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那么多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是我多年的好闺密,最近她突发奇想,准备辞掉工作,到农村老家的宅基地建一所房子。芳說,接下来的生活,她要在老家种一片庄稼,养几只鸡和一水塘的鱼,完全不用在城里打拼,依靠这些,她就可以过上惬意的生活。
  听了芳天真的想法,我忍不住笑话她。笑完之后,我却陷入了思考,她这个想法真的不可行吗?
  芳解释说,自己回到农村老家自食其力,食物来于自然,生活回归自然,没有城市的喧闹,闲了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这样的生活,没有压力,有益身心。她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想过返璞归真的生活,把多余的东西扔掉,过简简单单的生活。
  芳的想法,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梭罗。1845年春天,28岁的梭罗带着一柄斧头,来到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建起一座木屋,在那里进行了两年多的湖畔生活实验,以证明自己每年只需工作六周,就可换得全年的生活所需,其余的三百多天则可以自由地阅读、思考、写作,把文明的繁琐尽数剥去。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在湖畔与禽兽为邻,与寂寞为友,与春天共眠,与严寒抗争。他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打架,聚精会神地倾听天籁之音,饶有兴趣地探测湖底的形态,认认真真地记录湖水的结冰开冻。最终他写下了恬静、智慧的《瓦尔登湖》一书。
  梭罗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拖累与妨碍,欲保留自由之身,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远离物质诱惑。他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看来,芳的想法与梭罗不无二致。都说“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可在城市生活中,又有谁不是欲壑难填?再看那些被查处的贪官,一朝东窗事发,无不悔青了肠子,那时他们才明白,自己要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处?
  想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芳,并表示支持她的想法,而且十分欣赏她无欲无求的心态。
  人没有欲望,那是假的。但人的欲望,是可以控制或者说可以转移的。当我们能够解决温饱后,就应该把更高的追求转移到精神层面,比如学问、艺术、慈善等等。
  可叹的是,那些出境旅游的土豪,看到国外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总是风卷残云,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证明他们有钱。可证明他们有钱,却并不能证明他们精神有多富有。当年苏格拉底逛完雅典的市场后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啊!”这是哲学家的眼光,他可以视金钱如粪土,视物质为身外之物,然而他对学问的追求是多么狂热啊,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也许在学问上,我们做不了苏格拉底。但在生活上,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不需要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它们拖累了我们的心灵和身体,让我们忘掉了初心,并变得疲惫不堪。
  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时,就会发现,我们需要的并不多,只不过是需要多陪父母唠唠家常吃顿饭,需要的是简单的食物、空气和水,需要的是一本书,一张桌子和一张床。而那些与名利财富有关的烦恼,只要看淡,就不会被束缚。
  (邱宝珊摘自《博爱》2018年第5期)
其他文献
苏东坡很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些难言之隐。当时,他和弟弟苏辙都在朝中当官,东坡是翰林,苏辙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一点权力。有一故人找到苏辙,想求个差事干干。事情很长时间没办成,那位就来见东坡,希望他能“以一言为助”。苏东坡一听,觉得这事挺不好办,答应吧,这“一言”难讲;不答应吧,故人情面难却。于是他就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十分贫穷,无以为生,只好去盗墓。这天他进入一座古墓,见到一个人赤裸而坐,一
一只老谋深算的年长公鸡,飞到树杈上瞭望。“老弟,”一只狐狸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我们要停止对抗,从现在起实现全面的和平。我是來传送这个好消息的,快下来吧,让我们彼此拥抱庆贺。今天我还要跑20个地方去报告这个消息呢。你和你的同伴尽管开心地寻找乐子,而我将为你们效劳,今晚起大家可尽兴狂欢,但请首先接受我深情的一吻吧。”  “朋友,”公鸡答话道,“从来没有比和平更美好的字眼了,尤其是能从您嘴里听到,更
晚上十点多钟,靠山屯王老汉斜躺在炕头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身旁的老伴低头聚精会神地织着毛衣。  突然“砰”的一声,电视柜上的一只苹果摇晃了两下,滚落到了地上。不好!地震了。说着王老汉起身一下子蹿到了地上。“快,快下地,往外跑!”王老汉冲着老伴大声喊了起来。  王老汉老两口跌跌撞撞跑出了家门,来到空旷的院子里。“快看一下儿子媳妇他俩咋样了!”老伴喘着粗气指了指屯东头。“这小两口觉大,是不是早就睡了?
很多事,是必须要等的。比如:水沸,饭熟,路口的红灯……  很多事,如节气,不到时候不会发生,有它精准的时间刻度。如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的相遇,需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需要等机缘成熟。  瓜熟,才会蒂落;过完今天,才会是明天;雨过了,才开始晴天;这条路走完,才会拐上另一条路……等待,因为是时间的一部分,所以注定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性急的人,却恨不得省略过程。可没有了过程,还有
被日本人尊为“国技”的相扑,有着2 000多年的历史。要了解相扑,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一场相扑比赛。  左图中的这个台子叫“土表”,是相扑比赛的场地。那个圆圈是用裹(ɡuǒ)着石头和泥土的稻草包拼成的。比赛开始后,相扑手就只能在这个圆圈里活动。首先出圆圈或是除脚掌以外其他身体部位触地的相扑手就算是输了。  看到这样装束的人,就知道比赛快开始了。他们叫作“呼出”,就像主持人一样,会在土表上用独特的调子像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儿歌是启蒙的一种方式,从数字开始培养孩子的思维,是对的。虽然这里的数字既不代表老虎的數量,也不代表松鼠的数量,和数字的本意无关,只是为了押韵。古代的孩子,也要学习数字,正如《三字经》所言“知某数,识某文”,十、百、千、万……数字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数字是个符号,本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远看不如山,近看不如甲骨文。看着数字展开联想,很难。不过,有时
有一次,家里的地毯用旧了,我卷起来捆好准备丢掉换新的,没想到站在身后的小儿子乐朋,竟大哭起来,叫道:“地毯太可怜了,它又不是垃圾,怎么可以丢掉?”我被这出奇的同情心怔住,原来七岁的孩子将生活中的物品看成相互依存的朋友;孩子广泛的同情心十分敏锐,其中就含着虚灵的“天机”。经过后天智能活动的梳理,成人才逐渐失去朴实真切的世界。  由此我想起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得意地将母亲以土布手工缝制的新衣穿在身上,穿
我们追求便捷和效率,流连于快速变幻的信息世界。就像高温环境下运动的分子,高速振动着,无序而持续,用零碎细散把每个时刻填满,不时焦虑不安。  我们有多久没有认真等待过了?  车站,午后,天气阴沉,你什么也没有带,什么人也没有约,只是一个人在等待,雨声滴答,风喃绕耳。没有人知道你在等待什么,包括你自己,就这么放空一段时光,让浮躁的心情慢慢平和下来,人也像重新充好了电。  等待是不可思议的艺术。它似乎永
出场人物:  白纸、剪刀、双面胶、棉签、彩笔  故事是这样的:  1  这天,白纸正躺着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一张白纸呢?我可以变成其他东西吗?  想了半天后,他对呆呆地倒立在笔筒里的剪刀说:“嗨,朋友,帮我个忙,在我身上剪出一个椭(tuǒ)圆形。”  “哦,好。”剪刀很热心。  2  塑料袋里的棉签们很好奇:“你在干吗?”  “我在做一件有趣的东西。你们能躺成一个圈吗?"椭圆形的白纸邀请道。 
认识一位朋友,孩子刚一岁多的时候开始自媒体写作。每天晚上睡前考虑好第二天要写的选题,第二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写到六点半,然后开始准备早餐。  最开始真的很难,早起很难,写文章更难,但她从没想过放弃。  如今的她已经坚持早起写文章两年多,她的文笔越来越娴熟,读者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們聊天,她说:“我身边有很多宝妈觉得我写文章还挺好的,也想尝试,就问我要怎么做。可大部分人都坚持不过三天,说早上起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