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①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口头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口头评价 评价艺术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理念高度重视课堂评价问题。口头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他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为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现在的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一、现象呈现
现象一:为了让低段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很多老师上课前都要进行评价引导:“一二三,要坐端”,“课堂听话,戴花回家”。这样的评价引导,绝对够吸引。但是,在这样的评价引导下,学生是听话了,那同样是不是也会惦记课后的大红花呢?
现象二:课堂中经常听到,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老师就说:“这个小朋友回答的真好,我们表扬他。”于是学生就举起双手,翘起大拇指,转身对受表扬的同学喊上一句:“表扬他,顶呱呱!”课堂上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调皮的学生也故意挤眉弄眼,自我表演一番。另外,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么用“好”、“真好”、“不错”等一概笼统的肯定;要么用“你说错了,请坐下”。这种没有没有实际价值的泛泛之谈,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表扬我了,我还不错”。混淆了评价和表扬的概念。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侧重于学业成绩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②。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且对非学业品质的评价多限于学生的思想品遵规守纪等方面,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好奇心、探究倾向、创新习惯、实践能力、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重复、低效,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一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也很普遍。三是口头评价没有与其他评价很好结合。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时也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受傳统教育理念及评价习惯的影响,学生在评价中或是对错误姑息迁就,一味肯定,不敢说否定的话,或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不善于发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口头评价的形式主义。
三、换位思考、推陈出新
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就必须让口头评价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画龙点睛。这要求评价做到一下几方面。
首先、评价应具有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其次、评价应具有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最后、评价应具有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物化为如送一个智慧星,奖励一句名言等,口头的仅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这样,学生会随时期待老师的评价,有了动力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谈话艺术》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口头评价 评价艺术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理念高度重视课堂评价问题。口头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他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为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现在的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一、现象呈现
现象一:为了让低段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很多老师上课前都要进行评价引导:“一二三,要坐端”,“课堂听话,戴花回家”。这样的评价引导,绝对够吸引。但是,在这样的评价引导下,学生是听话了,那同样是不是也会惦记课后的大红花呢?
现象二:课堂中经常听到,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老师就说:“这个小朋友回答的真好,我们表扬他。”于是学生就举起双手,翘起大拇指,转身对受表扬的同学喊上一句:“表扬他,顶呱呱!”课堂上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调皮的学生也故意挤眉弄眼,自我表演一番。另外,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么用“好”、“真好”、“不错”等一概笼统的肯定;要么用“你说错了,请坐下”。这种没有没有实际价值的泛泛之谈,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表扬我了,我还不错”。混淆了评价和表扬的概念。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侧重于学业成绩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②。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且对非学业品质的评价多限于学生的思想品遵规守纪等方面,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好奇心、探究倾向、创新习惯、实践能力、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重复、低效,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一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也很普遍。三是口头评价没有与其他评价很好结合。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时也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受傳统教育理念及评价习惯的影响,学生在评价中或是对错误姑息迁就,一味肯定,不敢说否定的话,或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不善于发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口头评价的形式主义。
三、换位思考、推陈出新
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就必须让口头评价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画龙点睛。这要求评价做到一下几方面。
首先、评价应具有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其次、评价应具有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最后、评价应具有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物化为如送一个智慧星,奖励一句名言等,口头的仅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这样,学生会随时期待老师的评价,有了动力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谈话艺术》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