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感悟体验,关心人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因此,教育把人的感悟体验过程看作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1注重感悟体验的意义
1.1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应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课文《跳水》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我先作表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当时人们的紧张心理。后经过学生自读体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却用“跳水”命题的好处。这样,置身语境之中体验,敏感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1.2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中要多运用朗读的手段,引导学生把人们送别总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浮现于脑海,从而把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深入到朗读之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在语言文字中包蕴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情思。
1.3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例如《草地夜行》一课描写老红军外表的一段话中有“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一句,学生通过朗读去进一步领悟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联系全文理解老红军不怕艰苦、坚持革命的乐观思想和乐于助人的可贵精神,这样就经历了由表及里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明老红军身体瘦弱”这一表层的理解。因此,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1.4引向自“悟”,发展个性。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感自悟”。例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1.5展示“差异”,注重发展。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更何况我们的教学?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李时珍》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自己书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2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2.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小学阅读教学应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开始。要着力抓好两个训练点:一是要提高学生自学生字和自读课文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楚上,教会学生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二是切实加强朗读、默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小学阅读教学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使其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培养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快速提取知识经验,联系课文上下文(必要时还可以查字典)理解词语,理清框架,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比较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和主题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2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如《荷花》:图文结合,想向荷花开放时的动态,让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理解荷花的形象美。分内容(总起句、花、叶)朗读,边朗读边想象整段课文。启发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在文中插图上注出三个句子所对立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展开,有的全展开,有的将要展开。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再比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透,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2.3写作思路和阅读过程,领悟读写的方法。对课文的感悟,应包括对课文语言现象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其一,在指导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景色两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写法,教学中,可通过引读、对读和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些描写方法,对理解桂林山水特点、表达作者感情和增强语言美感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这篇课文则应让学生感悟到“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在读思中揣摩出这种常用的写景方法。其二,要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回顾教师指导阅读一篇课文的完整步骤,从中领悟读书的方法。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容易造成教学的浮躁空虚,华而不实。因此,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新课程,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越来越多地重视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日积月累,悟得终身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更丰富的资料,更活泼的形式,更广阔的天地。
1注重感悟体验的意义
1.1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应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课文《跳水》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了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他。我先作表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如同自己也站在人群里,体验当时人们的紧张心理。后经过学生自读体味,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惊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船长,也悟出了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却用“跳水”命题的好处。这样,置身语境之中体验,敏感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1.2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中要多运用朗读的手段,引导学生把人们送别总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浮现于脑海,从而把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深入到朗读之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在语言文字中包蕴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情思。
1.3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例如《草地夜行》一课描写老红军外表的一段话中有“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一句,学生通过朗读去进一步领悟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联系全文理解老红军不怕艰苦、坚持革命的乐观思想和乐于助人的可贵精神,这样就经历了由表及里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明老红军身体瘦弱”这一表层的理解。因此,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1.4引向自“悟”,发展个性。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感自悟”。例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1.5展示“差异”,注重发展。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更何况我们的教学?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李时珍》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自己书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2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2.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小学阅读教学应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开始。要着力抓好两个训练点:一是要提高学生自学生字和自读课文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楚上,教会学生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二是切实加强朗读、默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小学阅读教学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使其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培养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快速提取知识经验,联系课文上下文(必要时还可以查字典)理解词语,理清框架,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比较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和主题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2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如《荷花》:图文结合,想向荷花开放时的动态,让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理解荷花的形象美。分内容(总起句、花、叶)朗读,边朗读边想象整段课文。启发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在文中插图上注出三个句子所对立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展开,有的全展开,有的将要展开。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再比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透,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2.3写作思路和阅读过程,领悟读写的方法。对课文的感悟,应包括对课文语言现象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其一,在指导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景色两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写法,教学中,可通过引读、对读和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些描写方法,对理解桂林山水特点、表达作者感情和增强语言美感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这篇课文则应让学生感悟到“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在读思中揣摩出这种常用的写景方法。其二,要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回顾教师指导阅读一篇课文的完整步骤,从中领悟读书的方法。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容易造成教学的浮躁空虚,华而不实。因此,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新课程,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越来越多地重视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日积月累,悟得终身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更丰富的资料,更活泼的形式,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