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阅读策略例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配合教材正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内容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1]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阅读、分析、解释并运用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进而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以下简称“本课”)“史料阅读”一(以下简称“该栏目”)为例,从精读、链读、问读和拓读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本课该栏目内容如下: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
  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
  一、在“精读”中发现问题
  所谓精读,就是对史料信息进行全面的精细化解读。如何在对史料的精读中发现问题呢?一方面,历史教师要勤于指导学生获取“显性”信息。先将该栏目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材料和出处,依次圈出关键信息点,如作者“马可·波罗”,描述对象“元朝藩王宫殿”,材料主旨宫殿“壮丽”且“以金绘饰”,出处“《马可·波罗行记》”,译者“冯承钧”等,这些信息是我们深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历史教师要精于引导学生挖掘“隐性”信息。如材料作者“马可·波罗”(1254—1324年),意大利旅行家,1271年随其父尼可罗·波罗和叔父离开家乡,历经艰难险阻,于1275年夏到达中国元大都,1295年回到家乡,著《马可·波罗行记》,被誉为西方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东方”之巨著[2]。再如材料译者“冯承钧”(1887—1946年),字子衡,湖北夏口(今汉口)人。通晓法文、英文、比利时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鹘语、吐火罗语和蒙语八思巴文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在史地研究考证方面卓然成家。在《马可·波罗行纪》的众多中译本中,馮承钧的译本被学界公认为最佳译本。[3]对“隐性”信息的挖掘,既是精读的必要举措,又是我们感悟编者精选“史料”的最佳切入口,藉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掌握史料选取中应考量的诸多指标,以便更好地培育其“史料实证”素养。
  精读是一种精心品味式史料释读方式。历史教师既要勤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显性”信息的释读方略,更要精于引导学生对“隐性”信息的深挖与透析,从而领悟出史料的“言外之音”和“弦外之音”,通透史料的证史功能与学科价值,发掘其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功效。
  二、在“链读”中阐释关联
  所谓“链读”,就是指以教科书内容为主要对象的链式阅读。“链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合理阐释教科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与该栏目相关的链读文本共有3条:
  链1.当时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从《马可·波罗行记》了解到中国富甲天下、金银遍地,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链2.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熟悉《马可·波罗行记》,一直想寻找通往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航路。
  链3.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是中外关系史上的著名事件。查找资料,理解有关马可·波罗来华的记载,以及当时出马可·波罗来华以外的中欧交往史实。
  链1位于本课第一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正文,该栏目意在为其提供直接证据,以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链2位于本课第二子目“新航路的开辟”第2段,意在重申《马可·波罗行记》对哥伦布等航海家远洋航行的“指引”作用,既关照了前文对新航路开辟动因的叙述,又强化了该栏目设置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该书与新航路之间的有效证据链关系。
  链3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的“学习拓展”栏目,意在为联系教科书上、下册内容作铺垫,且隐含了密切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远旨趣,是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中西文明交融性的有力引领。
  “链读”是辅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历史教师要引领学生通透教科书内容,合力探寻内容之间的有效链接点,“点”动成“线”,“线”动成“网”,在有效交互中密切知识间的关联。
  三、在“问读”中质疑思辨
  所谓“问读”,即带着问题审读材料信息,以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切入口。仔细审读该栏目,笔者尝试从学生、教师和编者视角提出诸多疑惑,如:教科书为什么要呈现这则史料?它可信吗?元朝有哪些藩王?他们的宫殿真有马氏描述的那样奢华吗?编者为什么不选取该书中有关“元大都”景况的描述性史料呢?当时中西之间的交流密切吗?有没有其他证据佐证这条史料?如果没有,是不是孤证呢?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处理学术成果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该栏目名为“史料阅读”,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阅读”呢?等等。历史教师不仅要善于就史料进行深度追问,更要精于引导学生探询化解疑惑的入口和基本路径,以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回归经典阅读,《马可·波罗行纪》第83章《大汗之宫廷》对皇宫的描述:“周围有一大方墙,宽广各有一哩。质言之,周围共有四哩。此墙广大,高有十步,周围白色,有女墙。此墙四角各有大宫一所,甚富丽,贮藏君主之战具于其中,如弓、箙、弦、鞍、辔及一切军中必需之物是已。四角四宫之间,复各有一宫,其形相类,由是围墙共有八宫甚大,其中满贮大汗战具。……君等应知此宫之大,向所未见。宫上无楼,建于平地。惟台基高出地面十掌。宫顶甚高,宫墙及房壁满涂金银,并绘龙、兽、鸟、骑士、形像,及其他数物于其上。屋顶之天花板,亦除金银及绘画外别无他物。”[4]这段文字描述的原形应是元朝的“大明殿”。它一方面表现了皇宫之大,殿堂之宽,建筑之美,藏物之丰,“可谓奇观”;一方面告诉人们宫中“贮藏君主之战具”,让人产生宫禁森严之联想。这是马可波罗向人们推出的第一幅宫殿场景。所述宫殿顶瓦涂以彩釉,则与后来考古发掘元宫所得材料完全一致。[5]笔者以为,这一段关于“大都”的描述性史料更具代表性,可以替代教科书所选史料,主要理由有三:其一,马可·波罗在元大都约九年,占其来华时间的一半以上[6];其二,大都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应为马氏着力描述的焦点,其准确性更高;其三,这些文字描述得到了考古学证据的验证,可视为“信史”,与教科书“某藩王宫殿”相比,更具说服力。   再如,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的问题,杨志玖先生说道:1982年这一年,我连续发表了《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和《马可波罗与中国》三篇文稿,就“马可波罗懂不懂汉语”“马可波罗是否做过扬州总管”等问题作出考证。美国学者海格尔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认为马可波罗到过北京,他关于中国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到的,他举出马可书中许多可疑和难解之处作为内证。1982年,英国学者克雷格·克鲁纳斯发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断定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1988年,我国学者王育民教授撰文《关于
其他文献
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活动旨在强调和宣传血液安全及公平可及性的重要意义,让需要血液的患者能及时获得高质量、安全的血液。  6月10日上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血液安全主要有3个维度,一是供应量的安全,二是血液本身质量的安全,三是临床使用的安全。“从血管到血管”管理  充足的血液供应是安全的重要方面。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
安徽省六安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农业和人口大区。该市创新管理方式,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推进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脱贫攻坚项目中来,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扶贫“项目库”打通“产业路”  六安市裕安区固镇河沿村的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区内,宽敞明亮的鹅舍里,皖西白鹅成群结队滑行在水面。  “如果没有这个项目库扶持资金的注入,我的皖西白鹅养殖产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意识,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站在学生的视角,表达方式上用第一人称即“我”的所思所想来设计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成为有效抓手。“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问题作为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主要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2]。窃以为: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综合思维,包括历史情感思维能力(认识或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时空思维能力(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
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家园,社区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切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1月27日之前,厦门市湖里区482个小区(含124个城中村小组)全部成立了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疫情防控工作组,组长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组的职责包括督促带动业委会、物业、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小区防疫工作。  疫情来临,湖里区委第一时间成立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在与费正清教授的治学方法作比较时,黄仁宇先生说:“他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二十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1]说到时政热点,人们习惯将它和时事热点互用,甚至完全等同起来,偏重指近一二年所发生之大事件或热点现象。受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治学方法启示,本文所谓时政热点并非指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之类,而是指一百多年来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或造
当前时空观念的课堂渗透,较多停留在史事的时空定点和进程梳理上,仍不脱知识立意的窠臼。素养立意下的历史学习,应讲求形成历史通感、理解历史要旨,其对应的时空框架不仅服务于对史事定点定位的“知其然”(如全面抗战爆发于1937年的卢沟桥),更应容纳丰富的线索以服务于“知其所以然”(如为何爆发于1937年?为何爆发于卢沟桥?)。如此,时空要素的价值方得彰显,进而才可谈时空观念的涵养、孵化问题。在下文中,笔者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宫蒲光  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带来“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议案。  议案主要是从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慈善事业法治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制度性激励力度、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
金秋十月,为进一步加强 2019 届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并开展了全市历史学科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缘起于高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例如:如何引导教师将用试题训练建立碎片化知识结构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用科学合适的学习情景建构知识体系。如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同一节课中呈现知识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需求。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一起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