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数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进一步探寻数学奥秘的关键时期,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运算、图形面积、综合运算等方面较之前对学生的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课本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也从单一、平面化的数学内容转向更为复杂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最初来到学校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平静、适应,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稳定了许多。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家长的告诫还是教师的要求,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事事遵守,而是会在行动之前先经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番,对于他们不认可的事情也会极力反驳,因此不少家长感叹孩子越长大越难教育。但是从好的角度思考,如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就会采取积极地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和引导学生用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學实践,就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通过饶有趣味的数学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随着年龄段的增高,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强,学生在学习之初只需要计算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涉及到的公式、定理也通俗易懂,但是当他们进入数学高年级学段之后就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如果只凭借之前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课上讲解,容易导致课堂氛围刻板、乏味,学生也无法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很好地传达给教师,因而无法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通过饶有趣味的数学提问,来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之初先在黑板上给学生出了几道数学运算题:“52÷9=? 38÷6=? 123÷4=?”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数学试题分别有哪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请他们试着解出答案。学生通过动笔实践计算,发现前两道数学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是除不尽的,只有最后一道可以除尽。笔者趁势向他们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有一些性子急的学生已经开始翻阅课本试图找寻答案了,在此种情况下笔者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今天要学的新课“循环小数”,由于学生都是带着深厚的学习欲望来了解新知识的,因此本节课大家学得格外认真,课堂教学效果也取得了质的飞跃。
运用新颖巧妙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加以呈现
小学生在进入数学高年级学段之初,正是他们由单一、弱化的形象思维转向立体、复杂的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由于低年级段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涉及的运算知识和图形知识只要依靠直观形象的表象层面就可以很好解决,但到了数学高年级学段则需要学生借助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对于班内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学习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弱化数学课本知识的难度,将这些重、难点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工具——烧杯和小石子,让学生将两个相同的烧杯里一个先倒水,另一个放石子后在倒同样的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实际结果。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大小不同,占据的空间也不同”这一理念后,再通过两个大小不同的纸盒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有多大?借助以上的方法,很好地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可视性,使学生不用拼命在脑中设想这些概念的立体画面,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多思考交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而忽略了其数学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与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教师也在教学中逐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来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因为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于是笔者在课堂之上大胆放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模式,来共同探讨“小数乘小数”知识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组内展开积极地交流与探讨,有的负责出数学题,有的列乘法算式,有的分析运算难点,有的负责核对最终的计算结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并通过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有效转化策略。
结语
总之,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是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广大教师应深度挖掘更多好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通过饶有趣味的数学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随着年龄段的增高,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强,学生在学习之初只需要计算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涉及到的公式、定理也通俗易懂,但是当他们进入数学高年级学段之后就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如果只凭借之前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课上讲解,容易导致课堂氛围刻板、乏味,学生也无法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很好地传达给教师,因而无法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通过饶有趣味的数学提问,来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之初先在黑板上给学生出了几道数学运算题:“52÷9=? 38÷6=? 123÷4=?”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数学试题分别有哪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请他们试着解出答案。学生通过动笔实践计算,发现前两道数学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是除不尽的,只有最后一道可以除尽。笔者趁势向他们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有一些性子急的学生已经开始翻阅课本试图找寻答案了,在此种情况下笔者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今天要学的新课“循环小数”,由于学生都是带着深厚的学习欲望来了解新知识的,因此本节课大家学得格外认真,课堂教学效果也取得了质的飞跃。
运用新颖巧妙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加以呈现
小学生在进入数学高年级学段之初,正是他们由单一、弱化的形象思维转向立体、复杂的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由于低年级段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涉及的运算知识和图形知识只要依靠直观形象的表象层面就可以很好解决,但到了数学高年级学段则需要学生借助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对于班内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学习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弱化数学课本知识的难度,将这些重、难点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工具——烧杯和小石子,让学生将两个相同的烧杯里一个先倒水,另一个放石子后在倒同样的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实际结果。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大小不同,占据的空间也不同”这一理念后,再通过两个大小不同的纸盒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有多大?借助以上的方法,很好地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可视性,使学生不用拼命在脑中设想这些概念的立体画面,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多思考交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而忽略了其数学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与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教师也在教学中逐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来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教学“小数乘小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因为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于是笔者在课堂之上大胆放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模式,来共同探讨“小数乘小数”知识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组内展开积极地交流与探讨,有的负责出数学题,有的列乘法算式,有的分析运算难点,有的负责核对最终的计算结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并通过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有效转化策略。
结语
总之,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是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广大教师应深度挖掘更多好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