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伊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俨然成了一档全民节目,相关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关于诗词的讨论,迅速成为关注焦点,比赛热度也是一直居高不下,似乎在这个春节里,祖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诗词风”。
2月7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16岁少女武亦姝杀出了与神级对手PK的重围,在首轮拿下317分的高分后脱颖而出。紧接着她又在“飞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学语文老师王子龙手中拿下一城。而抢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她反应灵敏,率先拿下五分,完胜强敌彭敏,取得了最后的冠军。
关于此次《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唤醒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很多人“速成”为诗词发烧友。也有观众持悲观态度,认为这次大会确实引起了一股“诗潮”,但热闹过了,也就散了,毕竟古典诗词仍是小众,愿意花时间去持续学习的人太少。
多维解读
“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
这个春节,电视基本上被《中国诗词大会》“霸屏”了。这档节目,真正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因为这档节目,大家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感情,这个春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融入家庭成长记忆。乍看起来,这档节目的走红,很有些出人意料。众所周知,春节期间从来都不缺综艺节目。在传统观念里,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类型,不外乎“一笑二闹三跳四唱”——这也是当前市场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诗词大会》,听起来似乎有些曲高和寡,应该“叫好不叫座”才是,可事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诗词热”的流行也是如此。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其实,远远不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年来还曾走红过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等等,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并非一味喜欢流行的东西,依然有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传播机构来说,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何乐而不为?
除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些文化普及层面的探索也多多益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日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更显著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是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产生了“化学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形式、激发兴趣的文化传播,是弘揚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晚霞时,不会只说一句“哇!好美”,而是微微颔首,很自然地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点 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激活了人们的诗心,似乎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在一片盛赞声中,文本作者却跟武亦姝的老师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冷思考:萌发诗心很好,但如何才能长久,如何才能做好真正的“诗教”? 那么若想传承传统文化,就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大众尤其是学生对文化的兴趣。文章条理清晰,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读罢让人回味深思。
2月7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16岁少女武亦姝杀出了与神级对手PK的重围,在首轮拿下317分的高分后脱颖而出。紧接着她又在“飞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学语文老师王子龙手中拿下一城。而抢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她反应灵敏,率先拿下五分,完胜强敌彭敏,取得了最后的冠军。
关于此次《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唤醒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很多人“速成”为诗词发烧友。也有观众持悲观态度,认为这次大会确实引起了一股“诗潮”,但热闹过了,也就散了,毕竟古典诗词仍是小众,愿意花时间去持续学习的人太少。
多维解读
“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
这个春节,电视基本上被《中国诗词大会》“霸屏”了。这档节目,真正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因为这档节目,大家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感情,这个春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融入家庭成长记忆。乍看起来,这档节目的走红,很有些出人意料。众所周知,春节期间从来都不缺综艺节目。在传统观念里,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类型,不外乎“一笑二闹三跳四唱”——这也是当前市场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诗词大会》,听起来似乎有些曲高和寡,应该“叫好不叫座”才是,可事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诗词热”的流行也是如此。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其实,远远不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年来还曾走红过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等等,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并非一味喜欢流行的东西,依然有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诗词热”是时代的声音,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传播机构来说,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何乐而不为?

除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些文化普及层面的探索也多多益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日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更显著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是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产生了“化学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形式、激发兴趣的文化传播,是弘揚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晚霞时,不会只说一句“哇!好美”,而是微微颔首,很自然地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点 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激活了人们的诗心,似乎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在一片盛赞声中,文本作者却跟武亦姝的老师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冷思考:萌发诗心很好,但如何才能长久,如何才能做好真正的“诗教”? 那么若想传承传统文化,就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大众尤其是学生对文化的兴趣。文章条理清晰,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读罢让人回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