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用于治疗骨缺损的技术主要有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及Masquelet技术。其中Masquelet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面。Masquelet技术第1阶段填充材料对诱导膜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临床使用最多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其可以诱导形成富含血管和促成骨物质的膜结构,但不可降解,缺少骨传导性。磷酸钙骨水泥和硫酸钙骨水
【机 构】
:
310000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310000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310000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310000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用于治疗骨缺损的技术主要有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及Masquelet技术。其中Masquelet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面。Masquelet技术第1阶段填充材料对诱导膜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临床使用最多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其可以诱导形成富含血管和促成骨物质的膜结构,但不可降解,缺少骨传导性。磷酸钙骨水泥和硫酸钙骨水泥等可降解材料克服了PMMA骨水泥的缺陷,具有生物可吸收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无生物毒性,使一步式Masquelet技术成为可能,但力学强度较PMMA骨水泥差。体外实验时硅酸钙骨水泥周围也可以形成纤维组织层,经过改良后可能应用于骨科手术,是潜在的填充剂。硅酮假体周围能形成类似诱导膜的结构,且性能与PMMA骨水泥周围的诱导膜相似,更加耐受放疗环境,在骨肿瘤切除术后骨重建的应用方面较PMMA骨水泥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填充物所诱导产生的膜结构,旨在探讨Masquelet技术实施第1阶段采用不同填充物时诱导膜形成与发展的差异,发现最有利于具有成骨功能膜结构形成和骨折愈合的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直视复位结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骶髂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9例难复性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为25~68岁,平均37.9岁。骨折Tile分型:C1型7例,C2型9例,C3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32 d,平均11.3 d。所有患者均在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然后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运用生物型加长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36例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20例;年龄为80~94岁,平均86.4岁;均为单侧,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15例,Ⅳ型12例,Ⅴ型9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Ⅳ级13例,Ⅲ级14例,Ⅱ级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ging
目的系统性评估SD大鼠股骨孔性缺损在修复过程中力学性能的恢复。方法选取1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构建双侧股骨干钻孔缺损模型,每侧2孔缺损;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实验A组于术后4周取材,实验B组于术后8周取材,对照组于术后4、8周取材。对3组骨标本进行线弹性、黏弹性及疲劳测试评价,显微CT扫描测量其新生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新生骨中Ⅰ型
目的探讨内后侧入路对侧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单纯股骨内髁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4例单纯股骨内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为33~64岁,平均44.6岁。骨折AO分型:33-B2型10例,33-B3型4例。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 d,平均5.4 d。所有患者均采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等方法整体修复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38髋)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患者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38.6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型骨折35例,均为单纯后壁骨折;复合型骨折3例,其中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均为
目的建立前后压缩(APC)型骨盆损伤骨-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选择1具56岁男性新鲜尸体骨盆标本,根据APC型骨盆损伤分别建立有限元及实验室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建立正常骨盆骨-韧带有限元模型,固定右半骨盆,切断并逐渐分离耻骨联合,使耻骨联合分离10、20、30、40、60、80及100 mm。实验力学测试模型:耻骨联合分离28 mm时,骶髂前韧带断裂,代入有限元模型计算出骶髂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的20例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为22~67岁,平均40.7岁。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8例,横形
目的探讨前环复位固定结合钉棒系统固定后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1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44.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型6例,B3型8例;C1型12例,C2型5例。首先仰卧位复位固定骨盆前环,然后采用俯卧位经皮微创钉棒系统固定骨盆后环。记录钉棒系统固定骨盆后环所需手术时间、术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将我国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结果共收集7 896例患者,其中A组5 683例,男2 829例,女2 854例,男女比为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