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总是感叹学生对丰富生活的熟视无睹,但学生不去注意,不去体验,再新奇的事物也难以叩开他们的心扉。我们要给孩子一种群体的体验,引导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观察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去体验生活,强化学生的体验就要从这一方面强化,这才是新课标的精神真谛。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体验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53
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是当今小学习作,乃至中学作文的一个致命的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我们总是感叹学生对丰富生活的熟视无睹,但学生不去注意,不去体验,再新奇的事物也难以叩开他们的心扉。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最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颇有些感触,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一、变向思维,激发兴趣
由一个改变学生思维的问题入手,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平时都习惯用右手做事,如果用左手会怎样呢?同学们想不想现在试一试?”。
二、切身体验,感由心生
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也就是分别让学生用不习惯的左手做三件事。(事先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把剪刀和一张中间画了一个圆的白纸)1.“左手写自己的名字”2.“推选选手剪圆比赛”3.“全体体验左手剪圆”。每个小环节进行完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的体验。
三、体验回味,情动辞发
随后让学生回顾我们上课后一共做了几件事?对哪件事感受最深?然后让学生以《一堂有趣的作文课》为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体验写一篇习作。
四、体验交流,评中升华
习作后进行交流,小作者读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评一评。从评述中使自己的习作得到提升。
我看着同学们那高兴的神情,审视着同学们那放飞的思绪,也引发了对习作教学的新思考。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学生习作材料的大仓库,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思如泉涌,挥笔成章,有的学生却望而却步,写不出内容。
在这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左手写自己的名字,左手剪掉纸上的圆”,行为习惯的改变,使现在这些带有叛逆思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尽快地试一试。试过之后,有了新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话可说,这就抓住了学生习作的源头。再举个例子,同学们一起去大梅沙游泳,有的同学能感觉到海的壮美,催生了对大海的喜爱之情,立刻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而有的同学则嬉闹一场,空手而回。什么原因?体验深浅不同,体验深的,有感而发,而心思不在对海景的欣赏上,只停留在嬉闹玩耍上,你让他写大海的壮美,就强他所难了。
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等。我们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你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切身体验。
没有体验就没有思考,因为只有思考过的东西才会雁过留声,只有触动心灵的东西才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古人作文讲究“情动辞发”,没有体验,怎能动情?又何以辞发!
所以说,体验是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点,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离开体验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想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果对学生的训练只是从语言到语言,从书本到书本,这对语言的功用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南辕北辙,没有认识到只有体验才有话可说。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我们在提出这些美丽的主观愿望时,又忽略了对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具体指导,怎样接触,如何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课堂上,在这节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1.“左手写自己的名字”2.“推选选手剪圆比赛”3.“全体体验左手剪圆”。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感受,及时地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和体验写下来,就形成了习作的原材料。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学会开放五官去认真感受。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增强观察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多想几个“怎么会这样?”答案解决了,生活的体验也就加深了。还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体验有了,思考有了,不及时地记录,也等于白驹过隙,过眼云烟转头空。所以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体验完后,接着就让学生现场作文,当堂互评。我们知道,过后学生的体验就淡了,再加上学生是有惰性的,拖久了,恐怕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里,我想说,“看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记则殆”。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作片言只语的记载,写三言五语的感受,多读常记,集思广益,久而久之,虽不能厚积博发,起码可以解决学生习作时的“无米之炊”。让学生学会记载,让学生及时作文,就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就抓住了习作的源头。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种群体的体验,引导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观察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去体验生活。强化学生的体验就要从这一方面强化。这才是新课标的精神真谛。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体验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53
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是当今小学习作,乃至中学作文的一个致命的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我们总是感叹学生对丰富生活的熟视无睹,但学生不去注意,不去体验,再新奇的事物也难以叩开他们的心扉。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最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颇有些感触,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一、变向思维,激发兴趣
由一个改变学生思维的问题入手,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平时都习惯用右手做事,如果用左手会怎样呢?同学们想不想现在试一试?”。
二、切身体验,感由心生
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也就是分别让学生用不习惯的左手做三件事。(事先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把剪刀和一张中间画了一个圆的白纸)1.“左手写自己的名字”2.“推选选手剪圆比赛”3.“全体体验左手剪圆”。每个小环节进行完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的体验。
三、体验回味,情动辞发
随后让学生回顾我们上课后一共做了几件事?对哪件事感受最深?然后让学生以《一堂有趣的作文课》为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体验写一篇习作。
四、体验交流,评中升华
习作后进行交流,小作者读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评一评。从评述中使自己的习作得到提升。
我看着同学们那高兴的神情,审视着同学们那放飞的思绪,也引发了对习作教学的新思考。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学生习作材料的大仓库,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思如泉涌,挥笔成章,有的学生却望而却步,写不出内容。
在这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左手写自己的名字,左手剪掉纸上的圆”,行为习惯的改变,使现在这些带有叛逆思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尽快地试一试。试过之后,有了新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话可说,这就抓住了学生习作的源头。再举个例子,同学们一起去大梅沙游泳,有的同学能感觉到海的壮美,催生了对大海的喜爱之情,立刻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而有的同学则嬉闹一场,空手而回。什么原因?体验深浅不同,体验深的,有感而发,而心思不在对海景的欣赏上,只停留在嬉闹玩耍上,你让他写大海的壮美,就强他所难了。
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生气”,“表演了精彩节目”,“朗诵了动人的诗篇”,“会场布置庄严大方”,“披着节日的盛装”等等。我们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生气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诗篇是怎样感动听众的?会场是怎样布置的?节日的盛装又是怎么样的?你很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切身体验。
没有体验就没有思考,因为只有思考过的东西才会雁过留声,只有触动心灵的东西才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古人作文讲究“情动辞发”,没有体验,怎能动情?又何以辞发!
所以说,体验是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点,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离开体验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想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果对学生的训练只是从语言到语言,从书本到书本,这对语言的功用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南辕北辙,没有认识到只有体验才有话可说。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我们在提出这些美丽的主观愿望时,又忽略了对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具体指导,怎样接触,如何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课堂上,在这节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1.“左手写自己的名字”2.“推选选手剪圆比赛”3.“全体体验左手剪圆”。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感受,及时地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和体验写下来,就形成了习作的原材料。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学会开放五官去认真感受。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增强观察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多想几个“怎么会这样?”答案解决了,生活的体验也就加深了。还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体验有了,思考有了,不及时地记录,也等于白驹过隙,过眼云烟转头空。所以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体验完后,接着就让学生现场作文,当堂互评。我们知道,过后学生的体验就淡了,再加上学生是有惰性的,拖久了,恐怕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里,我想说,“看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记则殆”。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作片言只语的记载,写三言五语的感受,多读常记,集思广益,久而久之,虽不能厚积博发,起码可以解决学生习作时的“无米之炊”。让学生学会记载,让学生及时作文,就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就抓住了习作的源头。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种群体的体验,引导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观察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去体验生活。强化学生的体验就要从这一方面强化。这才是新课标的精神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