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科院前、院内急救的30了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院前、院内的急救和护理,12例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3例(25%),死亡9例(75%)。18例院内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12例(66.67%),死亡6例(33.33%)。结论:心肺复苏护理应遵循“生存链”的处理原则,做到尽早通知;尽早施行CPR;尽早施行除颤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为挽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提高心肺复苏(CPR)的复苏成功率,最大限度的挽救病人的生命。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32-02
0 引言
心肺复苏应遵循2005 CPR指南提出的“生存链”的处理原则[1] :尽早通知;尽早施行CPR;尽早施行除颤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心跳停止后4 min内能得到更多现场目击者规范、有效和连续的CPR,将大大缩短其未被救治时间,提高其复苏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本科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9.2岁。其中院前急救12例,院内急救18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遵循“生存链”处理原则:①尽早通知;②尽早施行CPR;③尽早施行除颤;④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具体如下:
1.2.1 尽早通知
一旦病人情况恶化,护士应首先进行基本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心搏骤停。若证明病人心搏骤停,应立即施行CPR。同时及时通知有关医生或院内急救小组,一旦急救人员到来,应及时将急救车(包括除颤机)推至床旁,以备施行高级生命支持。此外,还应在适当时候通知病人家属。
1.2.2 尽早施行CPR,并尽早施行除颤
一旦发现病人心搏骤停,护士应立即施行CPR,并及时记录心搏骤停的时间。
立即连接心电监护仪,以便观察病人出现何种致命性心律。若出现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立即施行除颤。胸外除颤所需电能成人为200 J,小儿2 J/kg。若一次除颤未成功,再次除颤时应适当加大电能,成人最大可到360~400 J。除颤时应使用除颤导电垫,并用力(10 kg)将除颤电盘压于病人心脏两端的胸部位置,以降低胸部电阻抗,增强除颤效果。
施行CPR的同时,护士应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和施行气管捕管的器械,以利急救小组到达时施行高级生命支持。记录整个CPR过程中所使用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除颤。备好病人的病历记录,以便急救小组查看。
1.2.3 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
急救小组到达后应立即实施高级生命支持,包括进行气管捕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氧疗和人工通气、建立有效的靜脉通路、应用急救药物、进行心电监护等。护士应继续施行基础 CPR,急救小组将作进一步的ABCD评估(secondary ABCD survey)。急救小组应根据病人的心律及病情施行各种处理,直至把病人复苏或证明病人死亡为止。
1.2.4 4.提供足够的复苏后支持
护士需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监测;心电图、肺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血色素、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及心脏酶学等检查。
同时监测病人脑功能。监测病人清醒程度、瞳孔对光反射,是否有连续性或间歇性全身痉挛等脑缺氧症状。
其次及时给予器官功能支持。包括心血管系统支持(如给予强心药)、呼吸系统支持(如呼吸机正压通气)。
2 结果
经过院前、院内的急救和护理,12例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3例(25%),死亡9例(75%)。18例院内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12例(66.67%),死亡6例(33.33%)。
3 讨论
护士应立即检查病人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如果颈动脉搏动已消失,可确定病人已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需要立即施行CPR[2] 。首先应迅速为病人解开领扣,松开领带,床下垫硬板,施行CPR。心脏按压部位为乳头连线中央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幅度为4~5 cm,按压与放松时间各占一半。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呼吸频率8~10次/分。在实施CPR的同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医生和急救小组,并将急救车(包括除颤机)推至床旁,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旦出现,应尽早采用双相位式除颤器实施电除颤。同时还应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和施行气管插管的用物等,以利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进行CPR过程中,如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和人工呼吸者的角色应每5个周期(约2 min)互换一次;如多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人员每5个周期(约2 min)换一次,更换时间少于5 s。如需检查心率和脉搏等,应在充分的按压和人工呼吸后进行,每2 min检查一次脉搏,每次检查不超过10 s。通过观察病人意识、自主呼吸、心跳和颈动脉搏动恢复情况、主动脉舒张压和心脏灌注压、血气分析值、呼气末CO2浓度等判断病人CPR后呼吸和循环功能恢复情况[3] 。经心肺复苏30 min后,若病人出现瞳孔散大或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能恢复和深反射活动消失,可确定终止CPR。
参考文献
[1] 郑进 ,郑湘豫 .从新“生存链”透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2(07): 395-397.
[2] 王立慧 , 姚淑梅, 戴亚男, 等.在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 [J].中外健康文摘 ,2014,22: 208-209,210.
[3] 王庆梅 , 王学东 , 张静 ,等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 [J].中国医药导刊 ,2014,07: 1179-1180.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32-02
0 引言
心肺复苏应遵循2005 CPR指南提出的“生存链”的处理原则[1] :尽早通知;尽早施行CPR;尽早施行除颤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心跳停止后4 min内能得到更多现场目击者规范、有效和连续的CPR,将大大缩短其未被救治时间,提高其复苏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本科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9.2岁。其中院前急救12例,院内急救18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遵循“生存链”处理原则:①尽早通知;②尽早施行CPR;③尽早施行除颤;④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具体如下:
1.2.1 尽早通知
一旦病人情况恶化,护士应首先进行基本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心搏骤停。若证明病人心搏骤停,应立即施行CPR。同时及时通知有关医生或院内急救小组,一旦急救人员到来,应及时将急救车(包括除颤机)推至床旁,以备施行高级生命支持。此外,还应在适当时候通知病人家属。
1.2.2 尽早施行CPR,并尽早施行除颤
一旦发现病人心搏骤停,护士应立即施行CPR,并及时记录心搏骤停的时间。
立即连接心电监护仪,以便观察病人出现何种致命性心律。若出现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立即施行除颤。胸外除颤所需电能成人为200 J,小儿2 J/kg。若一次除颤未成功,再次除颤时应适当加大电能,成人最大可到360~400 J。除颤时应使用除颤导电垫,并用力(10 kg)将除颤电盘压于病人心脏两端的胸部位置,以降低胸部电阻抗,增强除颤效果。
施行CPR的同时,护士应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和施行气管捕管的器械,以利急救小组到达时施行高级生命支持。记录整个CPR过程中所使用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除颤。备好病人的病历记录,以便急救小组查看。
1.2.3 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
急救小组到达后应立即实施高级生命支持,包括进行气管捕管、连接呼吸机进行氧疗和人工通气、建立有效的靜脉通路、应用急救药物、进行心电监护等。护士应继续施行基础 CPR,急救小组将作进一步的ABCD评估(secondary ABCD survey)。急救小组应根据病人的心律及病情施行各种处理,直至把病人复苏或证明病人死亡为止。
1.2.4 4.提供足够的复苏后支持
护士需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监测;心电图、肺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血色素、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及心脏酶学等检查。
同时监测病人脑功能。监测病人清醒程度、瞳孔对光反射,是否有连续性或间歇性全身痉挛等脑缺氧症状。
其次及时给予器官功能支持。包括心血管系统支持(如给予强心药)、呼吸系统支持(如呼吸机正压通气)。
2 结果
经过院前、院内的急救和护理,12例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3例(25%),死亡9例(75%)。18例院内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12例(66.67%),死亡6例(33.33%)。
3 讨论
护士应立即检查病人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如果颈动脉搏动已消失,可确定病人已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需要立即施行CPR[2] 。首先应迅速为病人解开领扣,松开领带,床下垫硬板,施行CPR。心脏按压部位为乳头连线中央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幅度为4~5 cm,按压与放松时间各占一半。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呼吸频率8~10次/分。在实施CPR的同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医生和急救小组,并将急救车(包括除颤机)推至床旁,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病人是否出现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旦出现,应尽早采用双相位式除颤器实施电除颤。同时还应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和施行气管插管的用物等,以利尽早施行高级生命支持。进行CPR过程中,如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和人工呼吸者的角色应每5个周期(约2 min)互换一次;如多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人员每5个周期(约2 min)换一次,更换时间少于5 s。如需检查心率和脉搏等,应在充分的按压和人工呼吸后进行,每2 min检查一次脉搏,每次检查不超过10 s。通过观察病人意识、自主呼吸、心跳和颈动脉搏动恢复情况、主动脉舒张压和心脏灌注压、血气分析值、呼气末CO2浓度等判断病人CPR后呼吸和循环功能恢复情况[3] 。经心肺复苏30 min后,若病人出现瞳孔散大或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能恢复和深反射活动消失,可确定终止CPR。
参考文献
[1] 郑进 ,郑湘豫 .从新“生存链”透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2(07): 395-397.
[2] 王立慧 , 姚淑梅, 戴亚男, 等.在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 [J].中外健康文摘 ,2014,22: 208-209,210.
[3] 王庆梅 , 王学东 , 张静 ,等 .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 [J].中国医药导刊 ,2014,07: 117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