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立足生本教学的基础,通过优化主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和思考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理清学习顺序,在以学导教的自主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成就高效课堂。
一、科学定位,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要重在“相机诱导”。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相机诱导”需要先明确主问题的科学定位,要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推进学生在探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明确其导向性、集中性和单一性,避免学生在漫无目的的思考和学习中偏离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也要避免在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中让教学失去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针对主问题的设定,通过全面分析文本内容并结合课后习题,在系统整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将主问题设定为:“选一处文本里乡村景致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仿写。”这个主问题的设定从内容上涵盖了对关键字词和段落的品析,从思想上深化了对于文中情感表达的认知和理解,从写作上锻炼了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为此,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文中在材料的选择上抓住了“乡下”和“人家”这两个关键词,写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瓜、花和竹、鸡和鸭,还有吃晚饭的情境和秋夜中纺织娘的叫声。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集中品析,从字词的表达、情感的融入、语言的特色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理解,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写“家乡”,会如何写这些事物。学生在语用练习中,通过对文本中语言的运用和对比分析,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结构、思想、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入认知和体会,并在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循序渐进,让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主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根植于学生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的学情出发,制定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导向,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递进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整堂课的学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例如,在教学《绿》一文时,主问题的设计环节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分析文中怎样写绿。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脉络,认识到从“到处是绿”到绿的各种色彩,再指出风、雨水、流水和阳光中的绿,接着将所有的绿集中、挤、重叠、交叉后,最后绿在风的吹动下整齐地按节拍飘动起来。文中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在对绿的分散、交织、融合的不同描绘中展现出绿的美好,这个过程实现了对全文内容的梳理。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绿。教师引导学生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结构,其中开头以“到处”一词定位了绿色的范围很广,也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了更加宽广的空间,然后在细数不同的绿色时,让学生自然联想到具有这些颜色的事物,接着顺其自然地点出不被注意到的也是绿色的事物,如风、雨水、流水和阳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这其中的绿,最后在绿的“交响曲”中感悟绿色的飘动、生命的神奇和自然的美好。第三步,探究怎样写绿。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如“刮的风是绿的”,因为风吹来了青草的气息,融入了树叶的味道,那是淡淡的绿的香气……
三、以生为本,让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要“教人求真”,并让学生“学做真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主问题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变化及时调节进度,让整个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在整个问题的架构过程中既有探究成功后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又有积极努力、不断进取的紧迫感,让学生既能看到成绩,又能认识到不足和差距,让课堂教学的空间富有弹性。
例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教师对于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文中从哪些地方写猫?为什么这样写?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明确了问题的导向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析文中写猫的性格、猫在高兴和不高兴时的状态、猫胆怯但又勇猛,还有可爱的满月小猫的语言,体会文章从常规化的思路入手,在细数猫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情形的基础上,最后落笔于满月的小猫,凸显了对猫的喜爱。在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理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从“人”的角度思考,將猫看作“孩子”,从调皮淘气到心情有好有坏,再到“小孩子”的害怕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情况发生,最后再回归起点,体会猫“婴儿”时期的可爱,从生活中人的情感出发对文本的思路和主题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最后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让学生捕捉文本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然后在学以致用的练习中强化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语用能力,让课堂教学在紧张、松弛、紧张的情感变化中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语用能力。
四、师生互动,让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躬亲共学、躬亲共做。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通过对主问题的协同探究,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整合学生的理解和教师观点的过程中,让问题的探究更有深度和广度,让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让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针对主问题“分析文中多次进行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由于本文的内容较长,而且是连续的几个小故事,所以在师生互动的学习中,教师通过一问一答引领学生完成对文本故事的梳理和对主问题的集中探究。开头写河边的芦苇“很多”,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理解其作用是为后来雨来藏身芦苇而逃命作铺垫。接着,在梳理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开始写雨来会游泳,而且水性很好?”学生指出是为后来跳入水中保住性命埋下伏笔,同时,为逃避妈妈的打而逃到水里,说明雨来的聪明伶俐,也为后文的水里逃生作铺垫。写读书突出了雨来在学习中受到了爱国教育,为救交通员叔叔被鬼子打后咬紧牙关不开口凸显了他的爱国和坚强,最后在枪响后人们伤心的时候,小英雄雨来忽然从一片芦苇中冒出头来,让故事结局转悲为喜,其中的环境描写照应前文,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教师指导学生对故事情节抽丝剥茧地分析理解中,学生体会到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在师生互动的探究中理顺了文章脉络,深化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借鉴环境描写进行写作的练习中,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导向,让学生在“主体”表演中立足文本的舞台,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文本别样的精彩。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优化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生为本,围绕文本内容科学定位问题设计的方向、巧妙设计问题的思路、适时延伸问题的深度、稳步推进问题的迁移,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课堂提问中兴趣盎然,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科学定位,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要重在“相机诱导”。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相机诱导”需要先明确主问题的科学定位,要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充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推进学生在探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明确其导向性、集中性和单一性,避免学生在漫无目的的思考和学习中偏离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也要避免在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中让教学失去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针对主问题的设定,通过全面分析文本内容并结合课后习题,在系统整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将主问题设定为:“选一处文本里乡村景致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仿写。”这个主问题的设定从内容上涵盖了对关键字词和段落的品析,从思想上深化了对于文中情感表达的认知和理解,从写作上锻炼了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为此,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文中在材料的选择上抓住了“乡下”和“人家”这两个关键词,写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瓜、花和竹、鸡和鸭,还有吃晚饭的情境和秋夜中纺织娘的叫声。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集中品析,从字词的表达、情感的融入、语言的特色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理解,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写“家乡”,会如何写这些事物。学生在语用练习中,通过对文本中语言的运用和对比分析,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结构、思想、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入认知和体会,并在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循序渐进,让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主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根植于学生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的学情出发,制定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导向,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递进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整堂课的学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例如,在教学《绿》一文时,主问题的设计环节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分析文中怎样写绿。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脉络,认识到从“到处是绿”到绿的各种色彩,再指出风、雨水、流水和阳光中的绿,接着将所有的绿集中、挤、重叠、交叉后,最后绿在风的吹动下整齐地按节拍飘动起来。文中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在对绿的分散、交织、融合的不同描绘中展现出绿的美好,这个过程实现了对全文内容的梳理。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绿。教师引导学生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结构,其中开头以“到处”一词定位了绿色的范围很广,也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了更加宽广的空间,然后在细数不同的绿色时,让学生自然联想到具有这些颜色的事物,接着顺其自然地点出不被注意到的也是绿色的事物,如风、雨水、流水和阳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这其中的绿,最后在绿的“交响曲”中感悟绿色的飘动、生命的神奇和自然的美好。第三步,探究怎样写绿。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如“刮的风是绿的”,因为风吹来了青草的气息,融入了树叶的味道,那是淡淡的绿的香气……
三、以生为本,让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要“教人求真”,并让学生“学做真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主问题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变化及时调节进度,让整个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在整个问题的架构过程中既有探究成功后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又有积极努力、不断进取的紧迫感,让学生既能看到成绩,又能认识到不足和差距,让课堂教学的空间富有弹性。
例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教师对于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文中从哪些地方写猫?为什么这样写?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明确了问题的导向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析文中写猫的性格、猫在高兴和不高兴时的状态、猫胆怯但又勇猛,还有可爱的满月小猫的语言,体会文章从常规化的思路入手,在细数猫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情形的基础上,最后落笔于满月的小猫,凸显了对猫的喜爱。在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理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从“人”的角度思考,將猫看作“孩子”,从调皮淘气到心情有好有坏,再到“小孩子”的害怕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情况发生,最后再回归起点,体会猫“婴儿”时期的可爱,从生活中人的情感出发对文本的思路和主题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最后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让学生捕捉文本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然后在学以致用的练习中强化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语用能力,让课堂教学在紧张、松弛、紧张的情感变化中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语用能力。
四、师生互动,让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躬亲共学、躬亲共做。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通过对主问题的协同探究,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整合学生的理解和教师观点的过程中,让问题的探究更有深度和广度,让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让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针对主问题“分析文中多次进行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由于本文的内容较长,而且是连续的几个小故事,所以在师生互动的学习中,教师通过一问一答引领学生完成对文本故事的梳理和对主问题的集中探究。开头写河边的芦苇“很多”,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理解其作用是为后来雨来藏身芦苇而逃命作铺垫。接着,在梳理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开始写雨来会游泳,而且水性很好?”学生指出是为后来跳入水中保住性命埋下伏笔,同时,为逃避妈妈的打而逃到水里,说明雨来的聪明伶俐,也为后文的水里逃生作铺垫。写读书突出了雨来在学习中受到了爱国教育,为救交通员叔叔被鬼子打后咬紧牙关不开口凸显了他的爱国和坚强,最后在枪响后人们伤心的时候,小英雄雨来忽然从一片芦苇中冒出头来,让故事结局转悲为喜,其中的环境描写照应前文,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教师指导学生对故事情节抽丝剥茧地分析理解中,学生体会到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在师生互动的探究中理顺了文章脉络,深化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借鉴环境描写进行写作的练习中,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导向,让学生在“主体”表演中立足文本的舞台,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文本别样的精彩。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优化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生为本,围绕文本内容科学定位问题设计的方向、巧妙设计问题的思路、适时延伸问题的深度、稳步推进问题的迁移,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课堂提问中兴趣盎然,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