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本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提出了几点提高信息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 信息素养 提高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教学的效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容及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内容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明确了信息素质应该包括的几点内容。
1.应用意识。即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做到学以致用。
2.普及常识。即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具体来说是指与信息有关的一切理论、知识、方法等。
3.操作能力。即具备基本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能借助信息系统辨析信息的对错,对信息的意义作出适当的评价。操作能力是信息素质要求中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学生所具备信息知识的体现,更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学生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4.道德修养。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品质,养成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做事习惯,不参与有悖信息道德规范的一切活动,并懂得如何保护计算机安全,杜绝其他的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方法
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运用网络辅导课堂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新信息的渴求。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愿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
2.注重学生的信息道德建设。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单纯的学生技能培训,而不注重伦理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其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一定的信息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品质和修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纯技术教学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分辨信息真假的方法和技能,力争培养的学生既有精湛的信息技术,又有良好的信息品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成为信息社会合格的公民。
3.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提高学习效率。“分组协作式”教学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该学习法要求教师事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各组成员在学习中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供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气氛中认真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同学感情更加融洽,实现了共同进步。
4.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条件,适时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完成。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事,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上网搜集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写成文章在班上分享。比如,有关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学生可以查阅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前兆是什么、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都可以作为话题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5.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其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因此,教师应抓住一些机会不断进修、自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可以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请名师开讲座等方式,使教师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技能。
6.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适当点拨,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信息素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难度的内容不可占用太长的时间,可以用20分钟时间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在剩余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高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对于起点低的学生,给予重点辅导;中等生可以主攻课本并做少量的课外延伸题目。
总之,中小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道德水平,在利用信息技能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工具时,不要做违背信息伦理道德的事,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注重学生信息技能和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快速、高效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巧娟 王清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2]潘小艳 蒋莉辉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
关键词:中小学生 信息素养 提高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教学的效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容及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内容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明确了信息素质应该包括的几点内容。
1.应用意识。即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做到学以致用。
2.普及常识。即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具体来说是指与信息有关的一切理论、知识、方法等。
3.操作能力。即具备基本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能借助信息系统辨析信息的对错,对信息的意义作出适当的评价。操作能力是信息素质要求中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学生所具备信息知识的体现,更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学生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4.道德修养。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品质,养成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做事习惯,不参与有悖信息道德规范的一切活动,并懂得如何保护计算机安全,杜绝其他的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方法
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运用网络辅导课堂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新信息的渴求。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愿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
2.注重学生的信息道德建设。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单纯的学生技能培训,而不注重伦理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其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一定的信息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品质和修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纯技术教学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分辨信息真假的方法和技能,力争培养的学生既有精湛的信息技术,又有良好的信息品德。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成为信息社会合格的公民。
3.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提高学习效率。“分组协作式”教学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该学习法要求教师事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各组成员在学习中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供小组的其他成员分享。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气氛中认真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同学感情更加融洽,实现了共同进步。
4.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条件,适时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完成。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事,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上网搜集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写成文章在班上分享。比如,有关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学生可以查阅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前兆是什么、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都可以作为话题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5.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其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因此,教师应抓住一些机会不断进修、自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可以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请名师开讲座等方式,使教师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技能。
6.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适当点拨,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信息素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难度的内容不可占用太长的时间,可以用20分钟时间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在剩余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高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对于起点低的学生,给予重点辅导;中等生可以主攻课本并做少量的课外延伸题目。
总之,中小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道德水平,在利用信息技能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工具时,不要做违背信息伦理道德的事,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注重学生信息技能和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快速、高效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巧娟 王清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2]潘小艳 蒋莉辉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