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25日下午,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在苏州陆慕高级中学缓缓落下帷幕。我们xxyw204团队(xxyw204是团队的竞赛编号,意指小学语文组204团队)这个“完美组合”以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创新奖。“完美组合”是连云港市电教馆张勇主任送给我们的美誉。说我们“完美”,一是因为我们三人是市电教馆从全市数万名教师中遴选出来参赛的;二是因为我们三人分别来自市区、县城和农村,代表全市不同地区的教师;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我对语文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师专一附小的丁兆岩老师课件制作精美、欢墩小学李大市老师既精通语文又擅长信息技术。我们终究不负众望,载誉而归。
回首两天半的赛程,这份大奖不仅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团队协作与智慧碰撞的硕果。
● 潜入文本,精心设计
比赛的第一天上午,每位选手都要依据教材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我们小学语文组的赛题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人物语言生动形象。本课教学,理解文本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深入揣摩文本之后,我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
1.词句练习,回顾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首先,安排听写“纺织娘、观察、满载而归、责骂、责备、垃圾堆、殿堂”七个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法布尔的哪两件事。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忆,彰显文本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了情感和认识上的铺垫。
2.品词析句,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设计我采用板块式教学,先让学生画出文中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出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我充分预设,主用从五个方面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一是在评价中引领学生感受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激动与兴奋;二是通过替换“鼓鼓囊囊”一词引领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三是教给学生抓提示语的方法朗读人物的对话;四是通过“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把小昆虫丢进了垃圾堆”和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引领学生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五是揣摩“没用的玩意儿”和“歌唱家”为什么加引号,引领学生领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引领探究,体会文题的匠心与精妙。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法布尔,再探究课题的精妙之处,最后创设情境:如果有一天你来到法布尔的雕像前,看到那装满昆虫的衣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促使学生将对文本的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
4.创设情境,感受环境描写的精当。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揭开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密。这个环节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值得积累的词语或短语,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乡村风景的美好和文本遣词用语的精当,使得阅读教学显得更加扎实有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性。
教学设计完成以后,我自以为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怀欢喜地交上了答卷。
● 同伴互助,集思广益
下午的赛程是三人合作完成团队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比赛伊始,我们各自阅读对方的教学设计,然后商讨、定稿。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找到自身的不足,达成共识,形成了属于团队的精美设计。
1.理念,在相互碰撞中充实。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有了先进的理念才会有恰当的教学策略。大市和兆岩对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以学生为本、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很有特色,感觉不足的是缺乏信息资源意识,没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我欣然接受。的确,信息意识影响信息存在,信息存在引发资源革命,信息资源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
2.资源,在彼此交流中丰实。对于《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开发和利用哪些资源能够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成了我们交流的重点。
在反复思索中,大市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资源拓展,以事实再现‘痴迷’”,他通过出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把昆虫当作猎人、泥土匠、纺织工人、木匠”的一段描写引领学生明晰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引领法布尔进入了科学的殿堂。反观我的设计中“揣摩标点领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不切文意。情急之中,我再次咀嚼文本,赫然发现文本虽然有法布尔“痴迷”之说,但并没有具体写法布尔如何对昆虫痴迷而成长为昆虫学家,显然我的设计——“揣摩标点领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对文本的误读。课文叙述的关于法布尔的两件事只能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无法看出“痴迷”之处,这应该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空白,需要教者去充实完善。大市及时捕捉到了文本的空白点,但让我感到不满意的是他所选的文字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于是,我们三人置身网络,苦苦寻求。突然,一段精美的文字跃入我的眼帘——“1915年5月,91岁高龄的法布尔在家人的扶持下,坐在椅子上,最后一次巡视他钟爱的荒石园…
回首两天半的赛程,这份大奖不仅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团队协作与智慧碰撞的硕果。
● 潜入文本,精心设计
比赛的第一天上午,每位选手都要依据教材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我们小学语文组的赛题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人物语言生动形象。本课教学,理解文本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深入揣摩文本之后,我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
1.词句练习,回顾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首先,安排听写“纺织娘、观察、满载而归、责骂、责备、垃圾堆、殿堂”七个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法布尔的哪两件事。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唤醒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忆,彰显文本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了情感和认识上的铺垫。
2.品词析句,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设计我采用板块式教学,先让学生画出文中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出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我充分预设,主用从五个方面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一是在评价中引领学生感受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激动与兴奋;二是通过替换“鼓鼓囊囊”一词引领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三是教给学生抓提示语的方法朗读人物的对话;四是通过“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把小昆虫丢进了垃圾堆”和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引领学生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五是揣摩“没用的玩意儿”和“歌唱家”为什么加引号,引领学生领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引领探究,体会文题的匠心与精妙。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法布尔,再探究课题的精妙之处,最后创设情境:如果有一天你来到法布尔的雕像前,看到那装满昆虫的衣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促使学生将对文本的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
4.创设情境,感受环境描写的精当。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揭开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密。这个环节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值得积累的词语或短语,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乡村风景的美好和文本遣词用语的精当,使得阅读教学显得更加扎实有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性。
教学设计完成以后,我自以为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怀欢喜地交上了答卷。
● 同伴互助,集思广益
下午的赛程是三人合作完成团队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比赛伊始,我们各自阅读对方的教学设计,然后商讨、定稿。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找到自身的不足,达成共识,形成了属于团队的精美设计。
1.理念,在相互碰撞中充实。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有了先进的理念才会有恰当的教学策略。大市和兆岩对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以学生为本、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很有特色,感觉不足的是缺乏信息资源意识,没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我欣然接受。的确,信息意识影响信息存在,信息存在引发资源革命,信息资源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
2.资源,在彼此交流中丰实。对于《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开发和利用哪些资源能够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成了我们交流的重点。
在反复思索中,大市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资源拓展,以事实再现‘痴迷’”,他通过出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把昆虫当作猎人、泥土匠、纺织工人、木匠”的一段描写引领学生明晰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引领法布尔进入了科学的殿堂。反观我的设计中“揣摩标点领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不切文意。情急之中,我再次咀嚼文本,赫然发现文本虽然有法布尔“痴迷”之说,但并没有具体写法布尔如何对昆虫痴迷而成长为昆虫学家,显然我的设计——“揣摩标点领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对文本的误读。课文叙述的关于法布尔的两件事只能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无法看出“痴迷”之处,这应该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空白,需要教者去充实完善。大市及时捕捉到了文本的空白点,但让我感到不满意的是他所选的文字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于是,我们三人置身网络,苦苦寻求。突然,一段精美的文字跃入我的眼帘——“1915年5月,91岁高龄的法布尔在家人的扶持下,坐在椅子上,最后一次巡视他钟爱的荒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