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专精特新”,有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谁来培育?第二是推进保护和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第三是关注中国下一步的“三化”,即生产要素市场化、部分公共资源市场化和民营投资的顺畅化。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新的一些趋势,在2020年的后半年,特别是在明年将会逐步地显示出来。
中国的改革有个问题,就是排斥性太强,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且根深蒂固。马克思说过:世界是千姿百态的,玫瑰花和紫罗兰都是鲜花,我们不能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各有各的香味。“国有”与“民营”都应该看成共和国的“亲儿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五、六、七、八、九”的格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企业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主体都是来自于民营企业,这是客观事实。
要用两只眼睛看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一只眼睛从运行角度,看民营经济的“五、六、七、八、九”,已经远远超过了半壁江山。另一只眼睛从资产角度看,如今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3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家,民营企业全部的存量资产大约是100万亿元人民币。而国有资产估算大约是500万亿到600万亿。中国还是一个国有资产比重占主体地位的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我曾给有关方面提出两个报告,其一是保护产权,各个方面的产权都要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民营产权更应该得到保护。其二是保护和激励民营企业家,上一个是“保产”,这一个是“保人”。共写了七条意见上报给国家有关方面,两个多月之后中共中央即发出一个了文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有两个重大判断。第一个判断是:“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我国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另一个是“內在”。今天有很多人还把民营看成是外在的,是圈外的,是体制外的,实际上中央政府已经认为民营企业是内在的,是圈内的。而且后面用的是“要素”,不是因素,这个词用得很准。
第二个判断更重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今后大家可以用“内在要素”和“自己人”这两句话,来衡量一切言论和一切行动,这意味着“国有”“民营”都是“亲儿子”。今年9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再次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条线,通过政策纾困。今年受疫情影响,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受中国结构性变动的影响,日子比较艰难。当务之急,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各级政府要纾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通过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地减税降费。国家已经决定拿出1万多亿帮助企业纾困,不惜超过了国际上3%赤字率的警戒线。然后用金融政策来解决贷款的问题,现在关键是要防止金融部门“跑冒滴漏”。银行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要像滴灌一样滴到每一个干枯的企业,急需资金的企业,要滴灌。
第二条线,靠市场决定,其中要害在“决定”。中国的资源配置,中国的经济活动要由市场决定。虽然在1983年提出“市场决定论”,但到今天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有很多模糊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制定的“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指出“市场决定”排除的是过去传统的由政府来决定。
特别是今年中央政府下了“三道金牌”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4月9日专门下发了推进要素市场化的文件。5月18日政府改革决定里继续讲要素市场化。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部署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央三道金牌”里面有很多精彩,是2020年的一个靓丽之处。
第三条线是靠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管理和体制四个方面的创新。“隐形冠军”企业都属于创新型企业。
第四条线是靠开放。说这个好像老生常谈,但现在很有针对性。因为现在有人误解了“双循环”的格局,以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好像要淡化全球化,淡化开放共赢。国际国内双循环平行就误解为走封闭的老路。千万不要把最新的提法理解成走封闭的老路。我们还是要参与全球化,还是要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绝不是走封闭的老路”,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第一个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这就是我们人类从一开始经过几万年的积累到2020年确定的七大生产要素。尽管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商品的市场化已经达到97%,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这七个要素要逐步走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是权力运作。
这会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多机会,每一个都值得解开,每一个里面都有“好戏”。比如技术,将来很大一个变化就是职务发明,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国有高校、国有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利用职务发明的科研成果,产权是谁的,怎么样界定,怎么评估,怎么作价,需要详细科学的界定。
尤其是管理要素的市场化,企业家的身价要变成财富。今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了山东烟台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作为中小企业,在没有土地、房产和更多资产做抵押的情况下,企业家可以用身价来作为银行授信额度的依据。这是个很大的突破。
第二个是部分公共资源市场化。比如,土地作为自然资源要逐步实现招拍挂制度。某些社会资源,比如公共工程的承包经营权应该从政府拿出来,从国有企业拿出来,进行市场交易。还有,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权也可以拿出来交易。除此之外,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属于社会性的资源也可以拿出来推向市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了。
最后一个是民营企业投资顺畅化。改革40年,在很多垄断性行业里,民营企业投资占比一直是比较低的,这是不应该的。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地提出把铁路作为下一步民营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要改变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过低的情况。一些垄断性行业要逐步放开,这里面的投资机会更多,利润也更丰厚。
责任编辑:任慧媛
培育“专精特新”的主体是谁?
中国的改革有个问题,就是排斥性太强,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且根深蒂固。马克思说过:世界是千姿百态的,玫瑰花和紫罗兰都是鲜花,我们不能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各有各的香味。“国有”与“民营”都应该看成共和国的“亲儿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五、六、七、八、九”的格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企业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主体都是来自于民营企业,这是客观事实。
要用两只眼睛看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一只眼睛从运行角度,看民营经济的“五、六、七、八、九”,已经远远超过了半壁江山。另一只眼睛从资产角度看,如今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3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家,民营企业全部的存量资产大约是100万亿元人民币。而国有资产估算大约是500万亿到600万亿。中国还是一个国有资产比重占主体地位的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我曾给有关方面提出两个报告,其一是保护产权,各个方面的产权都要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民营产权更应该得到保护。其二是保护和激励民营企业家,上一个是“保产”,这一个是“保人”。共写了七条意见上报给国家有关方面,两个多月之后中共中央即发出一个了文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有两个重大判断。第一个判断是:“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我国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另一个是“內在”。今天有很多人还把民营看成是外在的,是圈外的,是体制外的,实际上中央政府已经认为民营企业是内在的,是圈内的。而且后面用的是“要素”,不是因素,这个词用得很准。
第二个判断更重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今后大家可以用“内在要素”和“自己人”这两句话,来衡量一切言论和一切行动,这意味着“国有”“民营”都是“亲儿子”。今年9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再次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企有活力,要靠“四条线”
第一条线,通过政策纾困。今年受疫情影响,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受中国结构性变动的影响,日子比较艰难。当务之急,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各级政府要纾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通过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地减税降费。国家已经决定拿出1万多亿帮助企业纾困,不惜超过了国际上3%赤字率的警戒线。然后用金融政策来解决贷款的问题,现在关键是要防止金融部门“跑冒滴漏”。银行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要像滴灌一样滴到每一个干枯的企业,急需资金的企业,要滴灌。
第二条线,靠市场决定,其中要害在“决定”。中国的资源配置,中国的经济活动要由市场决定。虽然在1983年提出“市场决定论”,但到今天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有很多模糊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制定的“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论”,指出“市场决定”排除的是过去传统的由政府来决定。
特别是今年中央政府下了“三道金牌”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4月9日专门下发了推进要素市场化的文件。5月18日政府改革决定里继续讲要素市场化。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部署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央三道金牌”里面有很多精彩,是2020年的一个靓丽之处。
生产要素市场化会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多机会,每一个都值得解开,每一个里面都有“好戏”
第三条线是靠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管理和体制四个方面的创新。“隐形冠军”企业都属于创新型企业。
第四条线是靠开放。说这个好像老生常谈,但现在很有针对性。因为现在有人误解了“双循环”的格局,以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好像要淡化全球化,淡化开放共赢。国际国内双循环平行就误解为走封闭的老路。千万不要把最新的提法理解成走封闭的老路。我们还是要参与全球化,还是要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绝不是走封闭的老路”,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要特别关注“三化”
第一个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这就是我们人类从一开始经过几万年的积累到2020年确定的七大生产要素。尽管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商品的市场化已经达到97%,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这七个要素要逐步走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是权力运作。
这会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多机会,每一个都值得解开,每一个里面都有“好戏”。比如技术,将来很大一个变化就是职务发明,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国有高校、国有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利用职务发明的科研成果,产权是谁的,怎么样界定,怎么评估,怎么作价,需要详细科学的界定。
尤其是管理要素的市场化,企业家的身价要变成财富。今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到了山东烟台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作为中小企业,在没有土地、房产和更多资产做抵押的情况下,企业家可以用身价来作为银行授信额度的依据。这是个很大的突破。
第二个是部分公共资源市场化。比如,土地作为自然资源要逐步实现招拍挂制度。某些社会资源,比如公共工程的承包经营权应该从政府拿出来,从国有企业拿出来,进行市场交易。还有,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权也可以拿出来交易。除此之外,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属于社会性的资源也可以拿出来推向市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了。
最后一个是民营企业投资顺畅化。改革40年,在很多垄断性行业里,民营企业投资占比一直是比较低的,这是不应该的。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地提出把铁路作为下一步民营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要改变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过低的情况。一些垄断性行业要逐步放开,这里面的投资机会更多,利润也更丰厚。
责任编辑:任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