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锐意进取创新未来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响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方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交通运输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提高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用以支撑全校23个专业本科生的交通运输基础实验教学任务和交通运输(国家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交通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安全工程、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坚定了西南交通大学持续弘扬实验教学理念,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信念。但在该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慢慢突显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阻碍了实验教学示范项目的良性发展。
  出现问题
  1.实验资源相对独立,整体优势不明显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即时性等特点,而一个独立的系统无法体现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系统同时运作,方可与实际情况接近。
  2.实验资源难以开放共享
  实验教学资源在各自系统内能够良好运营与使用,却无法与相关系统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因此无法体现实验教学的全面性,也无法判断其最终结果的风险评估。
  3.资源分散,利用率不均衡,不能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各个系统资源相对分散,系统用户只利用本系统资源,而对于其他系统的有利资源,无法获取。
  出现以上问题是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多环节、跨区域、高风险、大信息量等特点考虑不周所致,同时系统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操作人员岗位复杂、地域分散,需要各环节协同配合。如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熟悉单一系统的操作,感知效果与实际情况会相差甚远,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设备运用、组织和指挥等技能掌握不足,也使融入实际工作的周期加长,局限了实验教学的优越性。
  解决办法
  学校通过多方了解、考察与调研,最终选择了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虚拟信息网络技术,共建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共建、共享、共管、共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企共同商讨和努力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心原本存在的诸多问题。
  1.多系统融合,实现虚拟现实化
  虚拟信息网络技术将分立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与融合,将虚拟实验最大限度接近实际情况。
  2.系统资源开放式共享
  通过信息融合技术,打破了无法共享与开放的瓶颈,主要方式是应用虚拟化,采用虚拟终端的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虚拟的运行环境。在用户访问一个虚拟化的应用时,用户会获得如同运行本地应用程序一样的访问感受。避免了软件安装,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设备限制(如图1)。
  3.资源得到整合,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将人、实验教学应用、实验学术资源等各种数据一一进行了整合(如图2)。
  (1)统一身份认证
  完成了用户统一管理、单点登录、模拟登录及API授权管理。
  (2)实验教学应用
  将交通运输系统实验教学应用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对实验教学应用的统一管理,权限识别,可分院、分专业、分用户多维度管理,解决了应用的管理、整合以及最大化使用资源的问题。
  (3)实验学术资源
  统一管理实验学术资源在教学流程中使用,解决了学术资源的管理与整合问题,并支持动态教学流程使用。
  (4)数据中心
  建设标准统一数据管理、标准数据库、数据交互中心,实现了教学平台与现有系统间的整合,将分散的实验教学应用组合为跨专业主题或其他类型综合实验系统。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企合作,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完善了实验过程与师生互评机制。即平台不仅支持课程大纲要求的基础实验项目执行,跨专业分岗类综合实验执行,同时还支持教师或学生创造的个性化创新实验项目执行,对实验过程可实现精细化跟踪,包括对过程的录播、监控、实验操作步骤跟踪、互动交流。此外,还形成了师生互评机制,对教与学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校企合作创新了实验中心管理与建设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新模式。
  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会继续借助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技术,不断深入实验教学理念,构建更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不断前进。
其他文献
大数据时代:课例设计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 ”、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正融入社会生活,也悄然改变着教育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构建一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变“一刀切”模式下的统一课堂教学为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材施教模式,可以培养出具有多样性、个性化,团队意识强,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综合类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引进了云教学系统,学
公元323年,葛洪路过广东,听说这个地方矿产丰富适合炼丹,于是留下来,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成为影响后世的化学家、道教宗师、儒学巨人、医学家,也留下了至今中国常用的一个词:入微。史载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於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葛洪“入微”有什么标准呢?为了博闻,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读遍能读之书;为了深洽,他深入名川大山潜心修道;为了思考,他写书数百卷;为了精辩,
教育技术圈一直有些尴尬。我们常常自嘲“教育圈中懂点技术的,技术圈里懂点教育的”。博客圈的研究还没拎清呢,朋友圈已经铺天盖地了。而作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必须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但如果我们一直跟在软件、平台后面追,当下林林总总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各类APP学习应用一定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有人隔岸观火,也有人勇敢地成为实践者。  随着数据库和电子网络的出现,学习
近几年,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课堂转型的发展趋势,不禁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與回望——智慧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的优势究竟在哪?基于这一疑惑,吴秉健老师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向课堂要智慧,让信息多跑路。通过吴秉健老师的细致分析与阐述,不难看出微课的确是我们“向课堂要智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让信息多跑路”的重要载体之一。微课之所以能如此,我认为主要取决于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微而
看到博主的文章,我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  如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在网上交流,而不擅长口头表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说,常常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会操作就行,有的即使开口说了也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义务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言
教学现场  笔者近期执教了一节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公开课——《声控机器人》。教学设计从设计之初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其中包括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教学难点的呈现形式等的修改。例如,第一轮的设计中,安排了“我说你搭”的环节,让学生现场搭建声控主题的机器人,通过同屏设备进行直播,让全体学生分析搭建过程。在试教中,通过Apple TV结合iPad进行直播,虽然起到了现场广播搭建过程的效果,却出现了
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地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生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存在,并随之产生了网络欺凌、数字侵权、网络安全等诸多社会问题。为了维护网络世界的和谐稳定,保证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被逐渐提上日程,和我们渐行渐近。  基于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专题,邀请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张立新教授对青少年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具体
近年来,STEM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始探索STEM课程与教学模式。今年,我校在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中进行了STEM教育的探索,开展了面向STEM的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面向STEM的信息技术课,是指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合STEM探究项目,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科学和数学问题。本文将以“三门问题”项目为例介绍这一教学模式。  选择探究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S
创新整合点  翻转课堂模式的基本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课中”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学生“课后”的作业、练习或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上,这种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中微课程教学突出将知识传授通过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拓展则是在“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听课评课,以评促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急需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信息技术听课往往拘泥于一级硬性指标,集中在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两方面,对课堂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关注很少,本文通过3CRubric方式从三个角度对信息技术听课评课技巧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3C Rubric;信息技术;听课;评课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