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刍议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08—01
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另有16%的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幸福的需要,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增强家庭教育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竞争加剧,新的问题不断凸现,未成年人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冲击,他们的内心常常充满各种矛盾,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面临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要特别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一是要注重培育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应从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入手,从小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追求,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品德心理,帮助他们了解、完善自我气质,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二是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是健康人格的体现,现在许多未成年人生活在被家庭过度保护的环境里,他们要么被包办代替,要么被过分控制。有些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过分限制孩子,这样不但妨碍子女心理素质的提升,更不利于他们自主能力和创造性的形成,并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父母要爱护、正确引导子女的好奇心理和自我意识,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的进步,不可抓住一点小过失或小毛病就横加指责,设置障碍;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和正确选择,珍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保护他们的爱心和探究精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三是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青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不断进步,需求水平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父母应充分了解子女的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需求。当日常生活中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和耐心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秘密讲出来,为他们解疑答难,促使子女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一定要避免对子女的心理惩罚,不可在学业、升学等问题上施加压力,防止他们产生情绪忧郁、厌学、惧怕考试等心理障碍。
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首先,要遵循科学规律。教育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应遵循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规律。青少年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他们需要形式各异的方法来感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而且他们往往兴趣转移快,喜欢追求时尚,对简单陈旧的教育方法容易产生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父母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其成长规律,捕捉孩子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开展互动教育。未成年人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较强。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采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互动式教育形式,让孩子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省悟”,学会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学会“自律”、“自强”,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再次,实施养成、体验教育。少年时期模仿性强,从这个时期就抓好个性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这样就可以从源头截流,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去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保障他们健康成长。道德养成还来自于青少年的体验,应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体验的方法,带领、支持孩子多参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接受风雨考验,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践履道德的自觉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08—01
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另有16%的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幸福的需要,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增强家庭教育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竞争加剧,新的问题不断凸现,未成年人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冲击,他们的内心常常充满各种矛盾,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面临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要特别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一是要注重培育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应从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入手,从小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追求,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品德心理,帮助他们了解、完善自我气质,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二是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是健康人格的体现,现在许多未成年人生活在被家庭过度保护的环境里,他们要么被包办代替,要么被过分控制。有些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过分限制孩子,这样不但妨碍子女心理素质的提升,更不利于他们自主能力和创造性的形成,并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父母要爱护、正确引导子女的好奇心理和自我意识,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的进步,不可抓住一点小过失或小毛病就横加指责,设置障碍;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和正确选择,珍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保护他们的爱心和探究精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三是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青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不断进步,需求水平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父母应充分了解子女的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需求。当日常生活中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和耐心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秘密讲出来,为他们解疑答难,促使子女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一定要避免对子女的心理惩罚,不可在学业、升学等问题上施加压力,防止他们产生情绪忧郁、厌学、惧怕考试等心理障碍。
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首先,要遵循科学规律。教育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应遵循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规律。青少年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他们需要形式各异的方法来感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而且他们往往兴趣转移快,喜欢追求时尚,对简单陈旧的教育方法容易产生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父母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其成长规律,捕捉孩子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开展互动教育。未成年人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较强。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采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互动式教育形式,让孩子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省悟”,学会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学会“自律”、“自强”,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再次,实施养成、体验教育。少年时期模仿性强,从这个时期就抓好个性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这样就可以从源头截流,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去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保障他们健康成长。道德养成还来自于青少年的体验,应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体验的方法,带领、支持孩子多参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接受风雨考验,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践履道德的自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