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的抒情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缤纷复杂的内心情感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呢?对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来说,自然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往往能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境界。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感人至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文章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美,那山、那水、那雪、那阳光……那是一幅幅如诗如歌的暖暖的画,那暖暖的画中辉映着作品美美的神,那美美的神中折射着语言表达的精美,那精美的表达中洋溢着先生浓浓的情。恰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唯有情真,方能动人。老舍先生是一个曾在异国他乡漂泊多年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自然是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显得亲切而深沉。
  直抒胸臆,表白真情。先生曾在北京居住,又旅居于伦敦、新加坡等,最后定居济南。相比而言,济南令他一往情深,所以就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真情表白。从“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我们可以明朗地读到先生喜爱的深情。文末“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说的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里尽情地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拳拳情意。显然,在这些娓娓道来的叙述和精雕细刻的描述中,自然涌流着作者的真情。
  创设意境,流露真情。先生用精彩的描写创设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饱含着先生对济南、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且看:“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何等恬静,静到压根儿就“没有风声”;何等明媚,全在天底下,真正是“响晴”。真难以想象北中国的冬景会是这样,但济南真实的冬令正是如此,这就是“宝地”的“出奇”之处。济南是沐浴着母亲慈爱的婴儿,躺在摇篮里该是多么暖和,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这一幅小山摇篮图蕴含着多么感人的脉脉温情。再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就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暖冬,才能见着这“最妙的”雪霁晴峦图:雪一点儿也没有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越发显露出济南冬天的“温晴”;雪还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花衣黄白相间,全白的山尖,镶上银边的蓝天,微黄的阳光,露出点粉色的薄雪,真是美不胜收,多姿多彩。“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张小水墨画上,雪后的济南是多么秀美,作者的情意也自不用说了。还有:“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蓝水晶”里,还“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是一幅鲜艳明丽的水晶图,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济南的暖冬真是慈善若亲娘,可爱似少女。想想,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就在这优美的画面和意境中,作者内心深处的欣赏与喜爱之情便跃然纸上。
  虚实相生,饱含真情。先生在景物描写中总是紧扣“美好”,又总是把写实和写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可爱的“这一圈小山”联想到温馨的“小摇篮”,而济南自然成了“婴儿”。矮松上落了一层雪,“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百花”,便是亭亭的“日本看护妇”。全白的山尖儿,是“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便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阳光斜射在山腰,微微露出的粉色成了“害了羞”的标志。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自上而下”的“清亮、蓝汪汪”联想到“空灵的蓝水晶”,可谓“不尽之意在言外”。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画一般的写实,更有诗意的让人浮想联翩的虚写。含蓄蕴藉,深情所在,令人陶醉。
  巧用修辞,渗透真情。一是对比。与北平相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与伦敦相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与热带相比,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在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中,济南冬天的特征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老舍先生对济南的一见钟情也表露无疑。二是比喻、拟人。比如,济南冬天的“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不禁让人想起婴儿在摇篮里的情景,试想,世界上除了母亲的怀抱以外,还有什么比得上摇篮的舒适呢?那是何等的温暖啊!又如,小雪覆盖下的小山们穿着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带水纹的花衣,那花衣还“好像被风儿吹动了”。如此动人的风韵怎么不惹人遐想?怎么不希望看见那可人的肌肤、嫩嫩的小草、点点的野花、暖暖的春色?
  先生总是以商量的口吻来绘景言情,即使是直接赞美也是行云流水般的亲切自然,这足见先生宽厚的胸怀和从容的心态。苏轼说:“求万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口与手者乎?”有幸的济南山水在老舍先生的妙笔之下获得熠熠生辉的灵性,而这空明灵动的山山水水又深深感染着无数的先生的仰慕者。
  
  冯建华,李永翠,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建始。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有人说,评阅高考作文犹如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考场作文如果没有月亮的光华,有些闪烁的星星也不错;如果没有星星,能够放飞几只萤火虫也蛮可爱的,可如果连萤火虫也没有,那真是漆黑一片了。这个精妙的比喻就说明文采对考场作文成功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考场作文有文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研究学生平时考场作文中涌现“亮点”的规律,以2009年各地高考语文考场高分作文为例,整理出了常用且易操作的五种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部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地感受着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地感悟、表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有时正话反说,有时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
我是1979年出生的,按照一天三餐算来,至今已经吃过几万顿饭了。可是,在这几万顿饭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三顿饭。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顿饭应该是在1986年吧,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妈妈煮饭的时候只放了一把米,在米快要煮熟了的时候,放进去了一大钵子洗干净的白菜叶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成了一锅绿汤。看着在锅里煮着的绿的晶莹剔透的饭,我急得在灶前转来转去,妈妈一边忙碌一边批评我,
感悟这一理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金秋时节。之后陆续起用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这是吸收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自2002年秋季起,桐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组通过省规划办正式立项进行了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历经四个年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合作一阐述,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指教。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