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实际专业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在专业建设中应加以突出,才能满足企业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这一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就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由此可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就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地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面对就业劳动市场的一种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为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到企业的基层一线,而任何企业都会从自身发展利益出发,在招收毕业生时从用人成本和效率考虑,吸纳能直接上手、能与企业技术应用岗位直接对接,掌握专业技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企业一线的职员属于操作层的人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这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无疑应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再从中职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来分析,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难于在专业理论上比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强,但是,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可以把这一优势结合专业的教育转化为专业的核心能力。
而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中职学生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有时在就业竞争中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优势的方面总结起来也是在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好用,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例如,有许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出现用人单位争抢的良好就业形势。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应将专业操作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专业建设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应从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来进行专业的建设。
1.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合力,需要多门课程共同来培养。中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应在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导向的核心原则下,结合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从事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教学的经验,再结合其他院校和中职教育的特点,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基础英语、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外贸函电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加以重点的建设。
2. 加强核心课程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为此,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一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再讲究完整的体系,而应是以课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切实使学生能学到有用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模拟情景教学、实际现场实战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 强化综合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英语与计算机能力既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本能力要求又是核心能力要求。为此,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过程。
4.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1)加大实操课程的比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2)加大实习锻炼的课时。通过到企业实际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产学深入合作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制人才。如校内开设企业专设专业、分段合作培养等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使中职培养的学生容易解决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得到所需人才,符合了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原则,并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多赢”。
6.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直接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如敬岗爱业的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觉提高。具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在学阶段,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提升。
7. 改革理论教学。教学中切实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构建专业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的教育,而是应用型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必要理论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还可以打破课程的界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将专业理论课融入专业课程中,开设更多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根本;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教材建设、学校的内部教学管理等等方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就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由此可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就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地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面对就业劳动市场的一种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为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到企业的基层一线,而任何企业都会从自身发展利益出发,在招收毕业生时从用人成本和效率考虑,吸纳能直接上手、能与企业技术应用岗位直接对接,掌握专业技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企业一线的职员属于操作层的人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这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无疑应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再从中职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来分析,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难于在专业理论上比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强,但是,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可以把这一优势结合专业的教育转化为专业的核心能力。
而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中职学生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有时在就业竞争中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优势的方面总结起来也是在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好用,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例如,有许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出现用人单位争抢的良好就业形势。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应将专业操作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专业建设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应从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来进行专业的建设。
1.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合力,需要多门课程共同来培养。中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应在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导向的核心原则下,结合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从事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教学的经验,再结合其他院校和中职教育的特点,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基础英语、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外贸函电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加以重点的建设。
2. 加强核心课程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为此,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一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再讲究完整的体系,而应是以课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切实使学生能学到有用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模拟情景教学、实际现场实战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 强化综合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英语与计算机能力既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本能力要求又是核心能力要求。为此,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过程。
4.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1)加大实操课程的比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2)加大实习锻炼的课时。通过到企业实际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产学深入合作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制人才。如校内开设企业专设专业、分段合作培养等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使中职培养的学生容易解决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得到所需人才,符合了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原则,并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多赢”。
6.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直接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如敬岗爱业的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觉提高。具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在学阶段,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提升。
7. 改革理论教学。教学中切实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构建专业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的教育,而是应用型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必要理论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还可以打破课程的界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将专业理论课融入专业课程中,开设更多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根本;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教材建设、学校的内部教学管理等等方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