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成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将我国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

结果

共收集7 896例患者,其中A组5 683例,男2 829例,女2 854例,男女比为0.99∶1;中位年龄为42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0~55岁。B组2 213例,男1 123例,女1 090例,男女比为1.03∶1;中位年龄为41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1~54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4,P=0.441),而中位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44,P=0.000)。A组和B组的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31~40岁、41~50岁,构成比分别为21.50%、2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骨折高发类型均为61-A型,构成比分别为82.23%、86.08%;骨折高发亚型均为61-A2型,构成比分别为41.47%、5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骨盆骨折男女比基本一致。东部地区以31~4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西部地区以41~5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整体而言,西部地区患者更年轻。两个地区均以61-A型骨折最多,骨折高发亚型均为61-A2型,但西部地区61-A型和61-A2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东部地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Kocher-Langenbeck (K-L)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改良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2.6±13.8)岁,采用不离断外旋短肌群的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前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5.2±10.
目的探讨直视复位结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骶髂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9例难复性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为25~68岁,平均37.9岁。骨折Tile分型:C1型7例,C2型9例,C3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32 d,平均11.3 d。所有患者均在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然后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运用生物型加长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36例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20例;年龄为80~94岁,平均86.4岁;均为单侧,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15例,Ⅳ型12例,Ⅴ型9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Ⅳ级13例,Ⅲ级14例,Ⅱ级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ging
目的系统性评估SD大鼠股骨孔性缺损在修复过程中力学性能的恢复。方法选取1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构建双侧股骨干钻孔缺损模型,每侧2孔缺损;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实验A组于术后4周取材,实验B组于术后8周取材,对照组于术后4、8周取材。对3组骨标本进行线弹性、黏弹性及疲劳测试评价,显微CT扫描测量其新生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新生骨中Ⅰ型
目的探讨内后侧入路对侧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单纯股骨内髁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4例单纯股骨内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为33~64岁,平均44.6岁。骨折AO分型:33-B2型10例,33-B3型4例。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 d,平均5.4 d。所有患者均采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等方法整体修复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38髋)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患者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38.6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型骨折35例,均为单纯后壁骨折;复合型骨折3例,其中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均为
期刊
目的建立前后压缩(APC)型骨盆损伤骨-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选择1具56岁男性新鲜尸体骨盆标本,根据APC型骨盆损伤分别建立有限元及实验室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建立正常骨盆骨-韧带有限元模型,固定右半骨盆,切断并逐渐分离耻骨联合,使耻骨联合分离10、20、30、40、60、80及100 mm。实验力学测试模型:耻骨联合分离28 mm时,骶髂前韧带断裂,代入有限元模型计算出骶髂
目的探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的20例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为22~67岁,平均40.7岁。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8例,横形
目的探讨前环复位固定结合钉棒系统固定后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1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44.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型6例,B3型8例;C1型12例,C2型5例。首先仰卧位复位固定骨盆前环,然后采用俯卧位经皮微创钉棒系统固定骨盆后环。记录钉棒系统固定骨盆后环所需手术时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