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桥梁,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方面面临一些困境,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明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涵和当前我国发展建设的困境不足,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策略,让文化载体更好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困境;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文化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文化因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校的文化建设发展中去,从而一方面向受教育者多方面的传递思想理论知识、价值观、道德观等,另一方面也是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可以分为校内文化载体和校外文化载体,本文只分析校内的文化载体。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形式: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及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载体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境和不足之处。
(一)不同类型的文化载体发展不平衡
当前,不同类型文化载体发展不平衡、内容结构失衡成为文化载体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当前文化载体建设中,一些高校重视对于一些物质实体文化载体的建设,而对于一些制度以及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不够重视,甚至在衡量文化载体建设的成效时,只考量一些物质文化载体,而忽视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二是新型文化载体运用时则产生“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载体不变。如属于网络文化载体的电子图书资源在某些高校除考试期间利用率极低,学校建设不完善。同时对于新型文化载体的理论研究也不足。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类文化载体而轻视制度文化载体理论的构建,当前各高校都注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类校园活动参差不齐的情况,某些活动质量较差,而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而盲目参加一些活动。这反映出了在前的高校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文化活动的制度管理不足,同时活动的实际价值不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任何花哨、浮夸风的形式主义对于整个过程百害无一利,严重影响着师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建设情绪,妨碍文化载体的合理使用,甚至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看当前的文化载体建设的形式主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化,当前各个高校内部都充斥着大量的学生组织,如音乐协会、创业协会、化妆协会、演讲部落等等,这些组织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有很多学生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流于形式,并不开展实际有效的学生活动,并且某些学生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建立一些临时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协会组织,当前大学学生组织大多都是实行纳会费制,资金技术保障不足,导致组织后期便不了了之,这些都严重挫伤学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文化载体实际功效。二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工作的形式化。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将文化载体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发现文化载体的重要性所在,更多的是为了任务或者是形式而去做。每逢检查就开始大量的搞形式主义,表面工程,材料以及实际建设都是连夜赶做。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流于形式,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反面教材,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和良好的运行,也使得文化载体建设的出发点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发生偏差。
(三)主体载体意识淡薄,客体参与状况差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都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要比利用各种的文化載体开展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教育主体对当前文化载体建设认识较为片面性,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文化载体进行教育活动较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客体是教育对象,在文化载体的运用过程中,教育客体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文化载体的使用效果和最终的教育效果。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将受教育者放于被动接受地位,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在文化载体实施中的参与度,使得受教育者其过程中丧失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也制约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和最终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各个类型协调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主要有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及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五个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协同推进。
首先,不断促进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主要是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是文化载体的硬件。整齐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以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二,加大精神文化载体建设。精神文化载体是在一个学校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上。
第三,推进制度文化载体建设的完善。制度文化载体能够有效保障约束师生行为,维护学校秩序,形成文化氛围。在学校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制度问题,使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
第四,狠抓网络文化载体建设。高校作为传播正确政治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我们必须要狠抓网络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媒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观点,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第五,健康发展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建设。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隐性途径和载体,我们要促进校园活动的健康向上发展。在鼓励的同时加强监管,使校园活动健康发展。
(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目标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建设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环境育人目标,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是文化载体建设的目标之一。高校环境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建筑布局、绿化等景观环境也包括学习环境、学术环境、等人文环境。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景观环境对于师生的直接感染,也要营造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研,倡导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我们要避免高校当前的形式主义,只是片面加强对景观环境进行建设,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
第二,价值取向目标。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载体建设核心目标就是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作用。总的来讲就是对老师要将在科学理论知识、人生价值、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引导;对学生主要是科学理论知识,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第三,行为规范目标,这主要是指文化载体在建设过程中承载着促进高校师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校师生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上,这同时也是一个学校文化和精神在师生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师生精神层次的直接折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廖金香.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M].吉首: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
作者简介:
康菲菲(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困境;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文化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文化因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校的文化建设发展中去,从而一方面向受教育者多方面的传递思想理论知识、价值观、道德观等,另一方面也是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可以分为校内文化载体和校外文化载体,本文只分析校内的文化载体。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形式: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及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载体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境和不足之处。
(一)不同类型的文化载体发展不平衡
当前,不同类型文化载体发展不平衡、内容结构失衡成为文化载体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当前文化载体建设中,一些高校重视对于一些物质实体文化载体的建设,而对于一些制度以及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不够重视,甚至在衡量文化载体建设的成效时,只考量一些物质文化载体,而忽视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二是新型文化载体运用时则产生“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载体不变。如属于网络文化载体的电子图书资源在某些高校除考试期间利用率极低,学校建设不完善。同时对于新型文化载体的理论研究也不足。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类文化载体而轻视制度文化载体理论的构建,当前各高校都注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类校园活动参差不齐的情况,某些活动质量较差,而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而盲目参加一些活动。这反映出了在前的高校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文化活动的制度管理不足,同时活动的实际价值不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任何花哨、浮夸风的形式主义对于整个过程百害无一利,严重影响着师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建设情绪,妨碍文化载体的合理使用,甚至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看当前的文化载体建设的形式主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化,当前各个高校内部都充斥着大量的学生组织,如音乐协会、创业协会、化妆协会、演讲部落等等,这些组织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有很多学生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流于形式,并不开展实际有效的学生活动,并且某些学生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建立一些临时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协会组织,当前大学学生组织大多都是实行纳会费制,资金技术保障不足,导致组织后期便不了了之,这些都严重挫伤学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文化载体实际功效。二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工作的形式化。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将文化载体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发现文化载体的重要性所在,更多的是为了任务或者是形式而去做。每逢检查就开始大量的搞形式主义,表面工程,材料以及实际建设都是连夜赶做。使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流于形式,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反面教材,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和良好的运行,也使得文化载体建设的出发点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发生偏差。
(三)主体载体意识淡薄,客体参与状况差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都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要比利用各种的文化載体开展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教育主体对当前文化载体建设认识较为片面性,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文化载体进行教育活动较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客体是教育对象,在文化载体的运用过程中,教育客体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文化载体的使用效果和最终的教育效果。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将受教育者放于被动接受地位,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在文化载体实施中的参与度,使得受教育者其过程中丧失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也制约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和最终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各个类型协调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主要有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以及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五个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协同推进。
首先,不断促进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主要是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是文化载体的硬件。整齐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以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二,加大精神文化载体建设。精神文化载体是在一个学校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上。
第三,推进制度文化载体建设的完善。制度文化载体能够有效保障约束师生行为,维护学校秩序,形成文化氛围。在学校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制度问题,使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
第四,狠抓网络文化载体建设。高校作为传播正确政治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我们必须要狠抓网络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媒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观点,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第五,健康发展校园活动类文化载体建设。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隐性途径和载体,我们要促进校园活动的健康向上发展。在鼓励的同时加强监管,使校园活动健康发展。
(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目标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建设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环境育人目标,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是文化载体建设的目标之一。高校环境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建筑布局、绿化等景观环境也包括学习环境、学术环境、等人文环境。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景观环境对于师生的直接感染,也要营造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研,倡导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我们要避免高校当前的形式主义,只是片面加强对景观环境进行建设,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
第二,价值取向目标。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载体建设核心目标就是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作用。总的来讲就是对老师要将在科学理论知识、人生价值、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引导;对学生主要是科学理论知识,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第三,行为规范目标,这主要是指文化载体在建设过程中承载着促进高校师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校师生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上,这同时也是一个学校文化和精神在师生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师生精神层次的直接折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廖金香.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M].吉首: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
作者简介:
康菲菲(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