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带来的“学生只重案例不重学科知识”的困惑和弊端,而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模式,可实现自主高效课堂。本文主要对初中思想品德“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
“一案到底”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中的一种模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自古有之,在国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罕譬而喻”的教学思想,即通过讲解、分析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事理。现代教育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中国,在素质教育推广时得到初步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不断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但被普遍采用的是“一理一例”或“一理数例”的传统模式。“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少,进行系统理论的总结和探究也是少之又少。
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中,我校教师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带来的困惑和弊端,并在科组会议、教学研讨会上经常探讨。去年我校范老师上了一节《人格尊严权》的公开课,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模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能否采取“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即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主线创设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清思路,增强学习能力,使案例真正服务于知识,从而达到自主高效课堂的要求。在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研究的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实践体会:
一、吃透教材,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新課程改革给思想品德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教材更新速度快,以往“铁打的教案,流水的学生”的惯例将被彻底打破,教师在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都必须及时更新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而我们在进行“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实践中,首先要做到把握方向,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教材所代表的国家意志与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意义,在实施“一案到底”的教学中能精确把握教材的思想理念和内容体系,突出德育为本、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案例,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纵观根本,“一案到底”关键在于“案”,即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主线创设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案例的开发,要遵循案例选取的时效性、目标性、生活性三个基本原则,对提高教师选择、挖掘案例的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凸显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打造初中思想品德自主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
1.注重案例选取的时效性
选取案例,如果是时政热点或社会新闻要与时俱进,最好是在本年度发生。当然,传统美德、名家名言或者伟人故事等不受时效性限制。
2. 注重案例选取的目标性
选取案例是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在选取应该选择与知识点高度切合的的案例,通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帮助学生及时利用案例归纳知识点并理解运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 注重案例选取的生活性
选取案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便于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新理念中“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追求的“实效”,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心灵得以启迪,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在潜移默化之下形成美好的品格、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学会如何做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划重点,考前背要点,道理背的一套套的,考试时完全可以考出高分,可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就全告吹了。因此,落实“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要做到: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第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第三,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
因此,分数的高低不应该成为衡量思想品德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注重“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创新;有利于改善我校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提高复习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思品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l]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但武刚.教学案例赏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禹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
“一案到底”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中的一种模式。案例教学的方法自古有之,在国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罕譬而喻”的教学思想,即通过讲解、分析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事理。现代教育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中国,在素质教育推广时得到初步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不断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但被普遍采用的是“一理一例”或“一理数例”的传统模式。“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少,进行系统理论的总结和探究也是少之又少。
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中,我校教师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带来的困惑和弊端,并在科组会议、教学研讨会上经常探讨。去年我校范老师上了一节《人格尊严权》的公开课,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模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能否采取“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即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主线创设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清思路,增强学习能力,使案例真正服务于知识,从而达到自主高效课堂的要求。在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研究的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实践体会:
一、吃透教材,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新課程改革给思想品德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教材更新速度快,以往“铁打的教案,流水的学生”的惯例将被彻底打破,教师在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都必须及时更新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而我们在进行“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实践中,首先要做到把握方向,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教材所代表的国家意志与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意义,在实施“一案到底”的教学中能精确把握教材的思想理念和内容体系,突出德育为本、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案例,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纵观根本,“一案到底”关键在于“案”,即以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主线创设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案例的开发,要遵循案例选取的时效性、目标性、生活性三个基本原则,对提高教师选择、挖掘案例的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凸显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打造初中思想品德自主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
1.注重案例选取的时效性
选取案例,如果是时政热点或社会新闻要与时俱进,最好是在本年度发生。当然,传统美德、名家名言或者伟人故事等不受时效性限制。
2. 注重案例选取的目标性
选取案例是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在选取应该选择与知识点高度切合的的案例,通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帮助学生及时利用案例归纳知识点并理解运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 注重案例选取的生活性
选取案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便于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凸显“一案到底”课堂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新理念中“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追求的“实效”,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心灵得以启迪,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在潜移默化之下形成美好的品格、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学会如何做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划重点,考前背要点,道理背的一套套的,考试时完全可以考出高分,可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就全告吹了。因此,落实“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要做到: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第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第三,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
因此,分数的高低不应该成为衡量思想品德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注重“一案到底”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创新;有利于改善我校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提高复习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思品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l]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但武刚.教学案例赏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禹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