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儿郎”到“读书郎”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孩子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期。《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班下学期适时开展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小学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因此,幼小衔接期家校协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够给予家长正确的教育导向,使新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了解学校生活规范,迈好入学第一步,实现从“小儿郎”到“读书郎”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校协同 课程设计
  读小学,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大跨越。面对幼小衔接这个重要的转折期,严阵以待的爸爸妈妈们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也陷入了纠结与焦虑: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做口算?是让孩子有个完整无忧的童年,还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幼小衔接期,家长们究竟应该重视什么?孩子们又该学些什么呢?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班下学期适时开展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小学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笔者所在的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是浙江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幼小衔接专题研究项目基地学校。近年来,通过实施幼小衔接期家校协同课程,形成了家校共建、家校互融的教育合力,共同牵手“小儿郎”,使之顺利过渡为“读书郎”。
  一、家校协同课程的开发背景
  教育家诺丁斯曾说,学校应该带给学生快乐与欢笑,课程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同样认为,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快乐是童年生活的本质。让孩子感受上小学的快乐,让家长缓解孩子入学的焦虑,是设计实施幼小衔接期家校协同课程的初衷。
  反思我们以往常规的家校、家园联系活动,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彼此掌握的信息封闭、单向,不能发挥合力。特别是小学关于幼小衔接的家校联系活动,往往是随意、无序、经验性、不成体系的,有时还重在引领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潜意识里甚至希望家长教得越多越好,这已不能适应80后年轻父母的需要。为此,学校从2015年春季开始,尝试构建家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家校协同课程,在汲取全省典型学校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与设计,多元互动反馈资讯,适时进行入学指导,普及零起点教学理念,受到了家长、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欢迎。
  二、家校协同课程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包括“小儿郎”课程和“读书郎”课程两方面。“小儿郎”课程以幼儿园为主,小学主动对接,主要有四月调查、五月分享、六月研讨三项内容。“读书郎”课程以小学为主,家长协同,主要有七、八月的《幼小衔接期家长手册》,九月开学第一周的“七天乐”课程,开学2~4周的“在家做个好孩子”课程。整个课程内容时间跨度为六个月(如图1)。
  三、家校协同课程之“小儿郎”课程
  (一)四月调查——小问题,大纠结
  学校主动顺应幼儿园,四月份结合幼儿园大班“走近小学”主题单元中“我担心”一课的学习,在大班家长中开展“幼升小,我担心”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最关注的问题和对自己孩子最担心的方面等情况。以前这些情况由幼儿园单方面掌握,小学教师不知道。现在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协同进行,共同掌握,共同梳理和分析。幼升小,家长到底在担心什么?我们来看看这幅手绘图(如图2):“我怕你起不来;我怕你孤独没朋友;我怕你作业完不成,失去玩的时间;我怕你书包太重……”图文并茂的“四个怕”,包含了作息时间、同伴交往、课外活动、学习负担四个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家长的种种担忧和焦虑。其他家长担心的内容还有:爸爸妈妈最担心我感冒;七月份出生的小娃娃能否跟上大部分新生的节奏;妈妈担心妞妞上课会打瞌睡;最担心孩子上课不能集中精神。这一个个小问题,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纠结。这一张张“我担心”图表,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嘱托,更是对小学教师的信任和期待。
  (二)五月分享——小心得,大交流
  如何化解家长的压力,给予家长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省教研室《家长对学前儿童学习期望的调研报告》中建议:“学校应当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甚至可以开设必要的家长培训指导课程,让家长明确各个阶段孩子的培养任务,减少家长的盲目性,也使家校教育能够更好衔接。”为此,学校和幼儿园一起,集中在五月份开展“历届大班毕业生家长反馈的幼小衔接适应攻略集锦”活动,由幼儿园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听小学一年级家长分享前辈爸妈经” ,通过家长沙龙的形式进行交流;“幼小衔接怎么做,小学校长来揭秘” ,通过幼儿园家长会来开展。
  笔者曾与幼儿园大班的家长分享一个课堂实验,杯子里依次放入大石头、小石块、沙子、水,问家长们有什么启发?有位家长说: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今年暑假不仅要报拼音班,其他书法啊,小提琴啊,游泳啊,绘画啊,都要考虑一下,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嘛。其实这个实验的名字叫“生命中的大石头”,本意是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头,后来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那么,什么是幼小衔接期最重要的“大石头”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告诉我们,是入学时孩子身体健壮,开始学习以后不致生病。再用大数据说话:学前班课外班都没多大用,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需关注。这样的讲座,能使家长更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小衔接期的各种准备工作。
  (三)六月研讨——小绘本,大用处
  优秀绘本不仅是入学心理准备的好素材,也是幼小互研、家校互动的好媒介。2016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期间,笔者领衔的语文工作室学员,主动来到德清县各个乡镇的幼儿园,与大班教师开展绘本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听课评课。结合“小学什么样”“特别的参观”“小学生的快乐一天”等学习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师、大班幼儿、家长同时来校参观,在小学教室听小学教师上绘本课,以此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策略,面对孩子即将上小学带来的变化。   小学主动配合幼儿园实施“小儿郎”课程,特别是小学教师与大班教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受到了幼儿园教师的热烈欢迎,他们形容为从“单相思”走到“两情相悦”,并期待能够“长相依、共幸福”。小学教师则纷纷制作“微信美篇”来分享研讨感受,有“小朋友的大学校”“一切为了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等。他们认为:小学教师要向幼儿园教师学习,幼儿园环境更美,教师教育理念更先进,亲和力更强,活动更开放,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小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堂堂清”和“既对又快”,给孩子多点儿时间,多点儿耐心。
  四、家校协同课程之“读书郎”课程
  (一)告别幼儿园,快乐进小学
  六月底或七月初新生报名后,学校向每一位家长无偿赠送《幼小衔接家长手册》。手册收集、整理了广大家长所关心的47个问题,请教研员、小学一线教师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按照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用娓娓道来、促膝谈心式的语言进行通俗的解说。分“认知篇”“准备篇”“适应篇”“沟通篇”“习惯篇”“资源篇”六大模块,通俗易懂,亲切温暖,便于家长与学校教师一起配合,共同做好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
  这本手册说了些什么呢?它提醒家长: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哪些不一样;孩子在入学前,家长应当有怎样的心理准备;孩子报名后,家长该怎样指导孩子制订合理的暑假计划;孩子刚入学时,可能会有哪些不适应……这就把家长纠结的大部分问题,用问答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在家长面前。家长们反映,虽然暑假里有些内容没有看完,开学后有些具体问题还得具体解决,但是一册在手,焦虑就会缓解很多。
  (二)开学七天乐,家校一线通
  九月开学第一周,学校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开学七天乐”课程,从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夏衍少年领进门”,到第五天最后一课“做个夏衍好少年”,共计26课时,旨在引导孩子进入新角色、感受新文化、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学习新本领、养成好习惯。与之配套的是第六天、第七天的亲子互动“六个一”课表:玩一玩——当小导游,带着家长游玩校史馆和孔庙;看一看——和家长一起观看“清溪弦歌”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贴一贴——把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贴在醒目的位置;选一选——对照学校下发的《阅读护照》,选一选自己想借的图书;读一读——对照《阅读护照》,和家长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理一理——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把周一要用的课本和学习用品准备好。这些内容又分为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形成课内课外无缝对接、校内校外互动培养的态势。
  (三)大手牵小手,迈步向前走
  为促进家校互动、亲子联动,形成立体的幼小衔接期教育网络,学校在随后的2~4周内设计了“在家做个好孩子”课程模块,分“家庭时间巧安排”“学校家里一个样”“家庭礼仪我知晓”三大主题性综合活动,积极征集家长志愿者进课堂,家校共同备课,组织亲子课堂现场观摩。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模拟再现、亲子游戏等形式,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家庭生活习惯,融合家校共同育人的理念。
  幼小衔接期家校协同课程的实施,消除了家长和教师的顾虑。家长代表说:原先我觉得孩子上学了成绩最重要,现在我觉得陪着孩子一起慢慢地、快乐地成长最重要。幼儿园大班教师谈道:小学教师不仅理解我们的做法,还主动向我们学习,用生动活泼的游戏进行教学,让我们非常感动。小学一年级教师则认为,减慢教学节奏、降低教学难度,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难。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情感交流以后,自己的心态也更好了。当然,目前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还很顽固,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还无法达到同步共识。因此,普及零起点教学理念,让“小儿郎”轻松快乐地变身“读书郎”,我们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 313216)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为例,教学可以围绕“自悟自研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三个板块,从“学”的角度,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方法;自研自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
《认识平结》是浙教版《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主题三活动一的内容,其教学目标,一是认识平结及其种类,学会平结的基本编结方法;二是通过图例等学习方式,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熟练编织绳结紧密的平结小挂件;三是感受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形成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是学会平结的基本编结方法;难点是双向平结编织中学会判断哪一侧先压轴。本主题活动从本校参赛教师磨课试教开始,到市(县)级指定内
学生初学科学,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懂得如何向大家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语言,与他人表达交流。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技能呢?笔者浅谈三点思考。  一、 多元表达:展现探究过程  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学生要学会选择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表述研究的过
有一群人,要去漂流一条江。  这件事虽然有点户外的味道,但在现在见多识广的21世纪人眼里,也就仅此而已。恰好,这群人要做的事情也发生在上个世纪末,1998年。  上个世纪末, 社会上还有一些仅剩的理想主义色彩苟延残喘,同时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也正方兴未艾。于是在这群人和这个事情上,便汇集了具有当时特色的矛盾和价值冲突:一方是指望靠这个事情赚钱的承办公司,一方是一帮多少还有点80年代轰轰烈烈“长漂”情
到了二战时期,伯斯汀超前设计的“机动炮”获得了认可。这时的他曾有向希特勒展示坦克轮渡方案的“荣光时刻”,研究也从坦克更多转向了“反坦克”,其中的一个发明便是“龙牙”( 迟滞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前进的钢筋混凝土方锥)奥匈在坦克研制上的灵光一现  1914年一战爆发时,奥匈帝国军队没有装备一辆装甲车辆,直到战争结束时才装备了少量轮式装甲车,但没有一辆坦克。对比当时的英法德美等国来说,奥匈帝国实属迟缓、落后
【摘 要】互联网思维可以助力课堂革命,提升教学效率。就互联网思维驱动下的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探索而言,可以通过设计、执行和转化三个步骤并辅以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彰显,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造型·表现”领域;学习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疾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校教育必须直面新情势做出应变已是毋庸置疑的任务
【摘 要】科学记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图式笔记类型丰富,教师可以从指导方式、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呈现风格、题材选择等方面加以指导、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图式笔记;类型;应用策略  科学记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现,受学科特点和学生
在群体性环境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必然少不了会议。然而在一般的会议上总是常见的活动总结、工作布置、领导讲话等一套程式化的内容,使参会者变得麻木。学校会议亦是如此,都是领导唱主角,教师则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会议形式单一生硬,内容枯燥烦琐,容易产生“刻板印象”,滋生了注重形式忽略本质的风气。因此,如何“创新”会议形式,化解会议的弊端,重新设计会议程序和规范,并以此来撬动与会者的心脉
发展历程  固体燃料导弹比液体燃料导弹反应更加快捷、可靠,体积更小。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伊朗虽然固体燃料导弹起步较早,但远没有液体燃料导弹取得的成就显著。  从“蛙”式到“征服者”  20世纪70年代,伊朗和以色列制定了“石油换武器”计划,伊朗的导弹研发计划就是从那时开启的。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使用弹道导弹对伊朗进行打击。吃尽苦头的伊朗意识到,必须实现弹道导弹国产化。通过在两伊战争中的
编前:  这是第一支进赴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地区的民间地质科考队的经历。担任本次考察队长的环境地质专家杨勇,对环青藏高原地带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因、规律和应对策略等,有20多年来自实地的经验,其中包括本刊曾作报道的“2000年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现场。  今年5·12大地震所属的岷江中上游河谷,杨勇也并不陌生,沿线几乎每一处地质灾害典型区、水库大坝及其他重大工程项目等,都曾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