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新机遇与新考验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kao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为中国与东盟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必将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机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后的正常运行,还将面临着新的考验,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还需要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十年“修行”,终成“正果”
  
  近10年来我们翘首以待的自贸区协议开始在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之间正式实施,这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可谓十年“修行”,终成“正果”。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中国一东盟(10 1)峰会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整个建设过程分两步走:到2010年,首先在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之间实现贸易的零关税;到2015年,再开始在中国和东盟四个新成员国之间实现贸易的零关税,从而最终建成一个惠及19亿人口、年GDP总量达近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当时有媒体评论说:“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在21世纪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世纪之交中国和东盟决定共建自由贸易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全面正常化以来,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产物。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1997年东盟组织扩大、1999年4月包括当时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的“大东盟”形成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增速更快。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
  2003年10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泰两国之间“先行先试”,开始执行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组成部分的《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中泰两国果蔬进出口贸易关税从原来的平均30%骤降为零。同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782.52亿美元,同比增长42.9%。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已有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4年底,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定》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多种商品大幅度降低关税。在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2005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304亿美元的新高。此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不断刷新纪录:2007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两千亿美元,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双边贸易额201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然实现较大增长:全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20.7%,进口1169.7亿美元,增长7.9%,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2009年,尽管继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前9个月双边贸易额仍接近1500亿美元,双方投资额累计已超过600亿美元,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边的经贸合作还不断向宽领域、纵深化方向拓展。2007年。中国与东盟lO国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放宽建筑、运输、金融、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准入标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提速。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为2010年1月1日基本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做好了充分准备。
  2010年1月1日时间一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即在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国中间开始实施。
  
  意义重大,前景美好
  
  中国与东盟10国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仅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也具有突出的实际意义。
  第一,建立自贸区,可以使中国和东盟实现互利共赢。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定》的规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这将大大增加中国与东盟双边之间的贸易量,带动区域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将实质性地彼此开放市场。经贸交往将更加深化和拓展,联系将更加密切。根据《投资协议》的规定,在投资领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使双方相互投资更加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建立自贸区,中国和东盟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相互投资这三个领域实现互动,互利共赢,“使双方人民得益”。
  第二。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东盟双方经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营造的,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中国与东盟10国双方长期的设想、规划,在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有又经历了近10年的沟通、协调和磨合才建立起来的,它是在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促动下产生的成果。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彰显了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的牢固基础。
  今后,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中国与东盟之间不但能够将双边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做大,不断深化,造福于双方人民,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通过经济活动,进一步促进双方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从而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世代友好的基础。
  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树立了一个标杆。中国与东盟成功建立自由贸易区,在经济上开展深度合作,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东南亚地区的又一成功的实践。中国在与东盟的合作中以诚相待,坚持互利双赢的做法,给中国的其他周边国家作出了榜样,有利于发展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合作。
  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国际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亚洲国家加强区域合作。
  
  新机遇,也面临新考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全面实施,但并非就大功告成,一劳永逸,今后要正常运行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更大的方面讲,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自由化 体系将更趋多元和深化,并将在内部的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长期以来,东盟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同心圆”式的区域合作战略,这个同心圆以东盟为核心,形成中、日、韩、印、澳、新等多个“10 1”机制。迄今,东盟与中、日、韩、澳、新、印共签订了6个涵盖整个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美、日、韩等国的很多企业已在东盟投资设厂与我展开竞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良性运行还面临着各种复杂性因素和艰巨任务,需要面对区域内外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这就特别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增进了解、交流和信任,强化合作信心,共同解决合作中的新问题,努力提高合作效率,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只有互利互惠,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稳定和长久。
  其次,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中国-东盟签署自贸协定并不意味着所有进出口商品的零关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是民族国家的天性。即便中国与东盟之间宣布全面实施贸易自由化了,这也仅仅是指双边商品贸易条件下的关税的取消,即零关税,并不涉及非关税壁垒,不涉及所谓的“例外商品”。为维护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相关各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动用“例外条款”,搞所谓的“反倾销”。届时,非关税壁垒问题有可能凸显,贸易争端也将不可避免。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将逐步被打破,但部分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利益,或许会设置“隐性壁垒”。自贸区使中国和东盟的投资贸易将更加频繁,常有降价竞争,这种机会主义可能会对市场形成新一轮冲击,当地的经销商和传统的竞争格局乃至价格秩序都可能重新洗牌。如果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将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一些与东盟同质化较严重的出口产品可能对东盟国家相关行业造成冲击,东盟国家很可能利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比方说在产品的质量认证过程中,有些国家的某些部门会拖延检验时间,或增加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第三,即将实施的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还不是最全面的贸易自由化,一是此次只涉及中国与东盟10国中的6个老成员国,而越、老、柬、缅四个新成员还有一个过渡期,将推迟5年,至2015才实施。二是即便6个老成员国,参与零关税贸易的也并非所有商品,而只有7000多种,也就是说只有约90%的商品参与自由贸易。
  第四,对即将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态度各异。自贸区是以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为核心,以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即国民待遇)为目标的一项综合性的合作,而且是中国一国与东盟10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由于东盟10国之间各方面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因而需求不一,所以并非所有东盟lO国都完全赞同、满意、支持与中国的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在内的自由贸易区。
  第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只是东盟与区域外国家建立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区中的一个。众所周知,除刚建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外,还有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新西兰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刚刚启动的印度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来可能还有欧盟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美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不经常性地保持活力,没有亮点,很容易陷入疲软。
  就目前情况看,东盟10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约1.2万亿美元,这个“蛋糕”大体上就在东盟的上述主要贸易伙伴中瓜分。中国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8年双边贸易额约2300亿美元,2009年约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东盟的前四位贸易伙伴就占了约1万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就意味着东盟与其他伙伴贸易额的大幅度减少。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即便双边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贸易额的增长也是有限度的。可以肯定,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不可能发生“井喷”式的增长。对此,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我们在期待之余,仍需要双方的呵护,不断地“浇水、施肥、培土”,才能使之健康“成长”。
  
  如何迎接新挑战
  
  既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还需要不断巩固、优化和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呢?笔者认为:
  第一,要逐步加大开放力度,特别是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根据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相关协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必须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动植物卫生措施方面开展标准互认,加强互利合作,严格限制技术壁垒的使用。这里的“开放”不等于“放开”,而是有序的开放。要在开放中逐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严格按照双方之间已经签署的有关协议的规定办事,增强协议的约束力,坚决杜绝随意性。根据协议办事,有助于规避相关风险。按章办事而不是凭感情办事、义气用事,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要通力合作,减少非关税壁垒。相关各国政府应通过定期协商、定期相互监督、定期讨论的方法,关注不符合相关协议的做法,关注不符合自由贸易的政策,防止非关税壁垒间接给相互之间贸易的发展带来阻力。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有着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的特点。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壮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各方的精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将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运行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关注对方的关切。这样,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才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5年12月8—17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全国书记贝尔蒂诺蒂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率团访华。本刊记者就资本主义、苏东剧变、全球化、欧洲左翼党联合等问题采访了他,主要内容如下:  记者:您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现代资本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什么?  贝尔蒂诺蒂: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以及第三世界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在相当长时间里,全世界的政治思想集中表现在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简称劳进党)在1926年成立时称为塞浦路斯共产党,1941年改为现名,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现有党员1.3万人。在1926-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前的34年间,劳进党为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争取和捍卫劳动者权益,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曾两次被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长期受到迫害,多次被捕入狱,许多优秀党员在斗争中英勇牺牲,党的名称也被迫更改。1960年后
穿越漫长的国境线,  穿越喜马拉雅深处的激流深谷和崇山峻岭,  穿越种族、语言与宗教的隔阂,  一个全新的喜马拉雅考古时代已经到来。  在雪山洁白无瑕的映照下,  在荒芜寂静的高原深处,  一群现代人慢慢地已经跟上了  喜马拉雅先民的蹒跚坚韧的步伐,  开始触摸到“世界第三极文明”  发生、延续的史前脉络。  处于“世界边缘之边缘”的西藏西部,  也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西藏历史进程中,  具有一种
5月24日,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并主办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加强政党对话,推动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同事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欧洲政党领导人表示热烈欢迎。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意义非同寻常。这充分表明中欧政党交流与对话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欧战略性沟
文化外交源于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其内涵、形态以及对一国总体外交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早期传统外交的分工布局。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正赋予文化外交以全新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促成了文化外交的日渐崛起,不仅国家层面的文化外交正以崭新的姿态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地方对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了更符合总体外交要求的趋势特
2010年5月,我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赵胜轩同志率领的中共友好代表团成员之一访问了老挝、越南两国,在切身感受老、越两国党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深情厚谊的同时,亲眼目睹了老挝革新和越南革新开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两国纯朴的人民、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给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感受传统友谊 追寻伟人遗风    老挝、越南都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
近年来,全球突发事件频发,中国近期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2008雪灾”、2003年的烈性传染病SARS,美国的“9·11”和“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的海啸……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和影响,也使得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简写为EM)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所谓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
田中首相带着恢复日中邦交的希望直飞北京    1972年9月25日,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首的日本政府代表团乘坐日航DC-8型专机,于8时10分从东京羽田国际机场起飞,带着恢复日中邦交的希望,径直向远距3000多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飞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首相首次访华。  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在全世
那天就要离开拉萨了,好像时间过得特别快,近一个月“重走父辈进藏路”的西藏之行要结束了,站在宽阔的布达拉广场上,仰望布达拉宫那金色的宫顶,回看雄伟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蓝天白云之间,不知怎么搞的,总有点恋恋不舍,心里酸酸的,当列车驶出拉萨站,看着西郊、堆龙德庆等地闪过眼前时,眼眶中不禁充满了泪水,心里默默地念着:再见了,西藏!再见了,拉萨!古稀之年的我,还能再回来看你吗?毕竟在这里,度过了11年
从1955年万隆会议中非领导人执手相握,到2006年非洲各国首脑齐聚北京;从中国支持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走独立自强的道路,到非洲国家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中非建设者奋战丛林,用鲜血和汗水铺就坦赞铁路,到新世纪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累累硕果;从1956年4月第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团访非,到新时期中非文化交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历史已经见证了中非友好合作的一座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