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如浮云飘散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sw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朵浮云》是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成人时期小说的第一篇,小说男主人公小钱德勒与8年未见的昔日老友加拉赫在豪华酒店见面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从梦想产生到梦想破碎的精神历程。作者用“精神顿悟”的叙述手法,让主人公最后实现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囚徒、梦想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处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环境、人物性格等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作者如何步步铺垫,让主人公最后在故事高潮时刻实现了“精神顿悟”。
  关键词:一朵浮云;小钱德勒;精神顿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74-03
  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反映的是20世纪上半叶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主题。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讲述的少年、青年、成年和社会生活。《一朵浮云》是成年时期小说的第一篇,也是乔伊斯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没有起伏的情节,只描述了主人公小钱德勒在赴约途中、酒吧会面、家中场景中的所思所想,最后实现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永远不能实现。“精神顿悟”源于基督教,弗罗伦丝·沃尔索(Florence walz1)曾给“精神顿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某种文学和技巧意义上的突然显灵,或者说心灵的顿悟”,也就是“人在某一时刻豁然醒悟,看清自己的处境,悟出人生的真谛”。乔伊斯赋予该词以新意,乔伊斯把它解释为“一种猝然的心灵神会,仅仅一个片段,却含全部生活的意义”。“精神顿悟”是《都柏林人》中常用的叙述手法,在《一朵浮云》中故事结尾的时刻小钱德勒也实现了“精神顿悟”,这种顿悟是在种种刺激下实现的。周围死气沉沉的生活环境,主人公胆怯、腼腆、懦弱的性格,理想和现实强烈落差,都造成主人公最终的“精神顿悟”、梦想的破碎。
  一、压抑的生活环境
  故事发生在都柏林街道傍晚时分,小钱德勒下班前,往外看去,看到的是黄昏时的景象,“残秋的夕阳,金色的暮霭,昏昏欲睡的老人,匆忙的行人,吵嚷的小孩”,一切都显得那么杂乱、悲凉、死气沉沉。“黄昏”象征着没有朝气和活力,作者从一开始的环境描述就奠定了灰暗、沉重的叙事基调,也暗示着故事的悲剧结尾。
  下班后,小钱德勒走在都柏林大街上,天有点凉,看到的是“衣衫不整的顽童,在车站前的台阶上,如老鼠一般蹲在门坎上”。孩童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在作者的描述下祖国的花朵却衣衫不整,不学无术,还把他们比作“老鼠”这样让人讨厌的动物,象征整个国家从孩童身上就让人看不到希望,整个社会充斥着压抑、无望的气氛。小钱德勒继续往酒店方向走,他“轻灵地穿过那些小害人精,在荒凉的宅院的阴影中独自前行,那些旧院落曾经是都柏林贵族世家的豪华住宅呢”。昔日灯火辉煌的豪门宅院如今阴影重重,荒凉无比,象征着以往的盛世繁华,早已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徒留断壁残垣。今昔对比,更让人觉得这个城市的衰败和破落。小钱德勒深夜走在“那些阴森、狭窄的胡同,四周全是一片死寂的气氛,有时仿佛还有鬼影闪过似的,偶尔听到偷笑声,他就汗毛直竖,如一片秋风中抖索的叶子”。黑夜的城市街道在作者的笔下犹如一头潜伏的猛兽,让人觉得恐怖害怕,又压抑无比,无法逃脱。最后小钱德勒经过格拉顿桥时,看到的是“窝棚房子像一群流浪汉,在岸边拥挤着,破旧的外套上满是尘埃”。这样萧瑟、肮脏、破旧的环境,更让人无法忍受,想要逃离这个毫无生气的地方。作者对小钱德勒赴约途中都柏林城市的几处描写,让人觉得在这样压抑、沉闷的生活环境的笼罩下,人也显得麻木不仁、死气沉沉,为小钱德勒最终无法实现“浮云般的希望”奠定了基础。
  二、懦弱的人物性格
  小钱德勒是典型的都柏林中下层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如作者对他外貌的描写:“大家叫他小钱德勒,因为他给人矮小的印象,其实他的身材仅是中等偏下。他很单薄,手白嫩而纤巧,声音也细声细气,一副文雅的样子。”作者一开始就用“小”这个字眼,突出人物的渺小、微不足道。人物形象上的矮小,从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思想上的懦弱、无魄力,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文中在其他地方也反复出现“小”这个词,他的“小房子、小灯”,梦想如“一小片云”,象征着小人物的小梦想很容易消散。小钱德勒非常看重自己的外貌,“精心梳理他的柔软有光泽的浅色头发和八字胡,并在手帕上小心地洒上点儿香水”。他像个女人那样注重梳妆打扮,突出了其“女性化”特征,缺少点男子气概,这也说明了他后面的腼腆、敏感、忧郁的性格。另外,小说中两次出现“他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如同孩子的幼牙”,对于一个32岁的成年男子来说,有“孩童般的牙齿”象征着思想的不成熟和单纯,也为他想通过老友改变命运的纯真梦想会最终破灭埋下了伏笔。这些外貌上的描写反映了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钱德勒下班前,看着外面黄昏的景象,对人生这个问题思索时,就不禁感到一股悲凉的情绪油然而生,而那“哀愁”是不可排遣的。文中“哀愁”这个字眼多次出现,说明了小钱德勒“忧郁”的性情,容易像女性那样“伤春悲秋”。
  小钱德勒还是个老实巴交的小职员,“下班铃一响,他就起身向同仁们拘谨地告别。他从法学会那古雅的拱门下出来,姿势相当谦恭”。“拘谨、谦恭”字眼的运用,说明小钱德勒在工作上的唯唯诺诺,不善交际,缺乏他好朋友加拉赫的大大方方、八面玲珑的性情,也暗示他职场上难以取得成功。
  另外,小钱德勒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有着文艺青年的特质,一直梦想成为诗人,偶尔会翻翻书架上的诗集,安慰自己,却不好意思把诗节读给妻子听。他是如此的内向腼腆,只有独自怀揣自己的小梦想。小钱德勒有次给自己的妻子买件衣服,“却颇费心思,不敢进入店门,等人走光了,才敢进去,又装成自自然然的模样,后来忘了拿找回的零钱,出了店门后,又假装查看是否衣服捆好,其实是怕别人发现他那羞红的脸。”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小钱德勒腼腆、内向的性格,连为妻子买个衣服都那么害羞不已。另外,文中还有两处用了“脸红”的字眼,一次是加拉赫问他是否结婚已经两年,“小钱德勒脸发烫了,微微一笑”。还有一处是他朋友问他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小钱德勒说是男孩,然后“他就羞答答地笑了,不自在地盯着杯子”。一个男人被问及婚否,是否有儿女时,小钱德勒却像女性那样羞涩不已,让这个“小男人”形象更添了些女性的阴柔气质。作家这样描绘小钱德勒的“女性化”的性格特征,象征着他性情上的某种“瘫痪”,缺乏男子汉的阳刚气质、勇往直前的奋斗拼搏精神。他整个身上散发的是腼腆忧郁柔弱的女性气质和懦弱的性情,缺少追逐梦想的魄力,也预示着小钱德勒浮云般的梦想不能实现,为他的“精神顿悟”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三、梦想的步步破碎
  小钱德勒听说8年未见的好友加拉赫要回来了,激动不已。加拉赫现在是伦敦报界的大红人,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这让从没出过远门,一心渴望外部世界的小钱德勒艳羡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见这位老友,通过他使自己摆脱这种死气沉沉、麻木不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小钱德勒脚步更快了,他有生第一次觉得比街上的行人优越。”第一次从小钱德勒身上出现了活力,他在路途中就开始思索写一首诗,让他的老友帮他发表,他连诗集的“忧郁”基调都想好了,甚至还想到了英国的评论员对他诗集的评语:“钱德勒先生天赋异质,他拿手的是写轻灵自如的优雅诗歌……忧郁的哀愁自始至终存在于诗行当中。”他已经开始想入非非了,可梦想越是美好,面对现实时,打击越大。在步步受挫中,小钱德勒的梦想如浮云般飘散无踪,如昙花一现般了无踪影。
  小钱德勒要在豪华酒店会见自己的好友,那个豪华酒店是他平时绝对没勇气进去,就连经过时都心慌意乱的地方,这一次因见自己的好友,对梦想的追求终于使他鼓足了勇气,开门进去,而“一开门的灯红酒绿,杯影光影散乱,刺人眼睛”使他的视线一片模糊,其实这也象征着小钱德勒的梦想前途也是模糊一片。来到这个豪华的地方,小钱德勒拘谨不已,感到所有人都好奇地看着他。其实并没有这回事,只是小钱德勒这种小人物来到如此豪华的地方的惶恐错觉而已,显示他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是他这样性情的小人物无法融入的世界。整个吃饭过程小钱德勒始终处于拘谨的状态,无法像他朋友那样谈笑自如。
  小钱德勒想象着加拉赫出去见过世面了,功成名就了,应该品味变得很高雅,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在外貌描写方面,加拉赫是“大脑瓜,秃顶,稀疏的头发,肉嘟嘟的脸没有血色,五官搭配得不合理,嘴唇白乎乎的,真不像样”,让人有一种邋遢的感觉。而他大大咧咧地叉着两条腿,大口大口地喝威士忌,戴着硕大的金表,一点都不绅士文雅,嘴上讨论的都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火辣的女人和金钱,庸俗不堪、这让小钱德勒有点失望,“他感到一种失落感了。他不喜欢加拉赫的腔调。这位老朋友已俗不可耐了。”接着加拉赫又谈起了巴黎的放荡荒唐,国外生活的醉生梦死和一些名人的风流韵事,这让小钱德勒听得惊诧不已。和保守闭塞的都柏林相比,小钱德勒一直渴望外面的繁华世界,而从好友的嘴里听到的却是那样的堕落,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是同样的庸俗,让小钱德勒的梦想之旅遭受了打击。最后小钱德勒鼓足勇气,邀请加拉赫到家里吃饭,抓住最后一次机会,但还没等他说完,加拉赫就打断了他的话,回绝说要去参加一个牌局,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发了小钱德勒的邀请。这时小钱德勒终于看清加拉赫回来只是为了炫耀他的成就,念旧情给自己一点面子才邀请自己吃饭而已,而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得到好友的提携,逃离这个麻木的社会,一切只是空梦一场而已。
  回到家中,小钱德勒又要面对现实,平庸琐碎的家庭生活,家里生活拮据,甚至连保姆都请不起,就连家具也是分期付款买回来的。照片中妻子的眼睛也是那么的淡漠无情,就像他的婚姻生活那么的平淡乏味,缺少爱情,麻木不仁。小钱德勒还试图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出一本诗集,逃离这样令人窒息的生活,他拿起拜伦的一首处女作诗,想读下去,却被孩子的哭声打断,无法继续下去。他朝着孩子怒吼,只换来孩子更大的哭声,还有妻子的斥责声。在一阵忙乱中,面对残酷的现实,小钱德勒实现了“精神顿悟”,留下了眼泪,“他仔细听着,孩子的哭声渐渐平息起来,自己眼中却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用乔伊斯自己的话说:“精神顿悟是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它往往通过某种粗俗的语言,或动作,或头脑本身异常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与老友的会面,只留下重重打击和失望,面对平庸的家庭生活,孩子的哭声使小钱德勒彻底意识到自己会永远过着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梦想就像那一朵小云,早已飘散无踪,自己再怎么悔不当初,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永远做生活的囚徒。
  四、结语
  在《一朵浮云》中,作者运用“精神顿悟”叙述手法,把都柏林城市中一个小知识分子小钱德勒从追逐梦想到梦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碎的心理进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顿悟”不是突然而至,而是经过作者层层铺垫,从死气沉沉的生活环境,懦弱的“女性化”的主人公的性格,再到梦想遭到步步打击,最后在庸俗乏味的生活中故事最终达到了高潮,实现了“精神顿悟”。每一细节的描述都为主人公小钱德勒的“精神顿悟”奠定了基础,最后主人公认识了自己的真实处境、无法逃离的“瘫痪”的社会,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杨洋.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屈荣英.乔伊斯的“顿悟说”简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4〕张静.运用会话分析解读《一朵浮云》中的人物关系及心理特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臧海芳.《一朵浮云》下的人性观照——关于“小钱德勒”的人物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塞缪尔·亨廷顿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更是对政治学界有很深的影响。他的这本书是当代西方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代表作品,本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思考了我国政治善治如何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治理;善治;制度化;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关键词:《灵感女孩》;身份认同;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60-03  一、引言  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描写母女关系、中西文化冲突见长。处女
期刊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补充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共产主义形成全新的认识,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本文试从存在论视域、认识论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做出新的探索,以期对这些方面研究的深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论;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民法物权变动制度的核心,被认为是判断不动产归属的理论基石,登记的公示公信效力和权利推定效力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中。这是现今民法的价值观念、物文主义主导下财产恒重立法思想对婚姻法领域侵蚀的体现。但婚房作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应受婚姻家庭法律规则原则的制约。本文通过民法和婚姻法两种视阈分析婚房登记制度的效力,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法与婚姻法在判定夫妻财产归属时的关系,提
期刊
摘 要:司法三段论的应用是法官推理过程的体现,但是单纯把司法三段论看作是形式逻辑学中三段论在法律适用中的直接适用是不准确的和没有根据的。实务中的司法三段论是融入了法律实质内容,并且其推导出的结论是具有有效性、合法性及权威性的,虽然当今的法学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以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关系为视角来探讨三段论推理及其评价。通过相关研究我们知道,三段论推理作为演绎推理的一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农民工在年龄、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收入、从事的行业和有困难会找谁求助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译《浮生六记》;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3-03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唐代传记文学成就突出,《浮生六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民中分化出的征地“农转非”的群体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回族“农转非”群体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回族聚居区小西沟村为例,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纽带——清真寺的功能变化以及当地回族五功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宗教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农转非;回族;宗教;变迁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传媒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拥有着在宣传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公益价值,因此对于电视社会公益价值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更是对其公益价值最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解读,指出电视媒体在新传媒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一些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公益价值;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社会对家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皖北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皖北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