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刍议

来源 :北京金融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今天,商业银行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渐突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保证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二是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来探索引致信息科技风险的原因,提出管理到位是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关键。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合理规划系统资源、密切监测系统运行、落实业务连续计划、推进科技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有效防控信息科技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科技 风险管理
  一、什么是信息科技风险
  什么是信息科技风险?在网上检索,能轻松找到几件近年来商业银行发生的典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见表1)。
  表1
  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案例
  从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今天,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往往涉及范围广、客户多、金额大,在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声誉损失。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曾表示:“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信息科技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是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关乎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系中,信息科技风险被视为操作风险的一种。但它又有区别于一般操作风险的特殊性:
  一是风险因素复杂,大量使用外包和新技术使得风险控制的复杂度大幅提高。
  二是潜伏性、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比如,通过充分风险论证的生产系统,短期内无风险隐患,而随着生产环境的压力逐步扩大,系统的脆弱性就会逐步暴露出来;一个具有很高安全性的电子银行,随着病毒的不断变种,黑客技术的提高,新的安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三是信息科技风险一般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其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计量且极可能引发声誉风险。
  四是影响范围广。单个信息系统的故障就可能影响银行多项业务。在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形势和背景下,信息科技风险也趋于集中,成为唯一能使银行瞬间瘫痪的风险。
  从国内的监管导向看,笔者认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保证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二是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如果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则可能引发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信息科技风险的影响因素
  从前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两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来了解引致信息科技风险的原因。
  影响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的因素主要有软硬件故障、人员误操作、关键人员离岗、系统超负荷运行、网络瘫痪、电力中断、病毒传播、应用系统及版本投产异常、数据缺失或丢失、外包服务不到位、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坏设备、缺少业务连续性计划、灾备基础设施不健全、日常应急演练不充分等。
  影响客户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内部人员利用流程、权限漏洞盗用客户数据;外部人员运用技术手段侵入系统盗用客户信息;内外勾结盗用客户信息、外包服务商泄密等。
  以上这些因素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也有相关的描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形态分为7个类型,吴博(2010)将其中与信息科技风险的损失事件有关的三个类型整理后大致覆盖了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因素(见表2)。
  表2
  有关信息科技风险的损失事件形态
  资料来源:吴博:《操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载《新金融》,2010(9),32页。
  当然,上述这些影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仍只是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中间变量,其本身也可被视做信息科技风险的表现形式。透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管理不到位才是导致信息科技风险的最根本原因。
  从实践来看,近年来信息科技有力地支持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扩张,但同时信息化建设大干快上和管理、运维跟不上的矛盾也日渐突出,“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监管部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中,多数事件发生都源于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很少有纯粹技术原因引发的事件。因此,可以说管理到位是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关键。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信息科技工作的全流程,涉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需要由信息科技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完成。在前文分析的信息科技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防控信息科技风险。
  一是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各司其职。构建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大防线,即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从三个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风险进行立体防控。需要注意的是三大防线的安排不应是简单地对应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业务连续性计划制订、应急演练、系统开发、外包管理等信息科技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实现风险管理的前移。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重在执行。建立健全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认真执行。制度建设要从新产品上线或新系统投产前就开始,要建立完善的上线或投产方案以及上线或投产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制定回退机制或应急预案以应对意外情况。同时,要积极研究各类信息安全风险案例,总结归纳新的风险点,以针对性地完善制度。要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审计部门要切实监督评价信息科技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要进行问责或处罚。
  三是合理规划系统资源,未雨绸缪。纵向规划发展进度,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评估能否满足未来较长时间的业务需求,合理安排系统升级、版本切换等工作。横向匹配系统资源,在系统资源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通过系统分级,将资源优先分配给等级高的系统以保障重要系统的稳健运行。
  四是密切监测系统运行,防患于未然。通过技术平台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监控。一二级骨干网是否畅通、网点终端和自助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应用系统是否正常服务、是否有异常交易、网络是否遭到非法入侵等必须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风险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是落实业务连续计划,加强演练。要在全行层面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强、覆盖各信息科技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应急预案,包括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数据备份以及应对媒体的统一策略等;针对新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新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预案进行总结更新;加强应急预案演练,以保障银行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能从容应对,迅速恢复生产运营,尽可能降低损失。
  六是推进科技队伍建设,提升能力。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因岗定人,岗位匹配,并落实岗位制衡。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科技队伍保持基本稳定。最后,要加强培训,培养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员工的信息科技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阎庆民:《操作风险管理“中国化”探索: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吴博:《操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载《新金融》,2010(9),32-36页。
  [3]侯澄:《解读〈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载《中国金融电脑》,2009(5),69-72页。
  [4]唐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与管理策略分析》,载《中国金融电脑》,2009(2),49-52页。
其他文献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学习方式。学校通过构建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开发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工具、项目式教学实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1.问题的提出  学校成立课题组,通过访谈、开专题研讨会等,调研学生整体状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如学习资源缺乏、学习方式单一等。  调研还发现,虽然近些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这些成绩往往是靠师生们拼时间、拼体力,教师紧盯、学生苦学获得的。
期刊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创建于1951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不断积淀、提炼、提升,逐渐形成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台五小的创业者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未来建设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抓课堂,一切为了学生”,致力于办学质量的提升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出了以“拼搏向上”为特征的“海燕精神”,并提出了全面育人的“二十一
期刊
随着教育需求的改变,校外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从思想观念、策略方法、创新实践、教育研究等方面提升,以适应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1.以目标导向设计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设计要先明确校外教师的定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外教育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校内外形成合力,实现融合育人,要求校外教师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新技能;校外教师多样化的工作特点,也要求随时代发展更新教育教学主
期刊
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围绕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展的某一个主题,开展体验、资料搜集整理、讲故事、社会服务、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形成各学科协同教育的体系。  1.同主题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融入式活动  任教同一个年级的不同学科教师,选择同一个主题,通过研讨确定各学科综合实践互动内容。  例如,四年级“我们的跳蚤市场”活动
期刊
摘要:本文从《巴塞尔协议》入手,深入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1997—2010年间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实践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都表现为普遍较低且不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融资存在局限性、内部融资能力差、资本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能力偏弱、资产质量差等。鉴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好外功,更要在内源策略上下工夫,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商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发展战略、业务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模式、风险管控模式等方面回顾总结了东亚经济体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发展转型的国际经验,并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国商业银行需在执行与战略层面同步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东亚 转型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深远影响,为深刻理解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期刊
摘要:十八大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均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难得的机遇期。作为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在2011年实现了卢比资本项目可兑换。本文对印度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经验、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为我国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印度 资本账户可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扩大到包括声誉风险在内的更广的范围,强调风险管理的全面化。如何将声誉风险管理科学地内置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对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  (一)全面风险
期刊
一、新一轮改革正式开启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异地高考新政、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意见等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今年“两会”中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顺利通过并迅速实施,我国新一轮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不同于以往的是,新一轮改革不仅需要继续突破思想观念上仍存在的禁锢和障碍,需要切实解决此前发展所忽视的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等问题,还需要合理调整不同社会阶层或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然而,“触动利益比触及
期刊
摘要: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以来,提出了三大经济改革政策,包括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成长战略,这一政策称为“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国内外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安倍经济学”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 “安倍经济学” 量化宽松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成功当选日本首相。他上台伊始,为推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停滞的泥沼,致力于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