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组探讨了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应加强校园内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与践行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从高校教师队伍的层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 工匠精神 高校
自2014年李克強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与2016年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这两个词就常常在大众生活中出现,然而在高校环境内,这两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则相对较低。
基于“互联网+”和“工匠精神”两个大背景,本课题组有了如下的研究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当下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大背景
互联网+这一概念,通俗地来讲就是互联网加上其他行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线下产业相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这是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所逐渐出现。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是跨界融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事物,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了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经济角度来讲,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更加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生产者节约了更多的成本,可谓双赢。而在高校环境中,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更是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条道路。
在经济环境中,互联网加出租车,于是有了在线约车等功能,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互联网加商场,于是有了电商经济,方便了人们的购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互联网加运营模式,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未来,互联网+将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更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在高校当中,学生的思想因为互联网+,变得开放、变得灵活、变得包容。正因如此,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的教育、培养变得必要。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一词语。工匠,是过去 社会常见的一种职业,例如铁匠、铜匠、修鞋匠、剃头匠等等。他们共有的精神,就是对待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客户,追求完美,追求零瑕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样的匠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匠人的精神不应该远去。精雕细作、精益求精,这是当下快节奏社会人们很欠缺的品质。但也是人们很需要的品质。人们常常赞叹德国制造产品的精细和品质,殊不知在精致物品的背后,是很多工人们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这便是中国人十分需要的品质,中国制造的品质,其实就是来源于中国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可见,工匠精神其重要性。
对于企业,鼓励企业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企业家要有一种将产品做到最好、最精致、最精心的态度。而这样的精神,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认真、敬业、精益求精的态度。
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面对学术问题,刨根问题,追求极致,不断探寻真理。现在很多学生总是抱着一种八十分心态,觉得只要能得八十分、排名在中游,就很满意了。实际上,这种八十分心态,看似没什么杀伤力,其实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失去了原有的探索精神。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必要并且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在高校中,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于高端的计算机算法不能运用,常见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便是新媒体微信这一途径。
基于“互联网+”和“工匠精神”两个大背景,本课题组有了如下的研究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研究意义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是为了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端正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态度,找出培养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使高校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事业能够高标准严要求。
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行业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所取代,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很多服务也会被网络智能所取代,比如人们可以网上购物,线上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信息变更,或是在医院网站上进行预约挂号,旅游出行购车票订酒店也都能在手机客户端上全部完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高校学生更应该正确和深入地认识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去思考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
曾经在热搜中出现的“圆珠笔头实现中国制造”,这一话题被很多人认为是小题大做。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虽然我们日常使用的圆珠笔在各个地方都能买得到并且成本不高,但是每一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由此可见,这一成就对于中国制造业意义非凡。而这件事情恰巧体现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指所取得的成就多么大,而是对于自己负责的事情和事物有多极致的态度。这也是高校学生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所必须认清的问题。身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目前追求的不是或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取得多么丰硕的成果,而是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中有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互联网+”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并且互联网使得领域之间相互关联,每个行业的各类品牌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现如今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手机,而手机渐渐也进入到了必需品的行列当中。而当代高校学生正是“互联网+”行业所针对的受众,也就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主力军,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受众,也是社会中某些领域的主导。例如,在微信公众号盛行的当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面向公众报道的事件都应该真实有效,发表的言论都应该公正客观。因为一旦发表就会产生影响力,我们不仅仅要对事件负责,更要对受众负责。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内容越是短小精悍,就越需要作者认真揣摩,也就要求我们具备工匠精神,规范用词用语,对每一句话都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现如今弘扬工匠精神,不只是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记录的一样对传统工匠技艺的赞扬和留恋,而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一切行动都变得便捷和迅速,但恰恰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对学习能够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追求工匠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和人生态度。
三、当下高校对“互联网+”和“工匠精神”的探究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产品,强化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一体化的社会强制教育向多元化的自我教育转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新媒体时代,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调查发现,这主要源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和现代教育制度的缺失。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修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很少学校会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启用“工匠精神”,即使存在也仅仅局限在讲座或选修课上进行,从制度上来说就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未来走向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综合素质发展来说存在一定的影响。
大学教育管理中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从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和培养实践等方面入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不应仅仅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院办学的水平,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和思想文明的坚实的重要性。教学制度的发展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积极的倡导“工匠精神”对于未来我国的教学行业甚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就是第二课堂、兴趣课,对学生影响很深。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宣扬。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例如演讲、征文以及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工匠精神。利用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一方面来说,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扩展知识面,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用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当中有效的利用“工匠精神”去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通过活动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相比较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去进行传授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由于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去了解的积极性,使得工匠精神可以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那么就意味着必须要从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从一个更深的程度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先进性,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追求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场景教学的方式,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一般来说,精神教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很难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管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倡导一种“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四、发展策略
大学是青年人在步入社会前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习惯和意识将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产生方方面面、持久而长远的影响。由此看来,工匠精神倘若能在此期间融入青年人的思想世界中,将给自身职业生涯与整个社会风貌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呈现出快、碎片化、浅层化的特点,此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其培育研究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校园内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作为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大学生,许多人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大学生们对工匠精神一词有印象,其次,再加深理解,以意识推动实践。同时,工匠精神还是很好的与时具进的校园文化,更加凸显了学校教育的先进性。比如,在对学校人文环境塑造时,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进去。比如,校报、校官微平台、校级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和策划,甚至是校园环境的设计,都可以体现学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这样,学校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宣传。那么生活在其间的大学生们,更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独特的气质。
其次,加强对学生实践中的工匠精神的践行。大学虽是与社会联通的地方,但仍是需要潜心学习的地方。然而,许多大学生如今只注重分数、排名、奖学金,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前一周突击复习、通宵背书的现象屡屡发生,不禁让人思考大学生活究竟能学到什么?因此,大学管理机构应当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措施,来将工匠精神和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算学生总成绩时,可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适当调整,将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的比例适当提高。当然,这需要老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控,对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由此,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重视程度,而非过于强调分数。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学术研究的要求。高校学界中,不正之风时有发生,高校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潜心研究,重视科研发展,并对科研成果進行奖励,由此鼓励以钻研精神为代表的工匠精神的畅行。
最后,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大学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老师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给学生们做出好的榜样,回归诲人不倦的精神。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引导老师们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实践,再通过教师,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鼓励他们进行实践。
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在发展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显得弥足珍贵,高校若能结合两点对大学生进行培育,一定可以培育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年轻人,为国家增光添彩。
关键词:互联网+ 工匠精神 高校
自2014年李克強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与2016年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这两个词就常常在大众生活中出现,然而在高校环境内,这两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则相对较低。
基于“互联网+”和“工匠精神”两个大背景,本课题组有了如下的研究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当下互联网+与工匠精神大背景
互联网+这一概念,通俗地来讲就是互联网加上其他行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线下产业相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这是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所逐渐出现。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是跨界融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事物,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了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经济角度来讲,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更加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生产者节约了更多的成本,可谓双赢。而在高校环境中,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更是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条道路。
在经济环境中,互联网加出租车,于是有了在线约车等功能,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互联网加商场,于是有了电商经济,方便了人们的购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互联网加运营模式,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未来,互联网+将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更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在高校当中,学生的思想因为互联网+,变得开放、变得灵活、变得包容。正因如此,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的教育、培养变得必要。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一词语。工匠,是过去 社会常见的一种职业,例如铁匠、铜匠、修鞋匠、剃头匠等等。他们共有的精神,就是对待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客户,追求完美,追求零瑕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样的匠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匠人的精神不应该远去。精雕细作、精益求精,这是当下快节奏社会人们很欠缺的品质。但也是人们很需要的品质。人们常常赞叹德国制造产品的精细和品质,殊不知在精致物品的背后,是很多工人们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这便是中国人十分需要的品质,中国制造的品质,其实就是来源于中国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可见,工匠精神其重要性。
对于企业,鼓励企业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企业家要有一种将产品做到最好、最精致、最精心的态度。而这样的精神,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认真、敬业、精益求精的态度。
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面对学术问题,刨根问题,追求极致,不断探寻真理。现在很多学生总是抱着一种八十分心态,觉得只要能得八十分、排名在中游,就很满意了。实际上,这种八十分心态,看似没什么杀伤力,其实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失去了原有的探索精神。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必要并且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在高校中,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于高端的计算机算法不能运用,常见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便是新媒体微信这一途径。
基于“互联网+”和“工匠精神”两个大背景,本课题组有了如下的研究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研究意义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是为了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端正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态度,找出培养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使高校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事业能够高标准严要求。
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行业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所取代,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很多服务也会被网络智能所取代,比如人们可以网上购物,线上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信息变更,或是在医院网站上进行预约挂号,旅游出行购车票订酒店也都能在手机客户端上全部完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高校学生更应该正确和深入地认识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去思考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
曾经在热搜中出现的“圆珠笔头实现中国制造”,这一话题被很多人认为是小题大做。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虽然我们日常使用的圆珠笔在各个地方都能买得到并且成本不高,但是每一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由此可见,这一成就对于中国制造业意义非凡。而这件事情恰巧体现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指所取得的成就多么大,而是对于自己负责的事情和事物有多极致的态度。这也是高校学生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所必须认清的问题。身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目前追求的不是或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取得多么丰硕的成果,而是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中有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互联网+”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并且互联网使得领域之间相互关联,每个行业的各类品牌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现如今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手机,而手机渐渐也进入到了必需品的行列当中。而当代高校学生正是“互联网+”行业所针对的受众,也就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主力军,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受众,也是社会中某些领域的主导。例如,在微信公众号盛行的当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面向公众报道的事件都应该真实有效,发表的言论都应该公正客观。因为一旦发表就会产生影响力,我们不仅仅要对事件负责,更要对受众负责。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内容越是短小精悍,就越需要作者认真揣摩,也就要求我们具备工匠精神,规范用词用语,对每一句话都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现如今弘扬工匠精神,不只是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记录的一样对传统工匠技艺的赞扬和留恋,而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一切行动都变得便捷和迅速,但恰恰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对学习能够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追求工匠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和人生态度。
三、当下高校对“互联网+”和“工匠精神”的探究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产品,强化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一体化的社会强制教育向多元化的自我教育转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新媒体时代,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调查发现,这主要源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和现代教育制度的缺失。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修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很少学校会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启用“工匠精神”,即使存在也仅仅局限在讲座或选修课上进行,从制度上来说就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未来走向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综合素质发展来说存在一定的影响。
大学教育管理中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从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和培养实践等方面入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不应仅仅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院办学的水平,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和思想文明的坚实的重要性。教学制度的发展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积极的倡导“工匠精神”对于未来我国的教学行业甚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就是第二课堂、兴趣课,对学生影响很深。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宣扬。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例如演讲、征文以及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工匠精神。利用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一方面来说,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扩展知识面,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用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当中有效的利用“工匠精神”去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通过活动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相比较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去进行传授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由于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去了解的积极性,使得工匠精神可以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那么就意味着必须要从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从一个更深的程度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先进性,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追求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场景教学的方式,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一般来说,精神教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很难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管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倡导一种“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四、发展策略
大学是青年人在步入社会前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习惯和意识将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产生方方面面、持久而长远的影响。由此看来,工匠精神倘若能在此期间融入青年人的思想世界中,将给自身职业生涯与整个社会风貌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呈现出快、碎片化、浅层化的特点,此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其培育研究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校园内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作为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大学生,许多人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大学生们对工匠精神一词有印象,其次,再加深理解,以意识推动实践。同时,工匠精神还是很好的与时具进的校园文化,更加凸显了学校教育的先进性。比如,在对学校人文环境塑造时,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进去。比如,校报、校官微平台、校级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和策划,甚至是校园环境的设计,都可以体现学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这样,学校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宣传。那么生活在其间的大学生们,更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独特的气质。
其次,加强对学生实践中的工匠精神的践行。大学虽是与社会联通的地方,但仍是需要潜心学习的地方。然而,许多大学生如今只注重分数、排名、奖学金,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前一周突击复习、通宵背书的现象屡屡发生,不禁让人思考大学生活究竟能学到什么?因此,大学管理机构应当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措施,来将工匠精神和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算学生总成绩时,可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适当调整,将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的比例适当提高。当然,这需要老师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控,对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由此,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重视程度,而非过于强调分数。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学术研究的要求。高校学界中,不正之风时有发生,高校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潜心研究,重视科研发展,并对科研成果進行奖励,由此鼓励以钻研精神为代表的工匠精神的畅行。
最后,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大学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老师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给学生们做出好的榜样,回归诲人不倦的精神。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引导老师们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实践,再通过教师,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鼓励他们进行实践。
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在发展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显得弥足珍贵,高校若能结合两点对大学生进行培育,一定可以培育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年轻人,为国家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