用“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大鹏与“拘挛守常”的小雀的对比,来表露出自己入世的雄心。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时的反映出“入世”的愿望。
成年时期的李白,“入世”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在诗歌中屡以孔子自比,来表达“建功立业,收周游列国之效”的愿望。先是经道友吴筠的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待诏长安。后在贺知章的再次举荐下,李白终于被玄宗的亲自接见,达成了李白“入世”的愿望,成为了翰林供奉。可唐玄宗器重李白写诗作词的才华,只是为粉饰盛世,他不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了。在苦闷和失望中,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愤然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后,虽李白仍不忘“入世”的愿望而奔走,但他却致死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
2.道家文化的发扬
道教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讲求长生不老等主张。道教倡导的自由精神,让李白思维活跃,仙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使他的诗歌绮丽浪漫。道家美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诗歌的自然风光大都具有“有我之境”,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
道教带给李白的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让他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的传世作品。距李白的家乡四川绵阳江油西南40里,就有著名的道家胜地紫云山。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倾心于侠士生活。他去过很多道观,如:“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从“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当时渴望与道家大师交流的愿望。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则反映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以及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巴蜀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如他的山水诗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无不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记忆之中。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李白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巴蜀神秘的原始宗教、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也是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色。如,在登峨眉山时想起了“骑羊子”的先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在险峻的蜀道上感叹巴蜀开国前辈的艰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还有李白在诸多诗歌中对“巫山神女”的感叹等。巴蜀人们独具的发散思维模式,浪漫表现方式,更加增添了巴蜀文化的奇幻与神秘,这些瑰丽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巴蜀先民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与原始浪漫思维。如果说,荆楚文化偏“巫”,中原文化重“礼”的话,那么巴蜀文化就偏“鬼”、重“仙”。巴蜀文化历来神秘奇幻,很多上古神话传说都来源于巴蜀。我们不说《山海经》中巴蜀鬼神的描写,单《华阳国志》就记载着“蠶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无数的神话传说。
三、独特经历地磨砺
在李白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观点的崇尚,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家族复兴的期待,少年时期在巴山蜀水中的学习生活经历,逐步形成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在诗和酒陪伴的传奇游旅过程中,使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光芒四射。
李白大约五岁时跟着全家迁至蜀地(青莲乡)。祖辈的辉煌自小救激励着他,但因不具有名刺(当地的户籍),所以父辈早早地便为李白选定了举荐贤能的为官之路。李白出川之后,他一直在艰难游学、求仕中的挣扎。李白主观浪漫主义诗风在不同时期也亦有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仗剑出川到定居安陆之初,诗风清新自然;其间李白游襄阳,登庐山,渡金陵,过扬州,满怀希望,心境淡然平和。其二是定居安陆以后到“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宦海沉浮,其间两进长安,虽历经挫折,但仍满怀自信;这段时期,李白的诗风总体上显露出的就是“浪漫、豪放”。其三是从“安史之乱”(755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离世,是李白诗歌的“浪漫、悲壮”时期。经李白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终于使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大放异彩。
四 结语
总之,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少年时期继承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加上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以及自身的独立自由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其诗歌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热烈激昂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赢得“诗仙”的美誉和历代文人志士的好评。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莉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J].学理论,2012,(05).
[2]毛若 毛晓红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
[3]王俊州 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J].中国西部科技,2010,(06).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这位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其光芒映照盛唐, 映照了整个古现代诗坛。他的浪漫主义诗风,体现在想象惊人、夸张大胆、比喻奇特,拟人手法千奇百怪,用典变幻莫常等方面。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他在少年时期能继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经二十年的巴蜀文化浸润,在盛唐经济大发展的沃土中逐步成形;后经自己本身的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而将浪漫主义诗风大放异彩。
一、继承传统文化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经济沃土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清明、乐观上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唐代诗歌鼎盛的温床。思想文化开放,主观精神昂扬是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局面的充足养料。儒家入世与道家隐世、抑郁和高傲是李白诗歌永恒的主题,他最钦佩经世济民的政治家(如谢安、诸葛亮)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如屈原、陶潜)两类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髓,其中豪迈与豁达精神充分反映出了李白“兼善天下”与“遗世独存”的矛盾思想。
1.儒家文化的传承
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诗文来看,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具有户籍),只能寄希望于被大贤举荐而一鸣惊人,一展抱负,从而跃居高位,建立赫赫功业。
因为李白自小喜爱读书,所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少年时他就明确了自己的一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出川之初,李白自喻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遠征”(《大鹏赋》),用“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大鹏与“拘挛守常”的小雀的对比,来表露出自己入世的雄心。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时的反映出“入世”的愿望。
成年时期的李白,“入世”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在诗歌中屡以孔子自比,来表达“建功立业,收周游列国之效”的愿望。先是经道友吴筠的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待诏长安。后在贺知章的再次举荐下,李白终于被玄宗的亲自接见,达成了李白“入世”的愿望,成为了翰林供奉。可唐玄宗器重李白写诗作词的才华,只是为粉饰盛世,他不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了。在苦闷和失望中,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愤然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后,虽李白仍不忘“入世”的愿望而奔走,但他却致死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
2.道家文化的发扬
道教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讲求长生不老等主张。道教倡导的自由精神,让李白思维活跃,仙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使他的诗歌绮丽浪漫。道家美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诗歌的自然风光大都具有“有我之境”,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
道教带给李白的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让他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的传世作品。距李白的家乡四川绵阳江油西南40里,就有著名的道家胜地紫云山。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倾心于侠士生活。他去过很多道观,如:“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从“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当时渴望与道家大师交流的愿望。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则反映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以及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巴蜀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如他的山水诗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无不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记忆之中。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李白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巴蜀神秘的原始宗教、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也是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色。如,在登峨眉山时想起了“骑羊子”的先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在险峻的蜀道上感叹巴蜀开国前辈的艰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还有李白在诸多诗歌中对“巫山神女”的感叹等。巴蜀人们独具的发散思维模式,浪漫表现方式,更加增添了巴蜀文化的奇幻与神秘,这些瑰丽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巴蜀先民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与原始浪漫思维。如果说,荆楚文化偏“巫”,中原文化重“礼”的话,那么巴蜀文化就偏“鬼”、重“仙”。巴蜀文化历来神秘奇幻,很多上古神话传说都来源于巴蜀。我们不说《山海经》中巴蜀鬼神的描写,单《华阳国志》就记载着“蠶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无数的神话传说。
三、独特经历地磨砺
在李白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观点的崇尚,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家族复兴的期待,少年时期在巴山蜀水中的学习生活经历,逐步形成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在诗和酒陪伴的传奇游旅过程中,使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光芒四射。
李白大约五岁时跟着全家迁至蜀地(青莲乡)。祖辈的辉煌自小救激励着他,但因不具有名刺(当地的户籍),所以父辈早早地便为李白选定了举荐贤能的为官之路。李白出川之后,他一直在艰难游学、求仕中的挣扎。李白主观浪漫主义诗风在不同时期也亦有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仗剑出川到定居安陆之初,诗风清新自然;其间李白游襄阳,登庐山,渡金陵,过扬州,满怀希望,心境淡然平和。其二是定居安陆以后到“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宦海沉浮,其间两进长安,虽历经挫折,但仍满怀自信;这段时期,李白的诗风总体上显露出的就是“浪漫、豪放”。其三是从“安史之乱”(755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离世,是李白诗歌的“浪漫、悲壮”时期。经李白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终于使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大放异彩。
四 结语
总之,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少年时期继承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加上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以及自身的独立自由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其诗歌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热烈激昂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赢得“诗仙”的美誉和历代文人志士的好评。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莉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J].学理论,2012,(05).
[2]毛若 毛晓红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
[3]王俊州 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J].中国西部科技,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