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袁腾飛热”“易中天热”风靡一时,这给了笔者很大震动,同样是讲历史,为何他们就能说得风生水起、扣人心弦?显而易见,他们的讲授通俗易懂且富于时代感和针对性,这是其成功的关键。于是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僵化死板的地方,并着手加以改进。经过几年摸索,笔者的历史课堂变得兴趣盎然,讨人喜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模式即“麻辣历史教学法”。
第一,“麻”者,陶醉欣赏之意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1]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畅游历史长河,让他们全神贯注,乐学忘返。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抽象的历史专有名词,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能理解的角度加以解释,学生很快就会对课文内容厌倦了。比如在教到《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七年级华师大版)的“分封制”时,笔者就打了一个比方:“假设西周的全国土地为一块大蛋糕,周天子给自己留下最大的一块,剩下的就根据战功大小或亲疏关系分给功臣或贵族。”这么一比喻,学生对“分封制”这个词就了然于胸了。形象恰当的比喻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最好桥梁,学生在桥上悠哉乐哉,教师在桥下则游刃有余。
把历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联系起来也是笔者教学中的拿手好戏。《辽、宋、西夏、金并立》(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一课中的民族政权关系复杂,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可是当笔者一提起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动画片《大英雄狄青》中的狄青,学生们就眉飞色舞起来了,他们一个个争着喊他们知道的情节,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在学生们热火朝天的抢答中迎刃而解。历史课其实是需要让学生多接受些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才能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的。可是课堂上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这个任务只能让学生课外去完成了。基本上笔者每上完一课内容,都会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历史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课后有时间去看看,比如《封神榜》《贞观长歌》《乞丐皇帝传奇》《郑和下西洋》等。
授课语言紧跟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笔者开展有效教学的另一秘密武器。十几岁的初中生最喜欢赶新潮流,哪儿新鲜就往哪儿凑。倘若教师的上课语言还是循规蹈矩,学生是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的。古语云:欲取先予。你想让学生听你的课,你就得先了解学生喜欢听什么。比如在做判断改错题时,笔者请学生当“纠客”(时下流行的一个网络语),让他们找出题目中“穿帮”的地方,学生一听当“纠客”就来劲了,兴致勃勃寻找出错(“穿帮”)的地方。“你太有才了”“你真酷”“你确定吗”等诸如此类的网络热词也常在笔者的课堂上信手拈来,从而让学生精神大振,提高了听课效率。
第二,“辣”者,挑战刺激是也。再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终究还得落实到考试上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笔者把每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每次考试中若能达到目标就算通过,不过关的要补考。学生们所蕴涵的潜力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原来对他们的要求是相同的,他们对考得好不好都无动于衷,现在一划分层次,他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次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过关。有的学生还会“荣耀升级”(模仿CCTV3《星光大道》节目),每学期开始时,笔者都会给那些进步明显能上升到上一层次的学生给予表彰和鼓励。其实学生最后考得如何已经变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笔者看到了学生们潜在的学习激情,并受到鼓舞。只要方式恰当,任何学生都能爱上你的课堂。“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2]
笔者每学期的最后一节历史复习课,都是深受学生期待的“历史知识竞赛课”。竞赛课上笔者把本学期的历史知识要点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团体竞赛,题型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才艺表演四大环节。竞赛结果根据积分评出小组名次,并依据个人表现评出“智力英雄”和“新锐”。知识竞赛仿佛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学生踊跃参与的热情让师生久久不能忘怀,并且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我们的“巧练 苦练”终于迎来丰厚的回报。这几年市里期末统考评比时,笔者这个年段的历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随着教龄的增长,笔者发现了更多历史教学的乐趣和窍门,有信心也有决心让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麻”更“辣”更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第一,“麻”者,陶醉欣赏之意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1]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畅游历史长河,让他们全神贯注,乐学忘返。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抽象的历史专有名词,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能理解的角度加以解释,学生很快就会对课文内容厌倦了。比如在教到《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七年级华师大版)的“分封制”时,笔者就打了一个比方:“假设西周的全国土地为一块大蛋糕,周天子给自己留下最大的一块,剩下的就根据战功大小或亲疏关系分给功臣或贵族。”这么一比喻,学生对“分封制”这个词就了然于胸了。形象恰当的比喻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最好桥梁,学生在桥上悠哉乐哉,教师在桥下则游刃有余。
把历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联系起来也是笔者教学中的拿手好戏。《辽、宋、西夏、金并立》(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一课中的民族政权关系复杂,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可是当笔者一提起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动画片《大英雄狄青》中的狄青,学生们就眉飞色舞起来了,他们一个个争着喊他们知道的情节,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在学生们热火朝天的抢答中迎刃而解。历史课其实是需要让学生多接受些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才能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的。可是课堂上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这个任务只能让学生课外去完成了。基本上笔者每上完一课内容,都会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历史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课后有时间去看看,比如《封神榜》《贞观长歌》《乞丐皇帝传奇》《郑和下西洋》等。
授课语言紧跟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笔者开展有效教学的另一秘密武器。十几岁的初中生最喜欢赶新潮流,哪儿新鲜就往哪儿凑。倘若教师的上课语言还是循规蹈矩,学生是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的。古语云:欲取先予。你想让学生听你的课,你就得先了解学生喜欢听什么。比如在做判断改错题时,笔者请学生当“纠客”(时下流行的一个网络语),让他们找出题目中“穿帮”的地方,学生一听当“纠客”就来劲了,兴致勃勃寻找出错(“穿帮”)的地方。“你太有才了”“你真酷”“你确定吗”等诸如此类的网络热词也常在笔者的课堂上信手拈来,从而让学生精神大振,提高了听课效率。
第二,“辣”者,挑战刺激是也。再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终究还得落实到考试上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笔者把每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每次考试中若能达到目标就算通过,不过关的要补考。学生们所蕴涵的潜力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原来对他们的要求是相同的,他们对考得好不好都无动于衷,现在一划分层次,他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次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过关。有的学生还会“荣耀升级”(模仿CCTV3《星光大道》节目),每学期开始时,笔者都会给那些进步明显能上升到上一层次的学生给予表彰和鼓励。其实学生最后考得如何已经变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笔者看到了学生们潜在的学习激情,并受到鼓舞。只要方式恰当,任何学生都能爱上你的课堂。“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2]
笔者每学期的最后一节历史复习课,都是深受学生期待的“历史知识竞赛课”。竞赛课上笔者把本学期的历史知识要点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团体竞赛,题型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才艺表演四大环节。竞赛结果根据积分评出小组名次,并依据个人表现评出“智力英雄”和“新锐”。知识竞赛仿佛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学生踊跃参与的热情让师生久久不能忘怀,并且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我们的“巧练 苦练”终于迎来丰厚的回报。这几年市里期末统考评比时,笔者这个年段的历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随着教龄的增长,笔者发现了更多历史教学的乐趣和窍门,有信心也有决心让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麻”更“辣”更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