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读”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高老师,您好!咱们《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9年第6期《嘉宾有约》栏目曾登载过您的那篇《我与音乐之缘——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音乐情愫》一文,从中我们了解到您在音乐和朗读融合方面颇有研究,您的课堂中充满了音乐情趣。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音乐和朗读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
  高学雷:您好!首先感谢《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给我们提供了这么高的一个平台,来交流我们关于朗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说起《嘉宾有约》的那篇文章,也颇具戏剧性。我一直是一个朗诵爱好者,杂志社郭艳红副主编在2017年9月份建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者”微信群,我是第一批加入的,并录音投稿。直到现在,我一直是这个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没有特殊情况,我会把自己或者学生朗读的作品发到这个群里,尽管群里只有五六十人,和那些动辄有好几百成员的群相比,或许她吸引不了几个人关注,但我觉得这里面都是一些真正懂得朗读的老师们。所以我一直是这里的常客。
  话题扯得有点儿远了。回到《嘉宾有约》那篇文章,当时我看到咱们杂志有这样一个专栏,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和音乐爱好这一块儿有点儿东西可写,就和郭艳红副主编沟通了一下,她觉得这个素材很好,直接要稿子,于是,很快就刊登出来了。这里感谢的话不多说,觉得自己工作30多年,一直和《小学语文教学》相伴,可以说我的进步是离不开它的。深深地记得,我的第一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我和月亮有个约》就是发表在咱们杂志2006年第7、8期合刊上的。
  说到朗读与音乐的特别联系,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我们都说百灵鸣叫就是在唱歌,我们人类的语言的丰富多腔是要胜过百灵的。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不都是咏之歌之的吗?朗读本身就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古代一直也都是吟唱的。现在我们定义下的“朗读”不过是新文化运动以后,让书面语和口语尽量统一起来,把西方的一些朗读技巧借鉴过来以后,才形成现在朗读的样子。
  如今,为了更好地表达朗读效果,我们一般会选择给朗读配乐。说句实话,现在很多不懂音乐的人去给朗读选择背景音乐,往往加上音乐还不如不加。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朗读,甚至想为朗读插上音乐的“翅膀”,还是要懂点儿音乐为好。我的教室里有一个音乐角,往往会把电子琴、吉他、手鼓等放在那里,读诗的时候孩子们会自动地拿起手鼓来伴奏,我也会时不时拿起吉他或者吟唱古诗词,或者为孩子们伴奏。所以,我的教室还有一个名字叫“MC教室”——充满音乐(Music)情调的语文(Chinese)课堂。我会利用多媒体把孩子们的朗读情绪调动起来,配音乐,配画面,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
  记者:您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还参加了仅有的两次国家级境外测试员资格培训,据说全国也就300人左右具有这种资格。那您是什么时候喜欢上普通话,并与之结缘的?您在朗读教学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与尝试?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让您对朗读教学有了一个新的体悟?
  高学雷:我是一名普师生,学历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十八九岁就踏上了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当然,我们这些中师生是什么一种状况,相信小语界是都知晓的,可以说现在全国小语界很多名师都是那个时候的普师生。我是上了四年的普师,四年里我们经过“三字一话”严格训练和音乐美术必备科目,所以那个时候出来的中师生大多多才多艺,是教学的多面手。当然,普通话作为一项基本功是必须要过关的。说实在的,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笨嘴拙舌,是见人就脸红的那种。上了师范后,不得不练习普通话,不得不当众即兴演讲。也许在语言方面有点儿天赋吧,很快我的普通话就说得像模像样,受到学校老师的注意,然后就被推选为班里的推普委员,从此就和普通话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学之路,由于普通话比较好,加上声音有磁性,读起课文来特别吸引学生,孩子们很喜欢我的语文课。不过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特意去研究朗读教学,也就是课堂上带着孩子们读读课文,偶尔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孩子们参加一些朗读节目,先后获得了一些省市级的奖项。自己也参加了一些演讲或者朗诵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仅此而已。
  上世纪90年代末,“两基”抓得很严,全国教师行业推广普通话教学,教师要有普通话证书,取得相应登记证书才能从事教学,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考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当时还没有机测,需要大量的普通话测试员来进行师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自己经常主持一些节目,所以就被教育局选派到安徽省教育厅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成为一名省级测试员以后,我承担了大量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对普通话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2007年我经安徽省教育厅推荐参加了国家级普通话的培训,成了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由于工作突出,2009年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了全国普通话测试员骨干培训班,成为一名具有境外测试资格的国测员。在被人才引进到北京之前,我一直是我们地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普通话兼职教师,常利用晚自习给师范生进行口语或普通话的培训工作。
  说到朗读教学,由于不断参与普通话教学和培训,对于朗读教学也渐渐有了一些想法。比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设计朗读教学环节,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也零星发表过关于朗读教学的小文章,但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细致研究。
  说到真正重视朗读教學,并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做关于朗读教学相关的课题,这应该是2016年的事。为什么是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呢?这还是和咱们《小学语文教学》有关。2016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卷首语刊发了于永正老师的《从贾老师的“神机妙算”说起》,我读到这篇卷首语,很是感慨。感慨于贾志敏老师的“神机妙算”,感慨于两位小学语文教学界泰斗的惺惺相惜,更感慨于他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共同的真知灼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好朗读教学!虽然两位泰斗先后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将一直持续。   记得当时,我们工作室刚刚成立不久,当我把这篇卷首语读给工作室成员听,并把自己关于深入进行朗读教学研究的想法跟他们交流时,大家一直认可。于是在2016年上半年,工作室开始着手准备,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作室成员购买相关方面的书籍,从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到中国播音泰斗张颂的《朗读学》《朗读美学》,从王尚文的《语感论》到王力的《诗词格律》……只要与朗读和朗读教学相关的书籍我们都要找到看看要不要买回来阅读学习。那两年,工作室的主要开支就是给成员们购买相关书籍。还有就是组织工作室成员不断走出去,参加各类朗读教学的相关活动,不断进行经验学习、交流与分享,为后边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
  记者:我们了解到最近两年您带领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做了一项北京市级的课题,能跟我们聊一聊课题的进展情况吗?
  高学雷:2017年6月,我们的区级课题“E时代下提升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新途径”成功开题,经过两年不懈的研究、实践,2019年7月,课题顺利结题。在此期间,为了让课题研究更深入,探索出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我们对原有课题进行修正纠偏,在2018年6月,北京教科院“十三五”规划课题“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成功开题。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预计今年下半年的结题工作要有所推迟,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没有停歇。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课题组的老师为做这项研究购买相关书籍学习,并多次外出交流、学习,能否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对您及工作室成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学雷:说句实话,尽管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大都是近几年入职的985、211高校研究生,普通话水平也不错,但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落实到学生朗读水平提升方面,除了本人有些经验,大家基本上还是白纸一张,要想开展此类课题的深入研究,怎么办?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跟谁学?跟书籍、音频视频,还有名师们学。我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请朗读教学方面的专家或名师给我们的成员培训或上示范课,把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录像,尤其是体现朗读教学的相关录像课收集起来,利用每周四的工作室晚间教研活动时段,播放给学员们观看,并进行交流……以此促进他们在朗读教学能力方面不断提升。
  两年多的学习、研究、探索与实践,使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是朗读教学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两年多来,先后有两人获得市级“新星杯”“启航杯”教学比赛一、二等奖,五人的课题相关论文获得市级教科研课题一、二等奖,区级“启航杯”“新星杯”有六位年轻教师获奖。我们的课题成果也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学校、进步小学等北京市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并受到好评。2018年11月,我们课题组的田冰婉、郝秀秀和我应邀到淮北师范大学2018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培训班给老师们上示范课,进行诵读相关专题培训,受到主办方老师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可以说课题实验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
  记者:对于其他地区的老师们来说,如果想要在朗读方面有成长、有造诣,您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高学雷:三点小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思想上重视起来。语文语文,不仅仅姓“文”,更是姓“语”,我们把“语”排在“文”字的前面,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把“语”排在后面,甚至扔到找不到的地方去了,实在是不应该!于永正老师就说过:语文教学总归是要朗读的。如果思想上不重视,其他都免谈。
  第二,理论上学习起来。应该读一些关于朗读和朗读教学方面的书籍。哪些书呢?上面我提到一部分,可以参考。当然,还要向朗读教学名师们去学习,现在网络方便,好资源随处可见。
  第三,行动上实践起来。首先自己应该是个优秀的朗读者,普通话不好可以练,国家要求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是二甲,那你必须要达标;声音不美也没关系,可以学一学科学发声。总之,在学生们眼里,你要是一个朗读者。然后,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孩子们课堂上的朗读随时可闻。
  记者:在E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您能不能给广大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些可以推广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学雷:这里概括地说一下,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本刊我们的相关文章。我觉得E时代下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上借助视听媒介,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第二,课下练读借助示范,纠正学生朗读问题。
  第三,使用语言网络平台,共享学生朗读作品。
  第四,利用平台留言功能,进行学生朗读评价。
  第五,线上线下朗读分享,增加学生朗读动力。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一定要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没有了朗读兴趣,一切归零。朗读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们花费心思去设计朗读教学环节,充分利用E时代下方便的网络语音平台进行训练、激励、评价学生们的朗读,不断促使学生们在朗读中提升能力。
  記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提炼您的朗读理念,您认为会是什么呢?
  高学雷:营造书声琅琅的小学语文课堂。
  记者:今天的采访,让我对小学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刻感受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希望您的这种探索能够给小学语文老师们一些启迪,一些改变。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您和工作室的小伙伴在小学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不断收获!
  责任编辑 郝
其他文献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是一篇文字精练、寓意隽永的课文,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是以对文章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下面,我们来细读这篇课文,并结合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解文章内外的故事,以期为朗读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源。  这里,教师可以从人物解读的角度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剖析他们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并读出他们的特点
摘 要: 《阿拉斯托》是诗人雪莱早期的重要诗作之一,其奔放的想象、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使其文学思想与内涵得以多角度解读。本文从该诗中展现的雪莱矛盾的精神世界入手进行研读与分析,以期让读者了解《阿拉斯托》中蕴含的雪莱对浪漫主义理想的探询与思考。  关键词: 《阿拉斯托》 孤独 浪漫主义理想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y,1792—182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又一次激荡起了我最初走上讲台时的原动力。《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以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日本教学改革的历程和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  一、“静悄悄”而又不是静悄悄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师课堂,都是以“热热闹闹”的吸引眼球的设计和灵动感为主。没错,时刻掌握课堂
语文记忆,语文学习的客观存在  语文记忆,即对语文学习中经历的人、事、物,若干年后仍能在脑海里保持清晰的印象。虽然少有教师这样旗帜鲜明地提出过,追寻过,但它就这么真真切切地客观存在着,存在于每个语文学习者的心里。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所勾勒的父亲伛偻的背影,成为多少人心底磨灭不了的印记。这是教材给我们的语文记忆。  而赵家璧先生在《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  本文语言朴素而又严谨,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季先生作品炉火纯青的语言境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还能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一、关注教学实效  基于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实现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维护国家和军队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信息技术覆盖范围较宽,但最重要、最基础事关安全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以微处理器(CPU)为代表的芯片技术和以操作系统(OS)为代表的基础软件技术。近20年来,国家一直把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作为推进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战略的重要抓手。  自主可控的根本目标是安全可控  严格意义上,安全可控应包括三方面内涵:一
作者简介:    丁龙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北方文学》《地火》《石油文学》《短篇小说》《章回小说》等四十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现就职大庆油田电视台。   哈达岭属长白山的支脉,有多少个山头,多少条沟,延伸多远,没人数过,也没谁用尺量过。南岭乡医院,就在一条沟里,是幢钢筋水泥的三层楼房,斑驳的墙面,白癜风似的,露出灰黑的底色。顶灯是白炽灯
摘 要: 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影视字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对外来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对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中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影视字幕中的指导作用,为影视字幕的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字幕翻译 《唐顿庄园》 三维转换  引言  在经
摘要: 《你是我的宝贝》是一部以智障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家黄蓓佳用充满爱的笔触,以亲切、清新、毫不做作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智障孩子的生存空间和内心世界,为读者打开了直面这个特殊群体的一扇窗,打破了人们对智障儿童可能存在的忽视和误读。作家通过刻画贝贝的形象,突破了以往作品中的快乐写作,开始探索关于生命的深刻写作。同时,这一特殊领域的开拓也填补了儿童小说创作题材的空白。  关键词: 黄蓓佳《你是我
年少时,我们村子的尽头,有一个很大的场院。场院的边上,曾经住着大抠夫妇,大抠是我们村里的光棍,40岁那年,捡了一个比他大10岁的脑子有些糊涂的老女人,便在破旧的房子里成了家;这一住就是20多年,后来两个人都老得动不了了,大抠就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一把火烧了自家的房子。当然,他和老婆也同房子一起化为灰烬。天亮后,人们发现并赶来救火的时候,房子就剩下一堆焦土。不知是出于震惊,还是惊吓,那片地既没有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