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扫街嘴”到“食评家”
媒体称其为“美食雷达”,陈晓卿赶忙摆手“别别别,其实我就是对吃更有耐心点,更愿意把吃的记下来,别人问到时我会多一些耐心分享出来”。他更爱朋友们称呼其为“扫街嘴”,一张不分档次,只凭味道给出判断的嘴巴,扫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餐厅,更确切说是吃尽了特色馆子、路边的小门脸,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觅食心得。
当被问起什么样的馆子会吸引他进去时,陈晓卿说,首先是看它门前有没有排队,“为吃,我从来不怕排队,更不怕路途有多远”;另外,也可以从这个馆子的名字来判断,如果一个馆子是用县城的甚至是村儿的名字来命名,他就想进去试试,一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点说明这个店家没有吹牛。但如果写着川鲁粤淮扬,那个基本上就可以放弃。比如,你看到山东单县某个村子的羊肉汤,那个一般都是做得比较好的,自己的经验是地名越小越能把美食做好吃了。
当笔者在办公室宣布要去采访陈晓卿老师时,竟引来一群美女同事的尖叫,在这个男色当道的时代,见多了女粉丝们对男艺人的疯狂,男吃货能吃出一干子女拥趸的现象还多少有些稀罕。陈老师的偶像形象跟他那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膛没有半毛关系,而是他当着爱好玩儿的美食专栏。
说到用文字记录美食的感受,陈晓卿说,写美食专栏,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个训练,训练自己如何能用1500字吸引到读者,文章的结构如何规划,要通过那些细节把主题传递出来。这是在自己老本行之外的一种对自我的提升方式,它还让自己形成了一种好习惯,把吃到的、看到的做做总结,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也给自己一些人生的启发。
由吃带出一些人生感悟,这也正是陈晓卿美食专栏的一大魅力。在他的文字里,当我们读到那间北京松榆里的淮南牛肉汤馆子,我们读到的不单是牛肉汤的味觉体验,还有两千年代,一个典型中国家庭的情感特征,读到70、80后与父辈的生活现状;从螺丝粉先生,我们读到那些令人感叹的社会现实和对这些现实的无奈;而在杭州与陈立教授相约,席间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美食态度,也许可以让人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感思生活。
在陈晓卿的文字里,我们还能读到些淡淡的乡愁,这些细腻的情愫好似与他那高大外表还有着不小的偏离。陈晓卿说,好吃的东西肯定是妈妈菜,难以忘掉的肯定是童年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怀念家乡的味道,吃一顿家乡的饭你就会觉得肠胃很舒服。以前有出远门带一包老家土的习俗,一旦生病不舒服,就拿这个土和水服下去,水土就服了,实际上这也是味蕾记忆。“你现在让我吃什么,可能都没有家乡味来的舒服。”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的人都会说,正像他的专栏,这部片子中也带有浓浓的乡愁。陈晓卿介绍说,前期参与讨论的顾问们,不管是蔡澜、沈宏非,还是董克平,这些乡愁的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味蕾记忆是最牢固的东西。“很多国人出国多年,他的英国腔可以变得非常正宗,但是胃还是故乡的胃,最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这是很难改变的。” 陈晓卿说,这部片子中的人文部分是在一开始就确立的主题,它就是要讲“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它是感性的、是复杂的、是有着万千变化的,是一部片子可能都很难讲清楚的。“你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说,就不会拍出来7集的片子。”
当然,这所有要表达的主题的大前提是,一定要由美食带出情绪。陈晓卿给导演规定的一大原则是“一定要有美食呈现段落”,不管是讲什么,里面必须有美食呈现.“这个片子打分可能是100,可能是10000,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是符合电视传播的规律的,但是美食恰恰是这前面的1,前面的1如果没有了,后面多大的意义都是0。”陈老师透露说,片子中有些美食画面是在北京拍的,因为在当地的条件有限,拍得没有那么诱人,只有回到北京重新拍,他要求一定要把食物拍得好吃。因为食物拍得诱人是大前提,至于意义的东西是需要观众去理解的。美食的东西永远都在前台,就像卖水果的,摆在最前面的几个水果都是最漂亮的,但你有可能买30斤水果,你就会把长得没那么好看的也买了回家。
在这股对《舌尖》的热议中,也不乏有质疑的声音。有人说制作者几乎不懂吃,“我也同意,这也是我们的名字为什么就叫A bite of China,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我们确实只是咬了浅浅的一口”。但制作组是做了大量功课的,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每到一地都要找到当地的美食向导,去了解哪些是有传统的、文化含量高的。现在大家看到的片子就像一个冰山浮在水面的那部分,但是你不能说前面做得功课是没用的,正是前面做得功课把这个冰山给拖起来了。“电视作品肯定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但是我觉得能够告慰自己的是在第三个Deadline之前把这个片子完成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当我们坐下来观看这部片子时,我们要记得,它并非是对美食的单纯记录,陈晓卿也强调:“那应该是另外一部纪录片”。顾问之一的董克平先生在微博上的一段点评,也许能点明这部片子的立意,他说:其实我这感觉是享受着后工业化文明的中国人,因味觉基因的作用对农耕文明唱出的一首发自心底的无可奈何的挽歌。片子利用了所有人都具备的对食物的经验,传达了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人的价值观。而与那些民主、自由的外来概念只能在少数人群里议论的对比,从而形成了现今的热潮。
采访过程中,陈晓卿时不时起身去楼道抽根烟,你大抵能看出他的遗憾、矛盾,更多的还有深藏着的那份信誓旦旦。他感叹,一旦把爱好变成了事业,那就是灾难,这句话中包含的真实意思,我们可以发挥想象。莫文蔚那句“爱是折磨人的东西”,大概与陈晓卿对美食的这种爱如出一辙,这算是心口不一吗?要不《舌尖》的续集为何马上跟上,他还不小心透露,那可能有关“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