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交际能力。文章指出了英语教学中学生经常碰到的一些由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3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的内容纳入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把其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就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讲,又是文化得以存在的载体。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无论其多么精深渊微,都在其语言中展露无遗。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内涵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增强他们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情达意。当前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最终能使用英语这一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丰富语言。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其特有的政治、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同时,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就必然突显出文化差异,为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重重障碍。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这已经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譬如说,在中国人看来,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色彩,所以中国的婚嫁、重要节日多用红色。然而在说英语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看来,红色意味着流血、冲突、动荡不安。一个中国学生如果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用红通通的礼品盒装起来送给他的英国朋友,只怕是适得其反,白白浪费自己的一番心意。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能力虽然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拥有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备了交际能力。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他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那么交流起来只能是抓瞎了。譬如说,如果你的英国朋友说:You are really another Swift.,而你丝毫不了解Swift(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大师时,你说不定还会以为你的朋友在调侃你,而误会他的好意。
3.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其它民族的机会,这就为我们进行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干扰
中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教科书及各种参考资料中经常会有称呼语胡乱嫁接的现象出现。“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这句中的“comrade”是中国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特有的现象,翻译成英语应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改用“Sir”、“Miss”或“Madam”等。“Good morning, Old Wang.”汉语中称人“老王”是显示亲昵,在英语中却不然。西方国家中,很多老年人生活悲惨,“老”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可怕的单词,现在美国的国会报告中在谈到老年人问题时都尽量避免使用“old people”,而代之以“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了。在汉语中我们常称呼那些比自己有学问或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为“老师”,以表示自己的尊敬。如《红楼梦》中,宝玉因宝钗提醒他将诗中的“玉”字改为“蜡”字,而戏谑地称她为“一字师”。英语中的teacher确实是“老师”的意思,但它指的是一种职业。如果一个中国学生称他的班主任崔老师为Teacher Cui,那是不礼貌的。
2.起码的礼节
在中国,家庭成员中很少使用“谢谢”这个词,因为它让我们觉得有距离感,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抚育孩子,孩子赡养父母似乎都是天公地道的,没有什么值得称谢的。然而在英语国家中,一句“Thank you.”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只要别人给了你帮助或对你表示了关怀之情,不管亲疏,你都必須表示感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节。中国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在课文或阅读材料中,子女给父母递了一件小东西,根本是举手之劳,而父母却郑重其事地说道:“Thank you.”这就是文化差异在搅局。
3.含蓄与直接
一般说来,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东方民族一般都比较含蓄。譬如说,如果别人请吃东西,中国人通常习惯先谦让一番,“别忙活了”,“不用了”。在英语国家,你如果想吃,就说“Yes, please.”不想吃就直接说“No, thanks.”别人不会因为你的直截了当而怪罪。又如,英语国家中,男子如果觉得一个女子很漂亮,他会直接说:“You are a lovely girl and I cherish you as my eyes.”翻译成中文:“你真是个迷人的姑娘,我珍视你就像珍视我的眼睛一样。”但如果一个中国男子当真如此对一个姑娘说的话,即便不被对方视为登徒浪子,也必让她感到肉麻恶心。含蓄与直接是东西方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不同方式。
4.询问
人教版英语教科书上频频出现“What’s your name?”的表达方式,但实际上在英语国家中,一旦两人见面,一人说出名字后,不必询问,另一人出于公平考虑,也会立即将自己的姓名如实相告,并不需要对方发问。实在要问,一般也说“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What’s your name?”给人的感觉是在被审问。
中国人在聊天时,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成为话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比较在意自己的隐私,诸如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都是他们忌讳的话题。中国人表示关心的问题,如:你从哪里来啊?你在干吗呢?……在英语对话中就成了对别人隐私的刺探了。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时总喜欢问:“你吃了吗?”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农民总把食足果腹作为一个生活的梦想,并且在语言中体现了出来。但是如果你同说英语国家人这样说的话,他们会以为你是要请他们吃饭了。
7.朋友
中国人非常重视友情,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认为这是士大夫修身进身的不二法门。所以,如果我们一段时间没见到自己的朋友,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想方设法也要再联系上,但在说英语国家中,友情这根纽带相对而言是比较松的,两人可能几十年没见面,彼此也并不牵挂,偶然见面,聊得欢了,又是朋友。中国学生看到:“We are intimate friends and we have been out contact for so many years.”总觉得难以理解:这么多年不联系,还能自称是朋友?
7.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往往还要推辞一番,最后无奈地收下,将它放在一边,而对送礼之人表示感谢,直到送礼之人离去也不会打开,生怕别人觉得他贪财好货。英语国家的人们一收到礼,在表示了感谢之后,便会问道:“Can I open it?”这不是他们贪财,而是为了对礼物表示赞赏,继而赞叹送礼人的眼光。学生在阅读时看到这样的场景,往往会心生疑惑:怎么他们这么着急啊,真没教养。实际上,这在说英语国家中才是有教养的表现呢。
三、文化教育的一些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1.结合书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的词汇中含有很大的文化教育的空间,譬如说,当教师讲授到“collar”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告诉学生“in the collar”这个短语。西方的绅士们穿着的正装的领子一般都是硬领,给人的感觉是笔挺的,但脖子包在其中,行动起来却也有几分不便,在介绍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后,学生不难猜出这一词组的意思是“受到约束”了。
2.比较法
让学生记住文化差异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将异国文化同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突现出不同之处来。如上文所举的一些例子。
3.鼓励学生多读地道的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文化背景,阅读地道的英语文学作品对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4.课堂交流
一个人的精力和眼界都是有限的,鼓励学生群策群力不失为扩大知识面的一条上上之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收集些关于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建筑、文学、甚至是审美标准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们互通有无。
5.专题讲座
开设一些兴趣讲座,对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也是可行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要注意为交流服务。加强文化教育,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3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的内容纳入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把其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就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讲,又是文化得以存在的载体。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无论其多么精深渊微,都在其语言中展露无遗。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内涵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增强他们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情达意。当前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最终能使用英语这一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丰富语言。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其特有的政治、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同时,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就必然突显出文化差异,为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重重障碍。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这已经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譬如说,在中国人看来,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色彩,所以中国的婚嫁、重要节日多用红色。然而在说英语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看来,红色意味着流血、冲突、动荡不安。一个中国学生如果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用红通通的礼品盒装起来送给他的英国朋友,只怕是适得其反,白白浪费自己的一番心意。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能力虽然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拥有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备了交际能力。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他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那么交流起来只能是抓瞎了。譬如说,如果你的英国朋友说:You are really another Swift.,而你丝毫不了解Swift(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大师时,你说不定还会以为你的朋友在调侃你,而误会他的好意。
3.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其它民族的机会,这就为我们进行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干扰
中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教科书及各种参考资料中经常会有称呼语胡乱嫁接的现象出现。“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这句中的“comrade”是中国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特有的现象,翻译成英语应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改用“Sir”、“Miss”或“Madam”等。“Good morning, Old Wang.”汉语中称人“老王”是显示亲昵,在英语中却不然。西方国家中,很多老年人生活悲惨,“老”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可怕的单词,现在美国的国会报告中在谈到老年人问题时都尽量避免使用“old people”,而代之以“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了。在汉语中我们常称呼那些比自己有学问或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为“老师”,以表示自己的尊敬。如《红楼梦》中,宝玉因宝钗提醒他将诗中的“玉”字改为“蜡”字,而戏谑地称她为“一字师”。英语中的teacher确实是“老师”的意思,但它指的是一种职业。如果一个中国学生称他的班主任崔老师为Teacher Cui,那是不礼貌的。
2.起码的礼节
在中国,家庭成员中很少使用“谢谢”这个词,因为它让我们觉得有距离感,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抚育孩子,孩子赡养父母似乎都是天公地道的,没有什么值得称谢的。然而在英语国家中,一句“Thank you.”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只要别人给了你帮助或对你表示了关怀之情,不管亲疏,你都必須表示感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节。中国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在课文或阅读材料中,子女给父母递了一件小东西,根本是举手之劳,而父母却郑重其事地说道:“Thank you.”这就是文化差异在搅局。
3.含蓄与直接
一般说来,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东方民族一般都比较含蓄。譬如说,如果别人请吃东西,中国人通常习惯先谦让一番,“别忙活了”,“不用了”。在英语国家,你如果想吃,就说“Yes, please.”不想吃就直接说“No, thanks.”别人不会因为你的直截了当而怪罪。又如,英语国家中,男子如果觉得一个女子很漂亮,他会直接说:“You are a lovely girl and I cherish you as my eyes.”翻译成中文:“你真是个迷人的姑娘,我珍视你就像珍视我的眼睛一样。”但如果一个中国男子当真如此对一个姑娘说的话,即便不被对方视为登徒浪子,也必让她感到肉麻恶心。含蓄与直接是东西方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不同方式。
4.询问
人教版英语教科书上频频出现“What’s your name?”的表达方式,但实际上在英语国家中,一旦两人见面,一人说出名字后,不必询问,另一人出于公平考虑,也会立即将自己的姓名如实相告,并不需要对方发问。实在要问,一般也说“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What’s your name?”给人的感觉是在被审问。
中国人在聊天时,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成为话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比较在意自己的隐私,诸如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都是他们忌讳的话题。中国人表示关心的问题,如:你从哪里来啊?你在干吗呢?……在英语对话中就成了对别人隐私的刺探了。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时总喜欢问:“你吃了吗?”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农民总把食足果腹作为一个生活的梦想,并且在语言中体现了出来。但是如果你同说英语国家人这样说的话,他们会以为你是要请他们吃饭了。
7.朋友
中国人非常重视友情,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认为这是士大夫修身进身的不二法门。所以,如果我们一段时间没见到自己的朋友,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想方设法也要再联系上,但在说英语国家中,友情这根纽带相对而言是比较松的,两人可能几十年没见面,彼此也并不牵挂,偶然见面,聊得欢了,又是朋友。中国学生看到:“We are intimate friends and we have been out contact for so many years.”总觉得难以理解:这么多年不联系,还能自称是朋友?
7.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往往还要推辞一番,最后无奈地收下,将它放在一边,而对送礼之人表示感谢,直到送礼之人离去也不会打开,生怕别人觉得他贪财好货。英语国家的人们一收到礼,在表示了感谢之后,便会问道:“Can I open it?”这不是他们贪财,而是为了对礼物表示赞赏,继而赞叹送礼人的眼光。学生在阅读时看到这样的场景,往往会心生疑惑:怎么他们这么着急啊,真没教养。实际上,这在说英语国家中才是有教养的表现呢。
三、文化教育的一些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1.结合书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的词汇中含有很大的文化教育的空间,譬如说,当教师讲授到“collar”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告诉学生“in the collar”这个短语。西方的绅士们穿着的正装的领子一般都是硬领,给人的感觉是笔挺的,但脖子包在其中,行动起来却也有几分不便,在介绍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后,学生不难猜出这一词组的意思是“受到约束”了。
2.比较法
让学生记住文化差异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将异国文化同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突现出不同之处来。如上文所举的一些例子。
3.鼓励学生多读地道的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文化背景,阅读地道的英语文学作品对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4.课堂交流
一个人的精力和眼界都是有限的,鼓励学生群策群力不失为扩大知识面的一条上上之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收集些关于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建筑、文学、甚至是审美标准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们互通有无。
5.专题讲座
开设一些兴趣讲座,对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也是可行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要注意为交流服务。加强文化教育,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