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职业教育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和热切期待,制度性变革问题已成为职教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在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约尔(Mayor)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指出:“可以不夸张地说,在未来,对一个国家来说,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将是专业技术人员。这应引起政府的关注,重视教育并给予职业技术教育相当的投资。这对于各国适应全球化尤其重要!”只有高技能型人才支持下的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也才能成为21世纪稳定的民主制度的基础。职业教育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大多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来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产教结合,增加投入,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管理的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举办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举行师资培训;三是通过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设立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师资;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负责培训在职职业教育教师。
国外在职业教育中采取的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近乎停滞,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经济物质条件及其追求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迫切需要差距较大。从1998年到2007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成就。一是我国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二是高职教育规模2007年我国高职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了860万人。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是形成了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四是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五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首批28所示范性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形成了榜样的力量,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外因素
观念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从内部因素上看,整个教育结构重心偏高与就业结构相矛盾,从而造成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培养,也导致个体不愿意选择薄弱状况的职业教育环境。加之职业教育搬用的是高等教育那一套办学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偏少。各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希望得到升格。又有多少学校真正希望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从外部因素上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线劳动者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待遇不高,社会保障程度低。学生家长、职业教育管理者、教师、企业界人士也都认为这是导致人们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原因。由于办学方向的迷失导致了办学质量的缺损,因此,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与职业教育本身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中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四大不足:一是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够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因此,积蓄已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在教育部门内部、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和行业之间,没有理顺关系,造成投入失衡,相互独立,各成体系,管理上存在矛盾,行业联系割裂。导致了两大后果:一是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相对松散,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不强。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已刻不容缓!
四、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是要大力弘扬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文明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努力实践有中国特色和尊重一切劳动的职业教育文化。并从体系上根据终身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搭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通道。职业教育要得到发展,“行政推进是必要条件,但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和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满足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业务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有六个途径:
一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1989—2004年间,我国已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范系、示范专业和示范班级,在校生2.1万人。而从企业工商界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很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师资培养上,一则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二则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则可以从社会上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进修,以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质量,之后必须通过考试获取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四则职业院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我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师资学历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也在抓紧进行,因此完善职业院校师资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职业教育师资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师资综合能力的再提高已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也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如今,知识经济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澳门中葡职业学校,普通教育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所占的课时较多,专业类的课程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建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适度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有些选修课不切实际,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但是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是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了一系列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配有相应的考试大纲,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也都出台了行业认可的职业标准。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具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资格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所”。这不仅表明设置“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程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资格(技能)考证课的设置,无疑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三是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校企联系。从1979年开始,世界各国正式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每年举行一次世界合作教育大会,并于1989年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我国于1989年首次参加了世界合作教育大会,正式开始了对合作教育的研究。在2004年的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部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并强调在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加强校企联系,增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浪费。完善产学合作制,深化校企合作与联系,已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办学模式上,我国的职业院校目前主要是依赖政府办学,这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还导致了许多有发展潜力但又缺少资金的职业院校的倒闭。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优点:1.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2.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3.解决了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4.促进了工商业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5.促进院校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从国家角度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四是不断完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发展环境。首先,近年中央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资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实施保护性招生政策、倾斜性学生奖助政策。同时,对举办职业教育的绩效进行考评,实行督导和问责机制。其次,制订统一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和校企合作有关法律法规,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保证。避免政出多门现象,并逐步加以完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免税制度,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一套基于我国现实、体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再次,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强化职业院校的标准化配置,即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等方面根据招生数量、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应注意公平,避免投入过于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院校,而应惠及职业教育整体。同时通过“免费中职教育”、“免费农业职业教育”等利好政策杠杆进行平衡和调节,以达到一些目前仅凭市场手段调节无法实现的目标。五是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面向全民教育相互参透。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创业教育。要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教学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准备就业,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又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职业教育开设有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以增强就业能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纳社会就业人员。从而为增加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密切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要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资金和技术支持,简化各种手续,减免各种税费,为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现如今,终身教育理念已深得人心,人们已逐步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职业人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的统一体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趋势。现阶段我国积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向社会办学,增强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例如江苏、福建、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在发挥政府举办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依靠自身优势,逐步组建了一批以专业为纽带、高职院校为龙头、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行业型或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江苏省现有11个省辖市建立或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积不断扩大。青海省的职业院校与省内外的300多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于北京、天津、江苏、陕西等省市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六是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使学生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主要有几种做法:(1)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纲要”它是一份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2)开设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助能力;制定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抓住一切机会,采取行动;了解各种职业及资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条件;学会做决定;学会有关求职技巧,如撰写简历、填写申请表和参加面试。职业指导课一般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来讲授。(3)开展生存教育,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参透进各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4)提供应用计算机辅助升学和就业指导系统为学生提供查询和咨询帮助。(5)设立开放的职业指导中心。向社会提供职业指导,开展个人和小组咨询,提供各种职业指导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求职培训。(6)注重职业指导的公平原则,加强妇女和残疾人的职业指导。(7)伙伴帮助。伙伴相互帮助在一些学校非常流行,这可有效地缓解伙伴压力,在学习、社会活动和职业规划方面,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8)生活技能培训。包括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就业能力的培养等等。(9)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学校的职业指导计划还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个人挡案,要求学生填写个人兴趣、理想、以后的升学或就业打算等有关信息,填写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评价和前途规划的过程。(10)实地参观。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使学生实地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情况,增加感性认识,使课堂与现场经历直接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11)开展网上指导。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功能,在网上建立职业指导中心,提供各种专业、升学和就业信息,还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开设职业和个人规划课程。此外,网上还提供兴趣、个性倾向和职业选择目录以及求职技巧、如何撰写简历和面试等方面的指导。网上指导被称为“自助式服务”职业指导。除政府部门在网上提供职业指导信息外,教育机构、企业、专业机构、院校等也将升学或就业方面的信息推到网上。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千载良机已经来临。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逼迫着全球性的企业大转型,国内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技能型人才“断层”局面,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危机后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革命,这就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而这些技能型人才的产生自然离不开职业技能教育。变职业教育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根本转变,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人大杂志2009第八期).
[2]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 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10月第1版.主编:石伟平,匡瑛著)
[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1期.杨博).
[4]Power.Colin N.1999.Tech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Pro sPects VoI.XXIX.no.l.March 1999.
[5]European Commission.1999. The1999 Employment Guideines.
[6]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9]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家与展望(中文版),2000,(1).
[10]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1期.杨博).
[1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北京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百姓蓝皮书: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2002年,http://www.tech.net.cn/.
[13]雷正光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怎样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J].职教论.2002,(21)
[1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大多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来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产教结合,增加投入,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管理的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举办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举行师资培训;三是通过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设立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师资;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负责培训在职职业教育教师。
国外在职业教育中采取的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近乎停滞,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经济物质条件及其追求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迫切需要差距较大。从1998年到2007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成就。一是我国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二是高职教育规模2007年我国高职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了860万人。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是形成了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四是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五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首批28所示范性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形成了榜样的力量,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外因素
观念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从内部因素上看,整个教育结构重心偏高与就业结构相矛盾,从而造成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培养,也导致个体不愿意选择薄弱状况的职业教育环境。加之职业教育搬用的是高等教育那一套办学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偏少。各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希望得到升格。又有多少学校真正希望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从外部因素上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线劳动者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待遇不高,社会保障程度低。学生家长、职业教育管理者、教师、企业界人士也都认为这是导致人们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原因。由于办学方向的迷失导致了办学质量的缺损,因此,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与职业教育本身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中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四大不足:一是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够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因此,积蓄已久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在教育部门内部、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和行业之间,没有理顺关系,造成投入失衡,相互独立,各成体系,管理上存在矛盾,行业联系割裂。导致了两大后果:一是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相对松散,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不强。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已刻不容缓!
四、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是要大力弘扬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文明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努力实践有中国特色和尊重一切劳动的职业教育文化。并从体系上根据终身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搭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通道。职业教育要得到发展,“行政推进是必要条件,但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和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满足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业务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有六个途径:
一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1989—2004年间,我国已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范系、示范专业和示范班级,在校生2.1万人。而从企业工商界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很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师资培养上,一则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二则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则可以从社会上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进修,以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质量,之后必须通过考试获取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四则职业院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我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师资学历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也在抓紧进行,因此完善职业院校师资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职业教育师资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师资综合能力的再提高已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也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如今,知识经济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澳门中葡职业学校,普通教育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所占的课时较多,专业类的课程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建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适度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有些选修课不切实际,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但是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是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了一系列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配有相应的考试大纲,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也都出台了行业认可的职业标准。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具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资格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所”。这不仅表明设置“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程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资格(技能)考证课的设置,无疑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三是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校企联系。从1979年开始,世界各国正式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每年举行一次世界合作教育大会,并于1989年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我国于1989年首次参加了世界合作教育大会,正式开始了对合作教育的研究。在2004年的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部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并强调在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加强校企联系,增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不应少于半年。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浪费。完善产学合作制,深化校企合作与联系,已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办学模式上,我国的职业院校目前主要是依赖政府办学,这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还导致了许多有发展潜力但又缺少资金的职业院校的倒闭。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优点:1.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2.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3.解决了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4.促进了工商业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5.促进院校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从国家角度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四是不断完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发展环境。首先,近年中央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资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实施保护性招生政策、倾斜性学生奖助政策。同时,对举办职业教育的绩效进行考评,实行督导和问责机制。其次,制订统一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和校企合作有关法律法规,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保证。避免政出多门现象,并逐步加以完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免税制度,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一套基于我国现实、体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再次,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强化职业院校的标准化配置,即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等方面根据招生数量、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应注意公平,避免投入过于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院校,而应惠及职业教育整体。同时通过“免费中职教育”、“免费农业职业教育”等利好政策杠杆进行平衡和调节,以达到一些目前仅凭市场手段调节无法实现的目标。五是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面向全民教育相互参透。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创业教育。要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教学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准备就业,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又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职业教育开设有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以增强就业能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纳社会就业人员。从而为增加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密切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要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资金和技术支持,简化各种手续,减免各种税费,为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现如今,终身教育理念已深得人心,人们已逐步将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职业人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的统一体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趋势。现阶段我国积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向社会办学,增强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例如江苏、福建、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在发挥政府举办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依靠自身优势,逐步组建了一批以专业为纽带、高职院校为龙头、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行业型或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江苏省现有11个省辖市建立或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积不断扩大。青海省的职业院校与省内外的300多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于北京、天津、江苏、陕西等省市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六是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使学生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主要有几种做法:(1)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纲要”它是一份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2)开设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助能力;制定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抓住一切机会,采取行动;了解各种职业及资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条件;学会做决定;学会有关求职技巧,如撰写简历、填写申请表和参加面试。职业指导课一般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来讲授。(3)开展生存教育,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参透进各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4)提供应用计算机辅助升学和就业指导系统为学生提供查询和咨询帮助。(5)设立开放的职业指导中心。向社会提供职业指导,开展个人和小组咨询,提供各种职业指导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求职培训。(6)注重职业指导的公平原则,加强妇女和残疾人的职业指导。(7)伙伴帮助。伙伴相互帮助在一些学校非常流行,这可有效地缓解伙伴压力,在学习、社会活动和职业规划方面,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8)生活技能培训。包括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就业能力的培养等等。(9)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学校的职业指导计划还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个人挡案,要求学生填写个人兴趣、理想、以后的升学或就业打算等有关信息,填写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评价和前途规划的过程。(10)实地参观。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使学生实地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情况,增加感性认识,使课堂与现场经历直接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11)开展网上指导。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功能,在网上建立职业指导中心,提供各种专业、升学和就业信息,还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开设职业和个人规划课程。此外,网上还提供兴趣、个性倾向和职业选择目录以及求职技巧、如何撰写简历和面试等方面的指导。网上指导被称为“自助式服务”职业指导。除政府部门在网上提供职业指导信息外,教育机构、企业、专业机构、院校等也将升学或就业方面的信息推到网上。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千载良机已经来临。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逼迫着全球性的企业大转型,国内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技能型人才“断层”局面,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危机后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革命,这就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而这些技能型人才的产生自然离不开职业技能教育。变职业教育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根本转变,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人大杂志2009第八期).
[2]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 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10月第1版.主编:石伟平,匡瑛著)
[3]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1期.杨博).
[4]Power.Colin N.1999.Tech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Pro sPects VoI.XXIX.no.l.March 1999.
[5]European Commission.1999. The1999 Employment Guideines.
[6]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9]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家与展望(中文版),2000,(1).
[10]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1期.杨博).
[1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北京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百姓蓝皮书: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2002年,http://www.tech.net.cn/.
[13]雷正光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怎样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J].职教论.2002,(21)
[1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