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生活化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第一线数学教学的教师,对这一理念的提出深感赞同。多年来,数学课成了许多学生最头痛的一门学科,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上往往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出什么就算什么,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兴趣不浓,而且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使数学的学习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等。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游戏,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l~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支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于洁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灵山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思考,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于洁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7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进行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感悟体验,关心人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因此,教育把人的感悟体验过程看作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1注重感悟体验的意义  1.1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温故而知新  学生能否吸取到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
期刊
学生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观反映,又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依据。  教学中,我常常听到一些低年级语文教师这样教导学生:做作业时,字要写认真,做完后要仔细检查。可学生的作业质量却常常与教师希望的相悖,这是因为学生还不明白到底怎样写才叫认真、怎样才算仔细检查。可见,要让学生做出高质量的作
期刊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  ——题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阅读资源匮乏,大多数学生所涉及的内容仅仅在语文教材范围,甚而不能全面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方式呆板;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导。致使:学生的阅读量小而窄,不少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不知晓外国文字,对当前流行的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学生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错读字、漏读词句、乱停顿
期刊
【摘 要】 什么是高效课堂?从专业角度来说,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怎样才能创建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预习有目标;②导入须精彩;③提问要精当;④活动添活力;⑤合作增效率。  【关键词】 创建 语文 高效 课堂 教学    什么是高效课堂?从专业角度来说,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
期刊
1课题的现实意义及背景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重点。它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口,是低年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对识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字要求会写。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这对于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据我调查,有相当多的学
期刊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知识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提供空间,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转变自己
期刊
1常见的课堂引入方法举例  1.1复习引入。在讲新知识之前,先简要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1.2作业引入。通过评讲以前的作业或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一些作业,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注意,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1.3目的引入。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争取学生的配合。  1.4悬念引入。在讲新知识之前,有意设置一些问题悬念。  1.5“游戏”引入。开始上课时,先组织学生做一个相关的游戏,再
期刊
作文被同学们视为考试中的重中之生、难中之难,对之总抱着一种爱不起来,但又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的复杂心态。因此怎样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下笔如有神”,便成了我们语文老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了。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搞好平时的训练和注意临场的发挥,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应变能力。大家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可能每一篇都作出指导,而我们则要求学生拿到每一道作文题都能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