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对婚后贞节观的突破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节是古代封建礼教对女性提出的婚前和婚后为丈夫守节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对女性身心自由的畸形束缚。“三言”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表露出了人性解放的曙光,其中对社会贞节观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分析“三言”中对婚后贞节观的突破,并试图指出其局限性。
  一、“三言”创作背景下的明代正统贞节观
  贞节是封建伦理对女性的特殊要求,它包括婚前的守护贞操和婚后的为夫守节。中国古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至宋代,理学形成,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和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明代统治者尤为重视女性的教化,他们组织编撰女教书籍、利用地方的信仰推广其女德,并且借助宗族的力量强化了节、烈的意识,使得贞节观念深入女性的心中。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65位忠、孝、节、烈的妇女,这些没有名字,只用“某某氏”代替名字的女性用她们的生命和青春换取了虚无的名节,而在一座座为表彰女性“守节”而立的贞节牌坊之下,镇压的是一个个痛苦不堪的灵魂。畸形的贞节观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身心自由,更造成了一幕幕人性的悲剧。例如,《明史·列女传一》载:“杨氏,桐城吴仲淇妻,仲淇卒,家贫,舅欲更嫁之。杨曰:‘即饥死,必与舅姑俱。’舅不能夺。”这一事例乃是典型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
  二、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看“三言”中贞节观的突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喻世明言》的开卷之作,以团圆性结局表露了对失贞妇女人性的承认和宽容,超越时代地折射出人性解放之光;《警世通言》第三十五卷《况太守断死孩儿》以悲剧性结局揭示了女性守节的不合理性。
  (一)失贞的催发剂——情欲本能
  封建礼教对于失贞的女性嗤之以鼻,似乎这样的女性本性淫靡,天生就是红颜祸水,天生不知廉耻。对于失贞行为,其片面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否定,没有窥探到其背后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为其发声。而《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对王三巧儿、邵氏失贞的心路历程做了详尽细腻的刻画,否定了失贞妇女皆淫靡的传统观念,窥探了王三巧儿和邵氏失贞背后的情欲本能,是对于婚后贞节观的一大突破。
  先看三巧儿的本性——从王公一开始“备妆奁,守孝礼”的推辞之说,可以大致推测女主人公王三巧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应受过良好的礼法熏陶,其中定不乏对女德的教育,这样的女子应是相夫教子的贤惠典范。婚后,两人也是夫妻恩爱,“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男欢女爱,比别个夫妻更胜十分”。若不是“坐吃山空”之后蒋兴哥的“商人重利轻离别”,两人或能恩爱到白头也未可知。且看离别之时蒋兴哥对三巧儿的吩咐:“娘子耐心度日。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而面对丈夫的吩咐,三巧儿可谓谨遵丈夫之言,数月之内,目不窥户,足不下楼,连前街景象也不轻易去看。可见三巧儿本性贞洁,能按捺寂寞,对爱专一,本是安分守己之人。从薛婆口中“这小娘子足不下楼,甚是贞节”也可探一二。
  再看三巧儿的出轨过程——三巧儿误把其当作丈夫,两人对视相望,三巧儿发现自己认错后,忙忙把窗儿拽转,跑去后楼,只是羞得两颊通红,心头突突地跳个不住,并没有动邪念,两人出轨行为的直接促进者是一眼便被勾去精魂的陈大郎,而催发者便是伶牙俐齿的薛婆。能言快语的薛婆让三巧儿把自己当成至交,一步步动摇三巧儿对丈夫的坚贞。薛婆先是站在三巧儿的立场,责怪蒋兴哥撇下娘子,晓不得他在外享乐,让三巧儿从心里开始萌生对蒋兴哥的怀疑,动摇她的坚定之心。但第一次提及时,三巧儿仍为自己的丈夫辩护,薛婆第二次责备蒋兴哥久不归家,竟比牛郎织女相见还多隔了半年,一口咬定他定是在外风花雪月,却苦了家中娘子,对三巧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更是通过对丫鬟的劝酒,表达恩爱丈夫本应寸步不离来挑拨夫妻关系。这一次三巧儿不再为丈夫辩护,低头不语,可见对蒋兴哥久不归家确实灰了心。此外,这婆子或时装醉诈风起来,说自家少年时偷汉的许多情事,去勾动三巧儿的春心。最后,薛婆敞开心扉,以自身打熬不过让三巧儿正视自己的情欲,挑拨撩动她的欲心,最终催发了三巧儿内心深处的情欲本能。“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让读者在人性的角度看到其失贞的合情之处和必然性。
  《况太守断死孩儿》中对于邵氏心理变化的刻画虽然不及三巧儿细腻,但同样揭示了女性婚后失贞是情欲本能使然。丈夫死后,邵氏发誓不事二夫,可见她是有心做贞节妇女这一“上等人”的。可怎奈孤孀难守,邵氏苦守十年,最终被无赖买通家中小厮以裸体引诱,还是失身。“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文本明确提出了守贞的难度所在,可见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守贞灭人欲的一面,通过邵氏守贞不成窥探了女性婚后失贞的情欲本能。
  (二)对失贞的态度——承认和宽容
  明代有一种酷刑——铁裙之刑,是一种对失贞女性缺乏人性的残酷摧残。铁裙刑指的就是古人用铁片依照女子穿的裙子制成,然后让女犯人穿上,之后放到架子上用火烤,封建礼教对于失贞女性的严苛可见一斑。
  “三言”以前的众多作品对于失贞女性多采取唾弃的态度,如《水浒传》中淫妇潘巧云的结局。石秀剥掉她的首饰和衣服,杨雄用裙带把她绑在树上,先是割掉舌头让她叫不得,然后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最后将妇人的七件事分开。潘巧云纵然有错,但罪不至此,手段如此血腥残忍,杨雄竟然不念一点夫妻之情。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对于失贞女性采取了宽容的态度。首先,承认了三巧儿守节的不易之处。三巧儿本性贞洁,谨遵丈夫的叮嘱,足不下楼,但試想,新婚久别,平时的寂寞已是苦不堪言,更别说逢年过节,触景伤情,好生凄楚。即使这样,三巧儿仍旧一心等待丈夫,还请卖卦先生算卦以求丈夫平安归来。其次,蒋兴哥知道妻子出轨后,能从自身找问题,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妇人:“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再次,蒋兴哥知道三巧儿要改嫁后并不阻拦,临嫁之夜,还顾了人夫,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连匙钥送到吴知县船上,交割与三巧儿,当作陪嫁。有人夸他做人忠厚,也有人笑他痴呆,还有骂他没志气,在笔者看来,他对妻子情真意切,能够宽容三巧儿的失贞。最后,二人破镜重圆,团圆到老,这一美满结局亦能看出作者对三巧儿的宽容。   《况太守断死孩儿》中的邵氏最后以悲剧收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当初立誓不肯改嫁,做出这事没了颜面,她悔不当初,欲要自缢,却失手杀人。最后,邵氏不仅自己年华早逝,还搭上了无辜的孩子、粗蠢的得贵之命。此外,从开头最后一种风流和审判单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乃是支助,邵氏本不怀春,志比精金,心如坚石。却是没来由被旁人播弄,设圈设套,一时失了把柄,堕其术中,事后悔之无及。责怪男性,同情女性,这无疑是对女性失贞的宽容。
  (三)对守节的看法——虚无性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作者借陈大郎死后,张七嫂劝平氏“衣食不周,到底难守,便多守得几时,亦有何益?”来揭示守节的虚无性。而最后平氏的结局——嫁给了蒋兴哥,并成為正房更是印证了张七嫂的观点。蒋兴哥不拘头婚二婚,只要人才出众,三巧儿被休后仍能嫁给县主身处富贵,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守节的虚无性。
  《况太守断死孩儿》云:“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虽做不得上等之人,还不失为中等,不到得后来出丑,正是: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文本以说理的方式,否定了守节的必然性。
  三、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看“三言”中贞节观的局限性
  与明代的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同,“三言”中的女性贞节观具有进步意义和突破之处,在作品中,贞节已不是女性婚姻生活的最高准则。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来突破贞节的枷锁。对于贞节观念的受害者,有同情也有赞颂,却缺少理性的批判和反思,贞节仍作为一种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伦理原则被尊崇。“三言”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与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仍有一定差距。
  两篇开头的诗作,皆是劝人安分守己,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且不论《三言》迎合市场的商业目的,其创作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以因果报应、劝诫男性切莫贪图风流之事,而不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为打破女性的贞节观发声。
  《况太守断死孩儿》开头把邵氏失贞归于她一时失了把柄,被旁人设套,并没有从人道主义上来看待女性的失贞。更令人费解的是,三巧儿已是吴县主之妾,而吴县主竟能被三巧儿和蒋兴哥感动,将她拱手相让,蒋兴哥最后也不计三巧儿的失贞行为,破镜重圆,这种对失贞的宽容有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嫌疑,仍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之上。
  四、结语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曾说过“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陷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足怪。但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是女子”,指出了封建贞节观的不合理性和欺骗性。“三言”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展露出了人性解放的曙光,其中对社会贞节观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突破贞节的枷锁,但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让“三言”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与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仍有一定差距。
  (扬州大学)
  作者简介:杨亭(1996-),女,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无锡市新吴区长期以来坚持非遗文化“传习、培训、普及、交流、服务”五位一体的文化惠民工程,以传习为目的、培训为手段,带动各基层服务点和学校交流互动,积极推广普及,做到区域性全覆盖,繁荣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新吴区的吴文化传承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
期刊
西汉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理念,休养生息,使趋于崩溃的社会经济得以稳步恢复发展。其间,黄老思想并非一枝独秀,儒家思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取代前者积聚力量。二者的盛衰兴替,充分展现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性。在政治、文学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西汉思想的复杂性  均有所体现。  一、西汉思想复杂性的政治体现  (一)君权和中央权力的加强  西汉成立之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旧政治体制,与秦
期刊
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可谓集诸名家之所长。透过对魏晋玄学思想的研究,本文探讨了魏晋玄学的深层思想内涵,分析了它所包容的文学和社会精神。  东汉末年到隋以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有四百年的时间。其间产生的魏晋玄学就像历史上其他思潮一样,不仅是那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同时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当代思想史
期刊
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具有鲜明的演唱艺术特征,其讲述了很多关于金沙遗址背后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太阳神鸟的化身“金”、鱼的化身“小鱼”、乌木精灵“丑”以及丑的主人“沙”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古蜀金沙王朝中。可是,一场三星部落与金沙王朝的战争,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太阳神鸟金箔”被三星部落击碎,“金”“沙”“小鱼”“丑”从此天各一方,他们来世才能再相见。  音乐剧《金沙》虽以川蜀文化为背景,却跳出四川地方戲曲
期刊
目光慢慢地从一排排精美的日本原著小说上划过。《こころ》(心),なつめ そうせき(夏目漱石),我的内心一阵狂喜,哇,这是我思之已久的一本  原著小说。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国民大作家”,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他的长篇小说《心》就是代表作之一。后人对《心》的剖析也是够深刻的了:“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从夏目漱石《
期刊
读老舍的散文《猫》,在最初发现种种矛盾后,读者总能体会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息,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的爱与温情。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老舍散文《猫》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猫》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传递的人与动物和谐生存的思想意识。  老舍作为当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练习写小说,代表作以小说为主,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期刊
作为秉承着“以唯物论为基础的文学反映论”创作理念的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切实在小说中进行着为社会、为人生的创作实践。陈映真小说中的“我”在作为一面镜子映射他人和社会时,并不是纯然直接的映像,“我”的叙述和思考中包含了一种奇特的“扭曲”感,造成这种扭曲的原因值得细究。本文尝试从陈映真以“我”为叙述主体的小说入手,解读其小说的主题意蕴和时代内涵。  在陈映真的创作中,部分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展
期刊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成名作。它讲述了一对农家兄弟罗伯特·梅约和安朱·梅约与邻家姑娘露丝的感情纠葛,其间伴随着三人对各自梦想的追逐,但是结局很凄惨。剧本中弥漫着浓重的幻灭感和虚无感。但对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来说,这个悲剧的内涵又有所不同,而这种悲剧意识也始终贯穿在作家的创作中。  一、罗伯特——理想的悲剧  罗伯特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有诗人气质的人,一直在追求
期刊
梭罗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毕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写于1846年的《瓦尔登湖》(Waldon)。1837年,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教书。1841年,梭罗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踏上写作之路。后来,梭罗在超验主义之父爱默生的支持下,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文学实践,开始写散文随笔。  19世纪,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如同一股狂
期刊
《一亿六》是张贤亮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有的人认为它低俗、媚俗,有的人却认为,在借助底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荒诞、低俗、媚俗化背后,是作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哲学思考。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借种生子的故事。主人公叫王草根,是一个商业暴发富,靠收破烂起家,靠收购破产倒闭的企业发家,抓住时代的机遇和制度的漏洞,财富迅速膨胀,成为C市著名企业家、政协委员。王草根出身于底层,“不孝有三,无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