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的美味诱惑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夜宵历史与分布
  一个城市的夜宵是否有诸多选择,与这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个方面,香港的确是领先于大陆的。上海的夜宵在以前发展比较缓慢,只集中在几个区域,近几年来突飞猛进,若要在晚上找一处既好吃又能填饱肚子的地方,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甚至经常会一时间难以决定吃哪家。
  最早的时候,茶餐厅是人们唯一的选择,当避风塘选择在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开设港式茶餐厅的时候,全上海都趋之若鹜,一时间成了夜晚的人气聚集地。商机的到来引得众人纷纷仿效,用餐便捷、选择颇多的茶餐厅在上海越开越多,营业时间也越来越长,一些茶餐厅的歇业时间甚至到了早上四、五点。新旺茶餐厅的崛起,使得茶餐厅的品质和消费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茶餐厅的食物开始讲究更加严格的选材和更加地道的烹饪,也开始讲究漂亮的装盘。
  与茶餐厅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兴起的夜宵是火锅。上海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吃起了北方特色的火锅,一开始仅仅是做成正餐的一种形式,后来大家都觉得这种相对比较随意的就餐方式更适合夜宵的时间,于是火锅店也成了歇业时间最晚的餐厅之一,当年浦东蓝村路火锅一条街的盛况相信还留在不少人的记忆中。这几年,高端火锅开创了新的火锅流派,各类高档食材现身火锅之中,满足了很多人对高消费夜宵的需求,与普通火锅店依附密集居民区、棋牌室、网吧等地开设不同,高端火锅店的周围都有一定数量的酒吧和会所。
  与茶餐厅和火锅相比,烧烤的历史就很久远了,全中国的路边摊里都少不了烧烤,而上海的夜宵烧烤也被分成几大流派:第一是本地传统流派,常规的烤肉和烤蔬菜,多出现在路边小摊小店里,有些人家做得时间长了,拥有数量可观的老客人,并且一直有新客人加入,口口相传,渐渐成了传奇;第二是海鲜流派,地点比较集中,以烤贝壳类为主,兼有鱼类、肉类和各色其他菜品,市区的寿宁路便是一大去处,稍远一些的通北路、五角场等地也很有名,各大高校附近的“料理街”都不缺此物,另外还有藏在城隍庙附近的四牌楼;第三是日韩流派,在长宁区日本人和韩国人聚居的地方,夜晚烧烤店特别生意兴旺,因为烧烤相对简单,又很下酒,所以没晚都吸引了大量客人,现在这些店里,中国人的比例已经比以往大大提升。
  当然,也有一些中西餐厅也延长了营业时间来吸引客人吃夜宵,前提是周围的夜生活场所一定要密集,而且客人的消费层次比较高,所以这类餐厅一般集中在市中心。一般情况下,比较出名的餐厅提供夜宵服务更能吸引客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可以得到品质上的保障,由于晚上大家口味都不会很重,所以这类餐厅多以本帮菜、粤菜、西餐、日餐为多,也有一些东南亚菜。
  


  最亲民还是要数本地的老面馆、馄饨店、豆浆铺等地方,这些小馆子历史悠久,地位稳定,只要房子不拆迁,就天天有热腾腾的东西吃喝。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怀旧文化的兴起,很多年轻人也喜欢上了这些小馆子,吃夜宵的时候,年龄跨度30岁以上的两代人坐在一张小桌子上已经不足为怪了。
  暖意融融的霓虹灯
  福记开业的时间并不长,现在已经是门庭若市了,如果正餐的时候到这里来吃饭,十有八九是要等位的,晚上吃夜宵的时候过来,差不多就能稍微空一点了。但是要提醒大家一点:这一片地方的人,不管是居民还是上班的,好像晚饭都吃得比较晚,所以当你自认为是来吃夜宵的时候,有很多人其实是做在你旁边吃晚饭的。
  好的茶餐厅都讲究原材料,福记的菜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原材料的来源非常正统,无论哪道菜,都取菜肴发源地的食材来做,成本虽然上去了,但好在是开在自家房子里的,少了房租的负担,价钱也就不用开得很贵。餐厅的墙上还贴了一些食材来源的说明,很多食客只知好吃,不明其中缘由,正好给他们普及普及知识。
  据说有的老客人饿得前胸贴后背来吃饭,总要先塞一个菠萝油下去,可见菠萝油的诱惑是很巨大的。但是前菜里的印尼炸鸡全翼更有味道,整只的鸡翅炸得色相俱全,品相十足,外皮酥脆微咸,里面香嫩而鲜,鸡骨则被炸得软软的,可见火候把控得很好。
  


  海蛎是餐厅里的特色食材,有紫菜海蛎煎和海蛎炒年糕等菜肴,纯天然的味道,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其他调味品,就可以吃到很正统的南方大海味道。年糕
  甜品和糖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原味珍多冰。我们的珍多冰端过来的时候,楼下一位印尼裔的老先生看到了非常激动,说这个正是他家乡的好东西。珍多冰用正宗的马六甲椰糖调味,上面的亚答子分量很足,按理说这份东西价格不会便宜,偏偏在这里却卖得很平易近人,所以餐后来一份是必须的。
  除了东西好吃、价格不贵外,这样规模不算很大的茶餐厅还要给人温馨的感觉,客人才会把它当做自家的食堂。福记的老板娘交友甚广,跟很多客人都很谈得来,所以大家都乐意去那里吃饭,顺便找老板娘寒暄几句,在他们眼里,门口的那霓虹灯招牌永远是带着暖意的。老板娘还是爱狗人士,如果你家有爱犬,也可以带上来这里吃饭,不过要事先跟店里知会一声,以便帮你安排一个僻静的角落。
  


  


  深夜里的奢侈
  第一次来洋房火锅的人不一定能一下子找到,这一带路况复杂,是上海特有的小马路交汇点,马路弯曲,单行道众多。旁边一个街心花园里树着普希金雕像,上了点年纪的上海人都知道,这里以前还是不少上海人谈恋爱必来的地方,现在谈恋爱的人都坐进了周围的西餐厅里,倒是时不时有整车人的俄罗斯旅行团会特地来这里瞻仰一下。
  周围西餐厅确实是占了大多数,还有大大小小的酒吧,一到晚上热闹非凡,周末的晚上更是比白天还要热闹,几乎到了人声鼎沸的地步,一直可以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相比之下,这块区域优秀的中餐厅少之又少,洋房火锅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显眼的门面里,藏着一幢别致的小房子,里面一间间房间风情各异。每个房间都是不同风格,有的是书房风格,有的黑白简约风格,有的是挂满野生动物照片的国家地理风格,当然也有粉红色浪漫风情的房间,只有走进餐厅里,才能领略到主人的一番用心。
  餐厅做的是高端火锅,餐具大气,在法国定制的大锅颇有些欧洲皇家风范,汤底多以靠食材的原味熬制出,食材搭配巧妙而健康,口味众多。菜品以海鲜和高级牛肉为主打,配菜也样样不简单,菜单赏心悦目,价格也是高规格的,晚上来这里吃夜宵大多是慕名前来,周围酒吧里喝啤酒的老外们是不懂中国高端火锅的。
  虽然吃火锅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被下到锅里,但是摆盘却做得很用心,食材的新鲜度也很高,上菜的时候,如同一幅幅漂亮的画作呈现在客人面前,一桌菜肴很有中国山水画的感觉。据说洋房火锅在供应商那里有优先挑选的权利,可以在众多食材中先挑选出最好的进货,不论是纹路优美的和牛肉,还是连腿肉都很壮实的红毛蟹,都是其他火锅店里很少能看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前菜和甜品,对于一家火锅店来说,洋房火锅的前菜精致开胃,甜品又诱人可口,厨房里不但要切配诸多食材,还要做出这样的前后菜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肆无忌惮的夜宵
  上海人吃生蚝的历史并不久远,也就是在2005年前后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但是任何真正的美食,其传播速度都是飞快的,没用上多久,上海人生蚝的消耗量就开始逐年攀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夜宵餐桌上被吃掉的。
  小黑蚝情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吃生蚝的,生意好得惊人,以前在定西路上开店,老板一定狠狠地赚了一票,所以又在安远路上开了家三层楼高的“旗舰店”。这里每天排队吃东西的人从天黑开始出现,一直到夜宵的时间还是络绎不绝,旁边随之也开了不少各色小店经营夜宵,本来一条还算安静的马路,一下子人来车往,人气剧增。
  其实这块地方做夜宵也不怕没有生意,北面的长寿路一向是上海夜生活的多发地段,周围还有静安寺、同乐坊等大量夜猫子出没的地方,玩得尽兴了,来这里再尽兴一次,看见那么好吃的东西,再加上店名里的“蚝情”二字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豪情,也就肆无忌惮起来,不管大半夜吃下去那么多是否消化,反正先满足口腹之欲再说。
  生蚝有蒜蓉、豆豉等烤法,另外还有烤的扇贝、带子等海鲜,肉类的烧烤也有不少,另外菜单上还有海量的炒菜,适合正餐的时候点,至于吃夜宵,形式上就不用那么复杂了。海鲜当季的时候,贝壳类的东西都是很肥的,这其中带子的口感已经超过了生蚝和扇贝等,肥硕的口感和带蟹肉味道的甜鲜让人陶醉,不再叫上几瓶酒就可惜了。
  生蚝的价格生熟不一,做刺身的生蚝因为品质比较好,所以价格也高,稍微次一点的就熟吃,很多人不食生的人不解:为什么最好的生蚝要拿来生吃?这个问题无须多讨论——否则怎么叫成“生蚝”呢。每次点生蚝,量一定要足,只有大盘的生蚝端上来才有放开了吃的感觉,吃完后将蚝壳堆在一起拍张照留念,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
  如果人多,桌子上一定要有一锅砂锅粥。熬砂锅粥的食材是自己选的,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一点的基围虾,加上一些鲜贝进一步提鲜,滚烫的粥端上来,也是一桌人吃到高潮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油然而生。
  


  夜访中南半岛
  夜宵吃东南亚菜?这在中国的其他城市里是不敢想象的,唯独在上海,你能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想象一下,如果你去泰国旅行,半夜走出去吃夜宵,也会是这般情景,只不过泰国街头的小吃虽然味道正宗,但或许并不如上海的泰国菜那么合你口味。
  Simply Thai的其他几家都没有营业到那么晚,唯独马当路上的这家要很晚才歇业,识得路名的人马上就知道了——这里正是新天地。作为上海根正苗红的高档消费场所,新天地是一个白天晚上都人潮涌动的地方,而且外国人的数量很多,他们似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门口的咖啡馆,没事就过来坐上一坐,引得不少喜欢西方生活方式的人也纷纷仿效。
  Simply Thai是上海最早的泰国餐厅,菜肴经过数次改良,已经很适合大家的口味。开在东平路上的那家几乎成了人们吃泰国菜的朝圣地,只是东平路两头夜生活丰富,唯独这一段晚上并不热闹,只有喝醉的老外们时常载歌载舞地从门口经过,所以相比之下,门外行人数量多、且清醒者比较多的新天地店更适合做夜宵。晚上的菜肴跟其他营业时间没有区别,所以点菜的时候尽管把这当成一天里的第四顿,只是在分量上稍微控制一下,否则装了一肚子的肉类、热带水果和香料,不到天亮你是睡不安稳的。
  考虑到晚上不适合吃太辣的东西,所以芒果沙拉最好点上一份,这道菜还是非常健康的。如果晚上喝了不少的酒,那就来点酸的东西解解酒,海鲜冬阴功汤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让身体稍微有点温度。喜欢吃咖喱的人,可以来上一份味道相对比较轻的青咖喱,如果是吃青咖喱,那么鸡肉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并不建议在深更半夜吃大块的红肉,虽然牛肉也是很好吃的。
  软壳蟹的味道很好,非常感谢这个物种,让我们在吃蟹的时候倍感方便。用诸多香料炒出来的软壳蟹口味丰富,甜酸俱全,而且大半夜的吃蟹不用剥壳,是一次很愉快的用餐经历。
  


  上海的夏天时间比较长,新天地的Simply Thai有很大一块室外的座位,如果不怕蚊子的话,在外面吃夜宵感觉会更好,因为新天地晚上来来往往的人也是一道风景。
  吃夜宵,吹江风
  自从外滩18号的名店Mr & Mrs Bund开始经营夜宵后,这幢上海夜生活的地标性建筑在晚上就多了一个亮点。或许最初Mr & Mrs Bund开始经营夜宵,是为在楼上酒吧喝酒到深夜的客人们服务,但是既然在晚上也能吃到如此高档的食物,为什么不让自己肠胃舒舒服服一回呢?于是其他地方的客人纷纷拥来,这可就辛苦了餐厅的厨师,每天晚上都要伺候客人们到深夜。
  以前的上海人,在外滩的情人墙边相互搂着看看风景吹吹江风,就已经是件很浪漫的事情了。后来营造浪漫的价格越来越高,坐在外滩边的高档餐厅里面,隔着玻璃看风景,吃着上千元一餐的美味,才能算是浪漫。不过现在看来,能在这样的地方吃上一顿夜宵,看着对面陆家嘴的灯光一点点暗下去,吃完夜宵再去外面的露台上站一会儿,这才是最新潮的浪漫——你看,现在浪漫不仅需要金钱,还需要特定的时间。
  深夜在Mr & Mrs Bund可以感受一下这种浪漫,带着法国风味的菜肴更能为你们添加一些绚丽的色彩。菜肴的出品宛若一件件艺术品,是主厨Paul Pairet的杰出之作,极尽想象力和高要求,甚至带着属于他自己的一丝固执。自制特浓香草酸奶佐草莓酱被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纸封住,上面手写了最佳的食用时间,在此时间之后食用,就失去了最好的风味。牛肉蔬菜火罐烧和红酒烩牛肉是法国人对牛肉菜肴的独有诠释,用最好的食材,最特殊的烹饪,做出最让人惊讶的口感,这是法国人的理念。
  


  Mr & Mrs Bund在夜宵的时间段里,准备一份相对比较薄的菜单,精选了一些菜肴让客人选择。这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做法,既帮自己的厨房省了力,也不至于让客人们大半夜还要眯着眼逐页研究那份冗长的菜单,要知道,Mr& Mrs Bund的正式菜单可不是普通的长篇。另外,还有一份专门的夜宵套餐,连点菜的步骤也帮客人省去了,实在是方便。
  上海夜宵本土部队
  既然是说上海的夜宵,又怎么能少了本帮菜?
  夜宵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吃本帮菜,虽然口味不重,但是本帮菜用的油和酱都比较多,半夜里一顿结结实实的下去,睡在床上肯定有一种翻滚的冲动。不过说是这么说,对本帮菜情有独钟的上海人在任何时间点都不会拒绝这个城市的味道。
  最早的时候是一些普通的小店将营业时间延长,来满足那些打完麻将跳完舞的人,但是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让一些开本帮餐厅的餐饮公司看到了蓬勃的商机,不但将夜宵列入经营范围里,而且还用很显眼的灯箱招牌吸引客人。这些本帮菜夜宵的消费比较中层,一般人均在100元上下,对于收入一般的人来说,难得吃一次也可以接受,对于高收入的人来说,可以经常光顾。小鹭鹭酒家属于其中之一,以前开在延安路上的那家是非常有名的,而打浦桥这块区域的发展,让处在肇嘉浜路上的分店也慢慢红火起来。据说打浦桥以后的规划,是要成为第二个徐家汇,这句话说了已经至少有十年了,直到现在通了地铁、造了大型商场,人们才感觉到这一天的来临,看来小鹭鹭抢先在这里占一席之地,还是很明智的。
  小鹭鹭的菜肴以传统的上海为主,也带一部分川菜,所以冷菜里面能看见特色熏鱼,热菜也同时可以吃到沸腾鲶鱼,糯香牛肉粒则又带了一些粤菜的做法,所以在这里不同口味的人都能在菜单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菜肴。如果实在不想吃得太油腻,来电传统的上海点心是很好的办法,比如酒酿圆子、锅贴、麻球等,配上一杯酸酸甜甜的饮料,既能吃饱,又不会在第二天起了减肥之心,如果一定要点上一份肉食,糖醋小排这样的冷菜最为合适。
  不过现在本帮菜的夜宵受到的挑战也很大,各类茶餐厅、火锅、烧烤,以及各种舶来菜系的餐厅吸引了大批的年轻消费者,喜欢尝鲜的他们似乎只有在正餐的时候才会想到本帮餐厅,要想抓住这批未来的主力消费群,还是要靠菜肴上的翻新。
  

其他文献
瓷器的制造者分为两类人,一种是匠人,一种是艺术家,前者为世人批量打造实用的瓷器,后者则拥有更广阔的想象力,而在技术上,两者中的高人则不相上下。  在中国古代,因为瓷器的价值昂贵,所以匠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他们做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非常精美。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使得瓷器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各类做工粗糙的旅游纪念品和简单的餐具茶具成了最主要的产品,这时候就产生了专门从事瓷器工业化生产的匠人。  随
期刊
设计厨师:付洋  藕带是餐厅厨师长付洋先生在旅途中发现的一种食材,它是藕的初生物,口感细脆无筋,比成藕脆嫩,清香,像最脆的芦笋,也像最嫩的竹笋。味道酸甜可口,特别适合炎热的夏季食用。  在哪里能吃到:  有璟阁  68元/例  010-6551 5155  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工人体育场内12号看台对面  御府一品蛙  设计厨师:卢大华  这道菜一端上桌就闻到一股霸气扑鼻的香辣味。由5只6-8两的
期刊
从“扫街嘴”到“食评家”  媒体称其为“美食雷达”,陈晓卿赶忙摆手“别别别,其实我就是对吃更有耐心点,更愿意把吃的记下来,别人问到时我会多一些耐心分享出来”。他更爱朋友们称呼其为“扫街嘴”,一张不分档次,只凭味道给出判断的嘴巴,扫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餐厅,更确切说是吃尽了特色馆子、路边的小门脸,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觅食心得。  当被问起什么样的馆子会吸引他进去时,陈晓卿说,首先是看它门前有没有排队,“
期刊
美食中各种在舌尖上绽放开的滋味,无不来自各种佐料和食材在水火之力共同作用之下的那一番悱恻缠绵。一方水土,育一方饮食,养一方百姓。地域性特色的菜肴中,那种令外地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离不开产自本地域的各种食材和佐料。而这正是造成各种地方菜肴不可轻易在外地复制的原因。  四川菜的风格,虽然随着历史上的几番刀兵变乱而屡有变迁,自三国时代的“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魏文帝曹丕《诏群臣》)的爱甜之
期刊
峨眉山巅  四川人爱喝绿茶,就像福建人爱喝乌龙茶,云南人爱喝普洱茶,透着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和对家乡生活习惯的认可。落笔前,和四川朋友聊天,提到四川人最引以为傲的“竹叶青”,自唐起,由宋盛。而“竹叶青”的名号,则是陈毅将军送的。  1964年陈毅途径四川,在峨眉山腰的万年寺小憩。有僧人泡了杯新茶递上,陈毅饮罢觉得馨香四溢,遂问茶名。不料竟把僧人问住了——几百年来,四川人只是喝茶,除了陆游、苏东坡这些文
期刊
豆瓣也叫豆瓣酱,如果翻查《中华烹饪辞典》,清楚的写着:豆瓣酱是用豆为主料,发酵而成。而得此称谓的,无外乎东北的干黄酱和西南的豆瓣辣酱。干黄酱是由黄豆、面粉、盐等原料制成,叫它豆瓣酱是因为酱中可见黄豆的豆瓣,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习惯叫它黄酱、大酱。而用蚕豆、辣椒为主料的豆瓣辣酱,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则是豆瓣或者豆瓣酱的大众认知。  休小看了豆瓣,虽然它是发源自民间的腌制、发酵产物,但绝不是泡菜、泡姜由
期刊
毫无疑问,霞多丽是勃艮第无可争议的白酒霸主,然而在南北230公里的狭长地带中,霞多丽却有着不同的帮派;虽不能够简单的分为南丐北帝东邪西毒,但是四个棱角最为清晰的勃艮第霞多丽白葡萄酒产区却表现出无比分明的独门功夫。  关于霞多丽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在大多数的故事中夏布利都是霞多丽的故乡。霞多丽虽然贵为白葡萄酒的皇后,其实是个性格非常温顺朴实的孩子。她比较早熟、多产并且适合从寒冷到温暖甚至炎热的多种气
期刊
茶餐厅  新旺茶餐厅  上海最有名的港式茶餐厅,环境和味道都不错,菜肴的种类比较多,定期可以吃到新菜,精美的菜单尤其给人印象深刻。去长乐路上的新旺吃夜宵的美女特别多,这也是那里生意不错的一个原因  地址:上海市长乐路175号电话:021-6415 5056  避风塘茶餐厅  开业比较早的茶餐厅,至今生意都很红火,这里的装修风格当年令上海人颇感有趣。避风塘的菜肴比较平民,出品一直很稳定。  地址:上
期刊
设计厨师:卢大华  黑花生,也是彩色花生的一种。被称作富硒黑花生,黑粒花生。黑花生内含钙、钾、铜、锌、铁、硒、锰等微量元素和8种维生素及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18种香料,6小时的卤制时间使这款菜品口感咸鲜爽脆,滋味丰富。  在哪里能吃到:  北京零壹零御家厨房  48元/例  010-5825 6666 / 5825 6665  北京市东城区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AB座三层
期刊
袁枚曾说:“全羊法有七十二种,可食者不过十八九种而已。此屠龙之技,家厨难当。一盘一碗虽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这话在富顺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羊肉汤说是汤,其实是一道大菜、主菜。  富顺人性格刚烈火爆,爱走极端,吃东西讲究过瘾,一次性吃个够。所以富顺流行单打一的吃法。羊肉汤、豆花饭、鲜锅兔、仔乌鱼......大街小巷的单打一餐厅和小馆,大到几层的酒楼,小至街边腰花店。各显神通,极尽想象,把个单项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