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是两条钢轨带着我行走在山间、森林、高原、大海、沙漠、城市和乡村。透过相机镜头,我看到了铁路在大自然中的千变万化,从蒸汽、内燃、电力、重载、高铁,到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这是中国铁路辉煌的40年,也是我对铁路摄影执着追求的40年。
15岁那年,受列车长邀请,我乘火车去北京给铁路列车员和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先生在八达岭长城拍照。当蒸汽机车牵引着绿色长龙穿越内蒙古大草原和八达岭时,仿佛在带着我寻找人生的道路,我对铁路行业的热爱开始萌生,由此,我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义无反顾地把铁路摄影作为了一生的最大爱好和职业抉择。
参加铁路工作后,正逢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在铁路担任摄影通讯员和专职摄影记者,直至1993年调入铁道部《人民铁道》报从事专职摄影采访,担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在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也正好是我迈入铁路摄影行业的高产阶段,眼前满目是改革中的新变化、新成果和新希望。我带着相机,顺着两条钢轨奔波在祖国的西部铁路和大江南北,深入铁路新线建设、列车大提速现场报道,特别是参加了高原铁路、高铁建设开通运营的全过程采访,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铁路巨大的发展变迁,记录了中国铁路工人的工作生活点滴,也记录了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40年历程。每当行走在中国铁路的每个角落,无不感受着铁路巨大产业链的各行各业,不时学习和寻找着有价值的视觉新闻形象,把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最“牛”的“中国高铁”的建设运营全过程记录在镜头中,把青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和我国首列高铁动车组列车定格在泰山角下,一幅幅新闻摄影图片变成了新华社通稿,中国高铁的形象更脍炙人口,成为了祖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中国的名片。
随着40年时空變迁,我国铁路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铁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铁路大动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已建成的高铁有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我与40年铁路摄影和铁路40年改革发展相伴而生,我最大的心愿一直就是用相机记录我国铁路历史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反映普通铁路员工和旅客的真情实感。40多年来,每当我登上列车,走进车站和建设工地,来到铁路沿线和铁路工厂,一幕幕感人的铁路工作生活场景便会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把镜头聚焦在光影无限的细节中。从蒸汽、内燃、电力、动车、高铁,到开往海拔5000多米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列车,从列车自海滨开向北疆跨出国门奔向世界的历史瞬间,到我国南海海峡高铁的建设……诸多中国铁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进入了我的镜头。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40多年过去了,闲暇时,我翻阅在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拍摄的绿皮火车、蒸汽机车、铁路小站、火车上的人,以及那些朴实无华的列车员、餐车厨师、货运员工作场景的瞬间记录画面,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中国铁路改革的漫长发展历程,很多有趣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比如《蒸汽时代》,蒸汽机车是我国铁路长期使用的车型,自1905年詹天佑先生主持建设我国第一条京张铁路,至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的近百年中,蒸汽机车一直是我国铁路主要的牵引动力。列车时速是50公里至60公里,80公里以上就是特快列车了。在那个年代火车头是人们心中高大上的形象,是时代的象征,是经济动脉,称之为“火车头精神”,火车司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令人们刮目相看的。记得197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刚刚到达包头西机务段时,突然看到正在整装待发的蒸汽机车出库后吞云吐雾的场景,我的眼前顿时形成一个美好的画面。这不就是象征着铁路蒸蒸日上的新时刻、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吗?于是我快速找了一个制高点,用135相机拍摄了这个瞬间。今天,蒸汽机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怀念它,在很多的城市建立了蒸汽机车博物馆进行陈列,就是为了让人们牢牢记住它的历史功勋和永不过时的“火车头精神”。
再如《三趟快车》,从内地开往香港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地运送活猪、鸭、鸡等货物,供应香港市场。这趟车自1962年开行以来至今已是56年了,极大地丰富了香港市场的供应。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我与《人民日报》的两名摄影记者一道从武汉的江岸站登上了这趟满载活猪、鸭、鸡等货物的列车,与押运员在车上共同运行了30多个小时,全程拍摄采访了列车行进途中的饲养和组织装运活猪活牛的情景。在一路臭气冲天的高温下,我们汗流浃背地坐在车上,但镜头中记录的物像却是极有个性的新闻,也是当时香港回归的一项重大新闻。当我们采访结束离开深圳时得到消息,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同志要来视察三趟快车,按照报社的安排,我随同吴仪部长又登上了三趟快车,拍摄了吴仪部长观看车上活猪的运输情况和关心押运员工作生活的现场镜头。这一组图文新闻在《人民铁道》报头版报眼见报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了好新闻奖。
从吞云吐雾的蒸汽机车时代,到今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这一路走来的一幕幕情景,让我心中倍感欣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铁路改革建设的进程,新建了京九、兰新二线铁路,南昆、宝中铁路,等等。开行了北京至上海的高等级空调夕发朝至客车以及全路大面积列车提速,青藏铁路的修建成为世界高原铁路之最。2003年,我国高铁建设开始正式启动,我作为报道铁道部党组的时政摄影记者,有幸参加了高层商讨,国家领导人的一些有关会议,对外高铁核心技术的引进,我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和竣工开通都进入了我的镜头,我还拍摄了武广高铁、京沪高铁、海南高铁、东南沿海高铁、东北高铁、兰新高铁,建设中的东海福州至平潭高铁以及新京张高铁,等等。
高铁作为城市群崛起的纽带,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高铁创造了美好的旅行生活,也给旅游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铁路摄影是反映时代列车的视窗,是记录,是表达,是瞬间的凝固,是生活的提炼,又是铁路历史的见证。我经常伫立在钢轨旁,思考什么是铁路摄影,铁路人与铁路、火车上的人与铁路的矛盾是什么,旅客对火车的需求,等等;我经常走在铁道线上、隧道里、编组场、站台上,或是停留在司机室,观察铁路人的工作生活细节,感受着铁路人的工作过程。40年來,在我的镜头中留下的这些林林总总的铁路影像,是中国铁路的历史岁月,也是铁路摄影人的足迹和梦想。我认为,铁路摄影就应该勇于追逐光影下两条钢轨的足迹,就应该踏着夜色星辰、顶着风雪严寒、冒着烈日酷暑,攀上高山,奔向江河,记录列车风雨无阻、千变万化的行进路程,更应该记录铁路人为人民群众坐上舒适快捷的列车所付出的艰辛。摄影作品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拍出有灵魂的铁路影像,首先要把自身的命运和铁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铁路是一条延长线、一种轨迹。有人说,人类的现代文明是沿着钢轨前进的。铁路象征着一个时代,一种大工业的气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摄影始终与我国铁路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着岁月的变迁,两条钢轨不断地延伸,这是中国铁路的历史岁月,也是我作为铁路摄影人的足迹和梦想。
15岁那年,受列车长邀请,我乘火车去北京给铁路列车员和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先生在八达岭长城拍照。当蒸汽机车牵引着绿色长龙穿越内蒙古大草原和八达岭时,仿佛在带着我寻找人生的道路,我对铁路行业的热爱开始萌生,由此,我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义无反顾地把铁路摄影作为了一生的最大爱好和职业抉择。
参加铁路工作后,正逢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在铁路担任摄影通讯员和专职摄影记者,直至1993年调入铁道部《人民铁道》报从事专职摄影采访,担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在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也正好是我迈入铁路摄影行业的高产阶段,眼前满目是改革中的新变化、新成果和新希望。我带着相机,顺着两条钢轨奔波在祖国的西部铁路和大江南北,深入铁路新线建设、列车大提速现场报道,特别是参加了高原铁路、高铁建设开通运营的全过程采访,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铁路巨大的发展变迁,记录了中国铁路工人的工作生活点滴,也记录了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40年历程。每当行走在中国铁路的每个角落,无不感受着铁路巨大产业链的各行各业,不时学习和寻找着有价值的视觉新闻形象,把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最“牛”的“中国高铁”的建设运营全过程记录在镜头中,把青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和我国首列高铁动车组列车定格在泰山角下,一幅幅新闻摄影图片变成了新华社通稿,中国高铁的形象更脍炙人口,成为了祖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中国的名片。
随着40年时空變迁,我国铁路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铁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铁路大动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已建成的高铁有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我与40年铁路摄影和铁路40年改革发展相伴而生,我最大的心愿一直就是用相机记录我国铁路历史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反映普通铁路员工和旅客的真情实感。40多年来,每当我登上列车,走进车站和建设工地,来到铁路沿线和铁路工厂,一幕幕感人的铁路工作生活场景便会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把镜头聚焦在光影无限的细节中。从蒸汽、内燃、电力、动车、高铁,到开往海拔5000多米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列车,从列车自海滨开向北疆跨出国门奔向世界的历史瞬间,到我国南海海峡高铁的建设……诸多中国铁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进入了我的镜头。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40多年过去了,闲暇时,我翻阅在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拍摄的绿皮火车、蒸汽机车、铁路小站、火车上的人,以及那些朴实无华的列车员、餐车厨师、货运员工作场景的瞬间记录画面,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中国铁路改革的漫长发展历程,很多有趣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比如《蒸汽时代》,蒸汽机车是我国铁路长期使用的车型,自1905年詹天佑先生主持建设我国第一条京张铁路,至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的近百年中,蒸汽机车一直是我国铁路主要的牵引动力。列车时速是50公里至60公里,80公里以上就是特快列车了。在那个年代火车头是人们心中高大上的形象,是时代的象征,是经济动脉,称之为“火车头精神”,火车司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令人们刮目相看的。记得197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刚刚到达包头西机务段时,突然看到正在整装待发的蒸汽机车出库后吞云吐雾的场景,我的眼前顿时形成一个美好的画面。这不就是象征着铁路蒸蒸日上的新时刻、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吗?于是我快速找了一个制高点,用135相机拍摄了这个瞬间。今天,蒸汽机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怀念它,在很多的城市建立了蒸汽机车博物馆进行陈列,就是为了让人们牢牢记住它的历史功勋和永不过时的“火车头精神”。
再如《三趟快车》,从内地开往香港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地运送活猪、鸭、鸡等货物,供应香港市场。这趟车自1962年开行以来至今已是56年了,极大地丰富了香港市场的供应。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我与《人民日报》的两名摄影记者一道从武汉的江岸站登上了这趟满载活猪、鸭、鸡等货物的列车,与押运员在车上共同运行了30多个小时,全程拍摄采访了列车行进途中的饲养和组织装运活猪活牛的情景。在一路臭气冲天的高温下,我们汗流浃背地坐在车上,但镜头中记录的物像却是极有个性的新闻,也是当时香港回归的一项重大新闻。当我们采访结束离开深圳时得到消息,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同志要来视察三趟快车,按照报社的安排,我随同吴仪部长又登上了三趟快车,拍摄了吴仪部长观看车上活猪的运输情况和关心押运员工作生活的现场镜头。这一组图文新闻在《人民铁道》报头版报眼见报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了好新闻奖。
从吞云吐雾的蒸汽机车时代,到今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这一路走来的一幕幕情景,让我心中倍感欣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铁路改革建设的进程,新建了京九、兰新二线铁路,南昆、宝中铁路,等等。开行了北京至上海的高等级空调夕发朝至客车以及全路大面积列车提速,青藏铁路的修建成为世界高原铁路之最。2003年,我国高铁建设开始正式启动,我作为报道铁道部党组的时政摄影记者,有幸参加了高层商讨,国家领导人的一些有关会议,对外高铁核心技术的引进,我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和竣工开通都进入了我的镜头,我还拍摄了武广高铁、京沪高铁、海南高铁、东南沿海高铁、东北高铁、兰新高铁,建设中的东海福州至平潭高铁以及新京张高铁,等等。
高铁作为城市群崛起的纽带,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高铁创造了美好的旅行生活,也给旅游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铁路摄影是反映时代列车的视窗,是记录,是表达,是瞬间的凝固,是生活的提炼,又是铁路历史的见证。我经常伫立在钢轨旁,思考什么是铁路摄影,铁路人与铁路、火车上的人与铁路的矛盾是什么,旅客对火车的需求,等等;我经常走在铁道线上、隧道里、编组场、站台上,或是停留在司机室,观察铁路人的工作生活细节,感受着铁路人的工作过程。40年來,在我的镜头中留下的这些林林总总的铁路影像,是中国铁路的历史岁月,也是铁路摄影人的足迹和梦想。我认为,铁路摄影就应该勇于追逐光影下两条钢轨的足迹,就应该踏着夜色星辰、顶着风雪严寒、冒着烈日酷暑,攀上高山,奔向江河,记录列车风雨无阻、千变万化的行进路程,更应该记录铁路人为人民群众坐上舒适快捷的列车所付出的艰辛。摄影作品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拍出有灵魂的铁路影像,首先要把自身的命运和铁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铁路是一条延长线、一种轨迹。有人说,人类的现代文明是沿着钢轨前进的。铁路象征着一个时代,一种大工业的气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摄影始终与我国铁路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着岁月的变迁,两条钢轨不断地延伸,这是中国铁路的历史岁月,也是我作为铁路摄影人的足迹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