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廂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看教学效率,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的心理。而在不能不为的强迫之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同时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在需要,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捕捉“生活现象”让课堂焕发活力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美国著名语言家华特.B.科勃斯持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社会、家庭、现实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都可以学到语文。
如教授课文《槐乡五月》的时候,我从野外找来了一大束槐花,并制作了槐花饭。那天,当我把鲜艳的槐花、香喷喷的槐花饭拿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看着、闻着,已迫不及待地走进情境中去了。当然,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边欣赏、边品尝,就自然而然地与课本融为一体了。所以这样的教学容易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拼音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工具,如何让枯燥的拼音教学焕发活力呢?我根据华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拼音的字形时,我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学校、在街上、在商店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相似的事物。每当此环节时,学生个个发言踊跃。他们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有的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有的说“j”像我搭的积木;有的说“l”像我的玩具金箍棒;有的说“z”像我写的数字2……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字母的字形。
二、链接“生活情境”让阅读情趣盎然
(一)让阅读流出生活的清泉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素质的社会化。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场所,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这样,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而且也能感受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如教学《广玉兰》时,学生在对“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呢?为了消除同学们的疑惑,我就带着学生事先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欣赏了广玉兰,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来充分理解这句话。通过联系生活,打开了生活语文的源头活水,阅读自然流出了生活的清泉。
(二)让阅读走进孩子心灵
儿童往往生活在想象中,想象是他们的天性。简直可以说,没有了彩虹般绚烂的想象,儿童就如同生活在看不见阳光的灰蒙蒙的雾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先天不足,在课堂上联系生活总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如何还原一个美妙恰当的生活情境呢?想象!因为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想象优势,让他们从自然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生活世界,让阅读伴随着课文一同走进他们的心灵。因此,在《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哎呀,这些美丽的词语也藏了起来了。它们藏在了芬芳的空气中,藏在了挺拔的翠竹中,藏在了美丽的野花中,藏在了……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读读书,看看图,找一找这些词语藏在了哪儿啦?”这一段煽情的语言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仅把识字与美丽的大自然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到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中,而且让学生感受课文词句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感悟“生命精彩 ”让写作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感悟,建立在学生的亲历之后。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强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
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震,但又稍纵即逝。如课堂中突然闯入的一只蜜蜂,轰然倒地的桌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知道学生写作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即兴作文。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全过程,写起来得心应手。
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应该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而这条道路只可能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它才能扩大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也只有它,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廂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看教学效率,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的心理。而在不能不为的强迫之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同时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在需要,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捕捉“生活现象”让课堂焕发活力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美国著名语言家华特.B.科勃斯持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社会、家庭、现实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都可以学到语文。
如教授课文《槐乡五月》的时候,我从野外找来了一大束槐花,并制作了槐花饭。那天,当我把鲜艳的槐花、香喷喷的槐花饭拿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看着、闻着,已迫不及待地走进情境中去了。当然,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边欣赏、边品尝,就自然而然地与课本融为一体了。所以这样的教学容易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拼音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工具,如何让枯燥的拼音教学焕发活力呢?我根据华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拼音的字形时,我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学校、在街上、在商店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相似的事物。每当此环节时,学生个个发言踊跃。他们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有的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有的说“j”像我搭的积木;有的说“l”像我的玩具金箍棒;有的说“z”像我写的数字2……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字母的字形。
二、链接“生活情境”让阅读情趣盎然
(一)让阅读流出生活的清泉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素质的社会化。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场所,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这样,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而且也能感受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如教学《广玉兰》时,学生在对“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呢?为了消除同学们的疑惑,我就带着学生事先在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欣赏了广玉兰,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来充分理解这句话。通过联系生活,打开了生活语文的源头活水,阅读自然流出了生活的清泉。
(二)让阅读走进孩子心灵
儿童往往生活在想象中,想象是他们的天性。简直可以说,没有了彩虹般绚烂的想象,儿童就如同生活在看不见阳光的灰蒙蒙的雾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先天不足,在课堂上联系生活总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如何还原一个美妙恰当的生活情境呢?想象!因为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想象优势,让他们从自然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生活世界,让阅读伴随着课文一同走进他们的心灵。因此,在《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哎呀,这些美丽的词语也藏了起来了。它们藏在了芬芳的空气中,藏在了挺拔的翠竹中,藏在了美丽的野花中,藏在了……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读读书,看看图,找一找这些词语藏在了哪儿啦?”这一段煽情的语言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仅把识字与美丽的大自然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到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中,而且让学生感受课文词句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感悟“生命精彩 ”让写作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感悟,建立在学生的亲历之后。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强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
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震,但又稍纵即逝。如课堂中突然闯入的一只蜜蜂,轰然倒地的桌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知道学生写作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即兴作文。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全过程,写起来得心应手。
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应该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而这条道路只可能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它才能扩大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也只有它,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