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指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动手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小学数学六年级课堂教学,浅谈了几点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与各位同行共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加强儿童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是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要善于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摸一摸,陈述事物表征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几何图形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考虑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师要善于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引导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表象特征,从而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时,我首先从学生们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导入了新的内容:“对于圆,我想同学们都很熟悉,诸如硬币、纽扣、钟面、光盘等很多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圆形的,大家思考一下,还有什么物体也是圆形的呢。”学生们在思考与寻找生活中圆形物体的过程中,充分进入了学习状态。随后我组织了“摸一摸”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们通过动手摸圆,初步感受了圆形的特征。笔者讲道:“这个纸箱中有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谁能把其中的圆形摸上来呢?”这一活动充分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在學生们成功地把纸箱的圆形拿出来后,笔者问道:“同学们是怎么把圆形物体全部摸出来的呢?请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经验。”随后学生们相继陈述了圆形的表象特征,例如有的学生说道:“圆形是没有棱角的平面图形,表面是光滑的……”由此我通过组织学生们开展“摸一摸”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初步感受了圆形的特征,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摆一摆,演示推理过程
手与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打开学生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巧用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们进行数学推理活动,发展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比如,对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们推导得到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让学生们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探究出圆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组织学生们开展了“摆一摆”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课堂上,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卡片发给学生们,然后说道:“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大家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成功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利用同样的思路,圆形是否也能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进而求解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用剪刀对圆形卡片进行拆分,并尝试将剪下来的卡片摆成所熟悉的平面图形。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学生们发现,沿着圆的半径将圆等分成若干份,可以将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由此学生们获得了思路,最后推导得到了圆形面积S=πr2。在这一活动中,我通过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们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一用,融入生活实践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要求,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将数学知识融入于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深化其数学素养。
比如,对于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节内容,想要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我给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课后活动作业:统计学校所有六年级学生喜欢的休闲活动形式,包括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这几种类型,看看是哪种休闲方式的占比最大。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首先分成了若干小组,然后分工收集数据,制作了扇形统计图,并得到了结论:喜欢“看电视”这一休闲活动的六年级学生占比最大。由此,我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改一改,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善于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比如,对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进行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们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我组织学生们展开了练习活动。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提问道:“如图(1)所示,左边的直角三角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得到右边的图形呢?”学生们借助所学知识,迅速得到了答案:将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即可得到。随后我对题目进行了改动,向学生们追问道:“如图(2)所示,左边的直角三角形需要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边的图形呢?”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仅仅通过平移变换是得不到右边图形的。因此,纷纷开始利用手中的卡片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寻求解题的思路,最后学生们成功得到了结论:首先绕图形中心逆时针旋转90°,然后再向右平移。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改一改”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引导他们在动手实践中“陈述事物表征”“演示推理过程”“融入生活实践”“激活创新意识”,能够促进他们高效率习得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广大教师应当重视动手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建构一个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礼英.让动手实践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91-191.
[2]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84-85.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加强儿童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是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要善于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摸一摸,陈述事物表征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几何图形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考虑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师要善于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引导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表象特征,从而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时,我首先从学生们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导入了新的内容:“对于圆,我想同学们都很熟悉,诸如硬币、纽扣、钟面、光盘等很多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圆形的,大家思考一下,还有什么物体也是圆形的呢。”学生们在思考与寻找生活中圆形物体的过程中,充分进入了学习状态。随后我组织了“摸一摸”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们通过动手摸圆,初步感受了圆形的特征。笔者讲道:“这个纸箱中有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谁能把其中的圆形摸上来呢?”这一活动充分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在學生们成功地把纸箱的圆形拿出来后,笔者问道:“同学们是怎么把圆形物体全部摸出来的呢?请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经验。”随后学生们相继陈述了圆形的表象特征,例如有的学生说道:“圆形是没有棱角的平面图形,表面是光滑的……”由此我通过组织学生们开展“摸一摸”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初步感受了圆形的特征,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摆一摆,演示推理过程
手与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打开学生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巧用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们进行数学推理活动,发展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比如,对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们推导得到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让学生们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探究出圆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组织学生们开展了“摆一摆”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课堂上,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卡片发给学生们,然后说道:“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大家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成功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利用同样的思路,圆形是否也能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进而求解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用剪刀对圆形卡片进行拆分,并尝试将剪下来的卡片摆成所熟悉的平面图形。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学生们发现,沿着圆的半径将圆等分成若干份,可以将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由此学生们获得了思路,最后推导得到了圆形面积S=πr2。在这一活动中,我通过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们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一用,融入生活实践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生活化”的要求,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将数学知识融入于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深化其数学素养。
比如,对于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节内容,想要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我给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课后活动作业:统计学校所有六年级学生喜欢的休闲活动形式,包括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这几种类型,看看是哪种休闲方式的占比最大。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首先分成了若干小组,然后分工收集数据,制作了扇形统计图,并得到了结论:喜欢“看电视”这一休闲活动的六年级学生占比最大。由此,我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改一改,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善于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发展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比如,对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进行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们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我组织学生们展开了练习活动。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提问道:“如图(1)所示,左边的直角三角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得到右边的图形呢?”学生们借助所学知识,迅速得到了答案:将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即可得到。随后我对题目进行了改动,向学生们追问道:“如图(2)所示,左边的直角三角形需要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边的图形呢?”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仅仅通过平移变换是得不到右边图形的。因此,纷纷开始利用手中的卡片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寻求解题的思路,最后学生们成功得到了结论:首先绕图形中心逆时针旋转90°,然后再向右平移。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改一改”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引导他们在动手实践中“陈述事物表征”“演示推理过程”“融入生活实践”“激活创新意识”,能够促进他们高效率习得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广大教师应当重视动手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建构一个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礼英.让动手实践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91-191.
[2]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