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GDP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状态后,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推动力。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点发展省份,其发展模式可以作为示范为其他地区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得出的启示结合四川省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得出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
一、引言
自有人类以来,地球——这个美丽的生态系统便开始具有崭新的人的意义,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做斗争的历史,从最初的“畏天命”到“天人合一”再到“向大自然进军”,人类一步一步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为我所用,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盲目征服,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且日益严重。环境变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受到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文明史上最高层次的文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提出了生态文明奠基了中国梦的观点。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习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才能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经济发展已上升为一种政府行为,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既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只有从这一层面入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从源头上和执行效力上实现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系统的失衡、功能丧失和环境污染,以及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这也表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现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基于生态文明经济学原理,生态文明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共同发展,它追求的是以最小的物质、能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假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准备着后劲,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
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了向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并已经开始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但由于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理论与政策措施并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从四川省政府的角度讲,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制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基础,确保四川省经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四川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这样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81年,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 R· 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国外并没有主题为“生态文明”一词的研究,但是围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就业、健康、经济增长到社会安全,影响无处不在。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的政策已经开始了相关立法行动。对于如何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中国自身状况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政策。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围绕生态文明理念与内涵、生态文明与其他相关领域耦合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跟踪评估预警机制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人们也深刻意识到,人类参与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虽然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实践案例研究较少,评价理念和指标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但研究仍然有成效,如北京大学徐春教授(2004)认为“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 不野蛮开发, 不粗暴对待大自然, 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厦门大学卓越教授(2007)认为“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从要素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 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得出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就业、健康、经济增长到社会安全,影响无处不在。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兴未艾,英国、美国等外国政策已经开始了相关立法行动。对于如何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中国自身状况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政策。四川省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系统研究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理论,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达到清洁生产,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从而转变四川省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四川省本身作为西南大省,省内有很多大型工业企业,既然有工业企业,就涉及到了如何处理工业废物的问题,从而涉及到环境问题,上升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经济的层次,中国经济目前进入了新常态,而本课题研究在新常态下,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模式,为了四川省又快又好又环保地发展经济,可以为四川省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发展。目前,四川省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扩大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推动清洁能源体制机制的创新,其良好发展使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省份的建设。政策方面已经趋于完善,包括,加快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八大政策,其中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是整个四川省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只有让人人明白生态的概念,了解发展生态经济的好处,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秉持绿色生活的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意识层面的基础。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点发展省份,其生态经济的建设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建议,这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是个强劲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宋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方颖,丰何生,熊俊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5,(02).
[3]杨硕.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J].经营与管理,2015,(01).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
一、引言
自有人类以来,地球——这个美丽的生态系统便开始具有崭新的人的意义,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做斗争的历史,从最初的“畏天命”到“天人合一”再到“向大自然进军”,人类一步一步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为我所用,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盲目征服,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且日益严重。环境变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受到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文明史上最高层次的文明,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提出了生态文明奠基了中国梦的观点。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习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活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才能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经济发展已上升为一种政府行为,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既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只有从这一层面入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从源头上和执行效力上实现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系统的失衡、功能丧失和环境污染,以及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这也表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现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基于生态文明经济学原理,生态文明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共同发展,它追求的是以最小的物质、能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假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准备着后劲,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
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了向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并已经开始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但由于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理论与政策措施并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从四川省政府的角度讲,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制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基础,确保四川省经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四川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这样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81年,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 R· 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国外并没有主题为“生态文明”一词的研究,但是围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就业、健康、经济增长到社会安全,影响无处不在。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的政策已经开始了相关立法行动。对于如何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中国自身状况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政策。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围绕生态文明理念与内涵、生态文明与其他相关领域耦合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跟踪评估预警机制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人们也深刻意识到,人类参与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虽然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实践案例研究较少,评价理念和指标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但研究仍然有成效,如北京大学徐春教授(2004)认为“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 不野蛮开发, 不粗暴对待大自然, 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厦门大学卓越教授(2007)认为“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从要素的角度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 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得出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就业、健康、经济增长到社会安全,影响无处不在。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为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兴未艾,英国、美国等外国政策已经开始了相关立法行动。对于如何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中国自身状况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政策。四川省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系统研究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理论,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达到清洁生产,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从而转变四川省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四川省本身作为西南大省,省内有很多大型工业企业,既然有工业企业,就涉及到了如何处理工业废物的问题,从而涉及到环境问题,上升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经济的层次,中国经济目前进入了新常态,而本课题研究在新常态下,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模式,为了四川省又快又好又环保地发展经济,可以为四川省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发展。目前,四川省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扩大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推动清洁能源体制机制的创新,其良好发展使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省份的建设。政策方面已经趋于完善,包括,加快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八大政策,其中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是整个四川省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只有让人人明白生态的概念,了解发展生态经济的好处,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秉持绿色生活的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意识层面的基础。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点发展省份,其生态经济的建设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建议,这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是个强劲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宋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方颖,丰何生,熊俊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5,(02).
[3]杨硕.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J].经营与管理,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