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水一样的情怀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不仅狂放豪宕,更柔情如水,他的诗情时而超凡脱俗,时而舒卷自如,心境如水。他秀口一吐半个盛唐,长剑出鞘行吟泽畔;他崇文尚武,怀揣一身报国的抱负,希望大有作为。但现实使人扼腕,天妒英才,李白未能寻得功名。失意的他开始纵情山水,尤其是对“水”的书写更是百媚千娇:浩荡之水、柔情之水、善变之水。在他的诗中时刻彰显着诗人的清逸之气、浩荡之风、水一样的柔情。
  关键词:李白;浩荡;柔情;善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46-03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不仅有狂放豪宕的一面,也有柔情如水的一面。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志》有云:李白“才调逸迈”。皮日休云:“负逸气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为真放焉。”严羽比较李杜有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是一段大多数论者喜欢引用的话。李白超尘脱俗,舒卷自如,显出平淡如水的心境,而无半点的狂躁不安。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虽然鸟兽尽散,寂廖的长空几片孤云也未做停留,唯有敬亭山屹立在侧,与诗人虽无言语交流,但却惺惺相惜,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诗人也对敬亭山了解有佳,倍感亲切,仿佛已交谈多次,彼此亲密无间,虽相对无言,却在互相交流,表面上却不着痕迹。只有诗人拥有纯净的心情,才能与敬亭山有这样一种默契和对话。《自遣》这首诗虽无“独酌”二字,但透过“不觉暝”的对酒和“盈我衣”的落花,李白独自饮酒花间的形象依然跃然纸上。醉眼迷蒙中独步溪月,在人鸟两稀的环境里,一种禅机意趣在作者心中升腾。只有心静如水方能达到如此状态。
  秀口一吐半个盛唐,长剑出鞘行吟泽畔,就是这样一个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吟者,让荡气回肠的大唐气象在他口中蕴藉光耀万世。就这样的一个低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侠士,带着那柄长剑伫立在江边高唱“黄河之水天上来”;眺望远方好友相送,发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赞歌。如此率真的一个人,是真正的大唐形象的“代言人”。
  他早年崇文尚武,怀揣一身报国的抱负,希望大有作为。但现实使人扼腕,天妒英才,他未能寻得功名,遂离开长安。其一生拳拳爱国,满腔抱负,积极入世的思想显现无遗。但是天不遂人愿,空有报国之志,但无报国之门,因而谱就的佳作更扣人心弦,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所在。失意的李白开始纵情山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山水中彰显水一样的柔情。
  一、李白之水浩荡
  长江的滔滔不绝与黄河的滚滚而来,给华夏民族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不管是河畔厚实土壤孕育的《诗经》,还是长江湘江浇灌的《楚辞》,都带上浓厚的华夏甘泉的气味。而时至大唐,李白挖掘出了这水的积淀,把盛唐的浩荡之气表现无遗。一个气度阔达的民族是不会自怨自艾的,它会像一个自信的诗人一样,相信每天都会生出新的希望。所以他能在闲暇的时候吟唱“大江东去”,在失意的时候高唱“天生我材”。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心中浩荡之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篇首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黄河之水自天际而来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壮丽的景象,并非通过肉眼就可以看得见,诗人通过想象,才有了“天上来”的奇思妙想;紧接着又将大河一去不复返的势不可回体现出来,通过一来一去、一涨一消带给人一种舒卷往复的咏叹味。如果说前两句是对空间范畴的夸张体现的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对时间范畴的一种夸张表现。诗人将人从青春到衰老的整个过程浓缩为“朝”“暮”间即刻完成的事,将本来就短暂的人生经历表现得更加短暂,进而将人生短促、无可奈何的主题展现在人们面前。诗人通过扩大和缩小这两种夸张手法,将黄河之水磅礴之势和人生旅程中的宝贵光阴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自然而然地与下句承接在一起。这就是大国所繁衍出来的气象,不屈不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气魄古人能有几人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上》)
  在李白广阔胸襟的侵染下,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和江水的浩浩荡荡之势显得更加引人入胜。通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诗人将大自然那种优美、壮阔的意境勾画在人们眼前。这首诗有着开阔的意境和豪迈的气魄。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李白那种放荡不羁的精神以及广阔的胸襟。诗人写江水的九曲回肠,写大江的开合壮观,恢弘气象让水灵动起来。中断的楚天在此开启,东流之水于此处迂回。广袤无垠的天空,气势雄辉的流水,在他的笔下洒脱浩荡。
  水之善变,然而不变的是诗人的胸襟,因而唱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总是能把它们与浩荡的流水对比起来,真可谓水一样的浩荡。
  二、李白之水柔情
  李白是感性的,是柔情的。这表现在长安游侠的儿女情深,表现在与友人临溪送别时的惜别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这首诗的前两句为叙事,后两句则为抒情,从而将诗人与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诗人对比手法的合理运用,虽然桃花潭的水深已达千尺,但是仍然不及汪伦对我的情谊啊。结合诗人当时的情景及其真率自然的情感表达,可以让读者隐隐感受到诗人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清人沈德潜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甚为欣赏,在其编选的《唐诗别裁》中有这样的评价:“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水承载着朋友间的友情,离别时朋友的深情,千尺的桃花潭,离别情愫充斥人的整个身心。水深千尺,情深意重,不难看出诗人与汪伦的朋友深情。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也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滚滚逝去的水平添了友人离去后空寂的心情,伫立在黄鹤楼上,阶前的流水任其人世变幻仍在默默地流淌,而诗仙笔下的水却总是那样地执着,一心东流。作者此时把无尽的愁绪化作了不断的江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愁之浓厚。“我”之忧,若水之流,忧难解若水长流。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吟道: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们问一问那滚滚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哪个长哪个短呢?诗人将无法看见的情感用有形的江水作为比喻,带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黄庭坚在《诗人玉屑》中这样评价道:“‘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至此乃真太白妙处潜心焉。”仕途失意,逢杜甫,二人相见恨晚,同游四月,留恋山水,伤心家国,酣酒高歌,推心置腹。分别后,同怀共缅,生死不渝。在寄诗《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李白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对杜甫的似水长情。李白真是感情充沛,多情善感。
  三、李白之水善变
  诗仙笔下,水性柔美,成了重要的意象,就像是“月”和“酒”一样,寄寓了丰厚的内涵。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诗人的情绪激动,不禁要赋诗赞美。他在《清溪行》中吟道: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这首诗通过对清溪水清澈的描写,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表达在世人面前。远离了长安城的繁华与混杂,清溪畔这清澈见底的水色让诗人感到“清心”。不过对于有着一颗报国之心的李白而言,此时此刻的壮志难酬让其难免会生出孤独寂寞之感。所以,猩猩在夜晚时分的啼叫,听在李白的耳中更显出一种落寞忧郁。这是的李白孤寂,平时的自信放浪不见了,相反却平添了几分哀怨。
  而在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中却又大放豪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夸张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最大特点,不管篇幅的长短,其手法的运动都无比自如,恍若天成。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只要看见那高山瀑布,就会被其磅礴的气势所吸引,而在更具激情的诗仙李白眼中更是如此。高山瀑布所体现出来的势不可挡、奔流而下的气势,与诗人放荡不羁、雄伟宽阔的胸怀相契合。因此李白才会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落天外的、他人无不比拟的千古名句。“飞流直下”是对庐山瀑布流速以及流量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又是对其动态的表现形式。“飞”字将高山瀑布那种喷涌而出的情景生动地表达在读者眼前,而“直下”一词将山的险峻和水的湍急及其势不可挡的气势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三千尺”当然不可能是庐山瀑布的真实长度,但正是这夸张的比喻将高山瀑布那种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气势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这样的气度让一己之私情瞬间消散,站在瀑布下面仰视头顶奔流而下的水,巨大的空间感在此呈现。难怪我们会说“诗仙太白”,这般随性而发恰似水珠自然的宣泄,毫不矫情做作,这就是李白的真性情。
  当然英雄也有失意的时候,高傲的李白也有不得意之时,他在《越中秋怀》中写道: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境中,分明画相似。爱此从冥搜,咏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藻秋。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赌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诗人在写到水的时候总是无意间就联想起人生,他总是将人生置于广阔的流水中去寻求两者的吻合处。“沧波客”、“天险”、“望海令人愁”这些意象都变了,诗人忧郁,怀才不遇,只能“归卧故山秋”。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掌权者昏庸而有才者无权,也许有才之士只有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才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的感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诗人狂放的性格与恬静平逸的性格似乎矛盾,其实一个人的性格拥有两面是极为正常的。诗人爱幻想,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渴求静逸如水的人生。诗人追求自由,喜欢独处静思,在他的诗中时刻彰显着诗人的清逸之气、淡荡之风、水一样的柔情。
  参考文献:
  〔1〕潘殊闲.唐宋文学论稿[M].巴蜀书社,2010.
  〔2〕高智.中国古典文学蓝色经典文本品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杨明.汉唐文学研赏集[M].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荣休纪念文丛杨明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刘士林.中国诗词之美[M].海南出版社,2006.
  〔5〕施补华.岘说诗[A].清诗话[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J].文学遗产,1990(4).
  〔7〕沈德潜.古诗源[M].中华书局,1984.
  〔8〕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关键词:《灵感女孩》;身份认同;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60-03  一、引言  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描写母女关系、中西文化冲突见长。处女
期刊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补充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共产主义形成全新的认识,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本文试从存在论视域、认识论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做出新的探索,以期对这些方面研究的深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论;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民法物权变动制度的核心,被认为是判断不动产归属的理论基石,登记的公示公信效力和权利推定效力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中。这是现今民法的价值观念、物文主义主导下财产恒重立法思想对婚姻法领域侵蚀的体现。但婚房作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应受婚姻家庭法律规则原则的制约。本文通过民法和婚姻法两种视阈分析婚房登记制度的效力,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法与婚姻法在判定夫妻财产归属时的关系,提
期刊
摘 要:司法三段论的应用是法官推理过程的体现,但是单纯把司法三段论看作是形式逻辑学中三段论在法律适用中的直接适用是不准确的和没有根据的。实务中的司法三段论是融入了法律实质内容,并且其推导出的结论是具有有效性、合法性及权威性的,虽然当今的法学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以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关系为视角来探讨三段论推理及其评价。通过相关研究我们知道,三段论推理作为演绎推理的一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农民工在年龄、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收入、从事的行业和有困难会找谁求助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译《浮生六记》;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3-03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唐代传记文学成就突出,《浮生六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民中分化出的征地“农转非”的群体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回族“农转非”群体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回族聚居区小西沟村为例,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纽带——清真寺的功能变化以及当地回族五功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宗教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农转非;回族;宗教;变迁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传媒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拥有着在宣传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公益价值,因此对于电视社会公益价值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更是对其公益价值最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解读,指出电视媒体在新传媒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一些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公益价值;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社会对家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皖北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皖北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
期刊
摘 要:《一朵浮云》是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成人时期小说的第一篇,小说男主人公小钱德勒与8年未见的昔日老友加拉赫在豪华酒店见面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从梦想产生到梦想破碎的精神历程。作者用“精神顿悟”的叙述手法,让主人公最后实现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囚徒、梦想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处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环境、人物性格等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作者如何步步铺垫,让主人公最后在故事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