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总结“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对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的阐述,揭示出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宏观方向和具体路径,以求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 城市 农村社会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举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争相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日本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主张低碳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而应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层面。2004年,日本启动“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以下简称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采用取倒逼机制法来寻求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介绍、总结日本“日本低碳社会情景”对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的阐述,希望借此为我国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及其成果
日本《京都议定书》(1997)中承诺,2008年至2012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排放量降低6%。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换届频繁的日本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问题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各届政府都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相关研究得以深入持久地进行。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地球环境研究综合推进基金开始了“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项研究以国立环境研究所和京都大学为核心,由来自大学、研究所、企业等部门的约60名研究人员组成专家队伍,并划分为发展情景、长期目标、城市结构、信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等5个研究团队,通过采用“温暖化与能源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模型”的情景研究方法,研究探讨温室气体的削减量、技术选择、能源选择以及其经济性等核心问题。此外,还包括由城市规划、国土利用、交通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未来的社会系统配置及相应的技术选择等问题。由此可见,该项研究是一项不局限于环境问题的,涉及能源、产业和国土规划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2007年2月,“日本低碳社会情景”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日本2050年低碳社会发展的情景和路线图,得出了到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减排70%的目标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结论,并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宏观对策。在此基础上,2008年5月,项目组又发表了题为“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的“12项行动”涉及到住宅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源部门以及关联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及其具体战略对策。这两项研究成果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支撑。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全社会为此需要作出的各种努力。《行动计划》的出台并非政府趋于世界形势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日本各界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从此,一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低碳革命在日本正式拉开帷幕。
2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中的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
2.1通往低碳世界的两条路径
通往低碳世界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进步,继续延续目前的能源技术社会;二是摆脱对能源技术的依赖向自然共生的社会转型。我们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面临枯竭,煤、油页岩、沼气等虽然仍有相对较多的埋藏量,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大肆利用,被称为低碳能源的原子能又存在核扩散等不安全性隐患。因此,无论能源利用技术怎样进步,最终我们还是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能源技术社会向未来延续的结果只能是穷途末路。
既然如此,不如立即調整方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路径。如今,在狭小的国土上寻求发展的欧洲社会已经在朝着第二条路径的方向努力,并且已经形成要领先世界的态势。“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的实施,正是为了论证日本实现低碳社会和选择第二条路径的可能性,从而为产业界和全体国民提供明确的挑战目标和努力方向。
2.2能源技术社会的转型
21世纪的文明是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为追求更便利的技术而竞争的文明。以汽车为主体的移动方式、舒适的住宅、便利的家用电器、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商品都试图满足人类的各种选择和欲望,无一例外的是,任何一种商品想要达到令人满足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2007年德国G8峰会的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0%,这一目标何以实现?仅仅依靠推进原始能源的低碳化是难以达标的,必须从当前的能源技术社会转型为大幅度抑制能源需要的社会。
有人口专家推断,日本的人口到2050年会减少2至3千万人,加上家庭和企业等能源消费者的技术革新在不断推进,只要消费者能做出明智选择,能源消费就一定能够减少。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物量能源消费文明,尤其是商品的生产方,不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进行生产,向以更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利益的经营方式转型,依靠凝聚节能智慧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配合消费者的节能行动。总之,我们必须做出决断:向第一条路径诀别。
2.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开发
由能源供给方主导的技术社会向有节能需求的能源消费方主导的技术社会的转变,势必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例如,在很少有人通过的走廊里安装自动点灯传感器来降低能源消耗,这种消费方的节能行动,不仅可以减少消费方的费用支出,还可以增加自动点灯传感器厂家等高新信息技术企业的销售额,与此同时,作为能源供给方的电力公司的销售额相应减少,这就完成了迈向低碳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国土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重建、选择节能机器、国民的意识变革等,消费方的行动和技术选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温室气体产生于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防止温室气体的产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劳永逸的万能之策,只有在每个领域都不断开发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同时,为了能使这些技术在全社会得到有效应用和普及,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教育和宣传,引导消费者进行更明智的选择。
2.4自然共生的国土建设
日本正处在国土基础设施更新的时期,在人口减少、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城市结构应该基于怎样的理念来进行怎样的调整,这是日本目前所面临的课题。今后,必须通过建设小型城市、防灾城市和高龄化适应城市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来实现向低碳社会的转型。比如,在交通系统,一方面, 由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旅客交通的需求会自然减少,另一方面,由私家车向公共交通的利用转移也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再比如,由市街中心代替郊外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减少汽车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城市中心可以施行类似伦敦“拥挤税”的政策,彻底地实现公共交通优先,那么城市中心的交通能源需求就会减少,从而直接带动低碳城市的建设。
2.5农村的新作用
低碳时代中农村也将发挥新的作用。不管是作为生物量的供给基地,还是在森林和土壤等二氧化碳吸收源的保护方面,农村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食物里程”的观点来看,食物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不仅需要更多的包装与保存的材料,而其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与随之而生的废气,都将增加环境的负担。因此,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地产地销的意义都应当受到更高重视。农村不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心、安全的丰富食品的生产基地,还是提供自然共生的田园生存方式的示范基地。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自然环境的价值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农村被赋予了国土保护的新使命,其功能也将更加丰富。
2.6体现自然价值的经济系统
现在,稳定的气候已被视为人类共有的有效资源。我们必须对这一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其非经济性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环境税、排出量交易等的制度化,使自然价值纳入经济市场之中,促进更加有效的能源利用。然而,由于稳定的气候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资源,在经济系统中必须采取限制措施,避免投机者行为引发市场碳价格的极端变动,有效地保障和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
2.7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系统相对成熟的先进国家,人们应该从通过物质享受获得满足感,转变为从高等教育、福祉、艺术等软服务中得到满足,实现价值观的飞跃变革。在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重蹈先进国家的覆辙,探索出与上个世纪先进国家所推行的能源技术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实现向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节能型文明社会的直接转型。
3 启示
如何以更少的能源实现更好的生活,气候变化带给人类挑战,也带给人类开始新产业革命的契机。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和行动。从“日本低碳社会情景”所阐述的低碳社會给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正以建设低碳社会是可行的为前提,在自然共生、技术革新、城市再生、国土保护和全新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探索通向低碳世界的路径。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实质损害,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显然,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日本低碳社会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削减70%的路径》西冈秀三编著日刊工业新闻社2008年
2 《低碳社会的12方策》藤野纯一等编著日刊工业新闻社2009年
关键词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 城市 农村社会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举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争相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日本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主张低碳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而应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层面。2004年,日本启动“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以下简称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采用取倒逼机制法来寻求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介绍、总结日本“日本低碳社会情景”对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的阐述,希望借此为我国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及其成果
日本《京都议定书》(1997)中承诺,2008年至2012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排放量降低6%。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换届频繁的日本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问题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各届政府都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相关研究得以深入持久地进行。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地球环境研究综合推进基金开始了“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项研究以国立环境研究所和京都大学为核心,由来自大学、研究所、企业等部门的约60名研究人员组成专家队伍,并划分为发展情景、长期目标、城市结构、信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等5个研究团队,通过采用“温暖化与能源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模型”的情景研究方法,研究探讨温室气体的削减量、技术选择、能源选择以及其经济性等核心问题。此外,还包括由城市规划、国土利用、交通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未来的社会系统配置及相应的技术选择等问题。由此可见,该项研究是一项不局限于环境问题的,涉及能源、产业和国土规划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2007年2月,“日本低碳社会情景”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日本2050年低碳社会发展的情景和路线图,得出了到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减排70%的目标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结论,并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宏观对策。在此基础上,2008年5月,项目组又发表了题为“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的“12项行动”涉及到住宅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源部门以及关联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及其具体战略对策。这两项研究成果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支撑。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全社会为此需要作出的各种努力。《行动计划》的出台并非政府趋于世界形势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日本各界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从此,一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低碳革命在日本正式拉开帷幕。
2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中的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
2.1通往低碳世界的两条路径
通往低碳世界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进步,继续延续目前的能源技术社会;二是摆脱对能源技术的依赖向自然共生的社会转型。我们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面临枯竭,煤、油页岩、沼气等虽然仍有相对较多的埋藏量,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大肆利用,被称为低碳能源的原子能又存在核扩散等不安全性隐患。因此,无论能源利用技术怎样进步,最终我们还是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能源技术社会向未来延续的结果只能是穷途末路。
既然如此,不如立即調整方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路径。如今,在狭小的国土上寻求发展的欧洲社会已经在朝着第二条路径的方向努力,并且已经形成要领先世界的态势。“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的实施,正是为了论证日本实现低碳社会和选择第二条路径的可能性,从而为产业界和全体国民提供明确的挑战目标和努力方向。
2.2能源技术社会的转型
21世纪的文明是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为追求更便利的技术而竞争的文明。以汽车为主体的移动方式、舒适的住宅、便利的家用电器、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商品都试图满足人类的各种选择和欲望,无一例外的是,任何一种商品想要达到令人满足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2007年德国G8峰会的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0%,这一目标何以实现?仅仅依靠推进原始能源的低碳化是难以达标的,必须从当前的能源技术社会转型为大幅度抑制能源需要的社会。
有人口专家推断,日本的人口到2050年会减少2至3千万人,加上家庭和企业等能源消费者的技术革新在不断推进,只要消费者能做出明智选择,能源消费就一定能够减少。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物量能源消费文明,尤其是商品的生产方,不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进行生产,向以更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利益的经营方式转型,依靠凝聚节能智慧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配合消费者的节能行动。总之,我们必须做出决断:向第一条路径诀别。
2.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开发
由能源供给方主导的技术社会向有节能需求的能源消费方主导的技术社会的转变,势必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例如,在很少有人通过的走廊里安装自动点灯传感器来降低能源消耗,这种消费方的节能行动,不仅可以减少消费方的费用支出,还可以增加自动点灯传感器厂家等高新信息技术企业的销售额,与此同时,作为能源供给方的电力公司的销售额相应减少,这就完成了迈向低碳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国土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重建、选择节能机器、国民的意识变革等,消费方的行动和技术选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温室气体产生于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防止温室气体的产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劳永逸的万能之策,只有在每个领域都不断开发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同时,为了能使这些技术在全社会得到有效应用和普及,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教育和宣传,引导消费者进行更明智的选择。
2.4自然共生的国土建设
日本正处在国土基础设施更新的时期,在人口减少、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城市结构应该基于怎样的理念来进行怎样的调整,这是日本目前所面临的课题。今后,必须通过建设小型城市、防灾城市和高龄化适应城市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来实现向低碳社会的转型。比如,在交通系统,一方面, 由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旅客交通的需求会自然减少,另一方面,由私家车向公共交通的利用转移也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再比如,由市街中心代替郊外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减少汽车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城市中心可以施行类似伦敦“拥挤税”的政策,彻底地实现公共交通优先,那么城市中心的交通能源需求就会减少,从而直接带动低碳城市的建设。
2.5农村的新作用
低碳时代中农村也将发挥新的作用。不管是作为生物量的供给基地,还是在森林和土壤等二氧化碳吸收源的保护方面,农村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食物里程”的观点来看,食物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不仅需要更多的包装与保存的材料,而其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与随之而生的废气,都将增加环境的负担。因此,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地产地销的意义都应当受到更高重视。农村不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心、安全的丰富食品的生产基地,还是提供自然共生的田园生存方式的示范基地。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自然环境的价值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农村被赋予了国土保护的新使命,其功能也将更加丰富。
2.6体现自然价值的经济系统
现在,稳定的气候已被视为人类共有的有效资源。我们必须对这一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其非经济性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环境税、排出量交易等的制度化,使自然价值纳入经济市场之中,促进更加有效的能源利用。然而,由于稳定的气候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资源,在经济系统中必须采取限制措施,避免投机者行为引发市场碳价格的极端变动,有效地保障和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
2.7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系统相对成熟的先进国家,人们应该从通过物质享受获得满足感,转变为从高等教育、福祉、艺术等软服务中得到满足,实现价值观的飞跃变革。在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重蹈先进国家的覆辙,探索出与上个世纪先进国家所推行的能源技术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实现向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节能型文明社会的直接转型。
3 启示
如何以更少的能源实现更好的生活,气候变化带给人类挑战,也带给人类开始新产业革命的契机。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和行动。从“日本低碳社会情景”所阐述的低碳社會给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正以建设低碳社会是可行的为前提,在自然共生、技术革新、城市再生、国土保护和全新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探索通向低碳世界的路径。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实质损害,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显然,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日本低碳社会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削减70%的路径》西冈秀三编著日刊工业新闻社2008年
2 《低碳社会的12方策》藤野纯一等编著日刊工业新闻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