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PICC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并发症护理进展。方法:就PICC的临床适应证,置管操作方法,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PICC的临床应用,在静脉高营养,危重病人抢救,以及恶性肿瘤化疗等方面,消除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高渗或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有利于各种药物的准确及时输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结论:随着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维持导管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至关重要。只要护理工作者们在PICC的应用领域中不断探索及正确掌握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PICC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ICC;护理;进展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安置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此项技术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临床上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20世纪90年代初,PICC技术被引进我国,由于其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l】,并且可由护士单独操作,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避免了反复穿刺所带来痛苦。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需引起临床工作中的重视。
1临床适应症
1.1在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注射。临床传统浅静脉穿刺输液,在病人承受反复穿刺痛苦的同时,化疗药物亦会对局部血管造成刺激及不可逆破坏,并且化疗药物一旦泄露渗出可造成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溃疡等,经久不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以及心理创伤,并且增加了医患矛盾的产生。而PICC导管尖端处于中心静脉内,静脉血流量大,所输入的化疗药物可以被迅速稀释,减轻了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静脉炎同时解决了药液外漏引起组织坏死的问题【3】。
1.2在胃肠外高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由于静脉高营养渗透压高,且输注时间较长,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并且可引起外周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中心静脉插管(CVC)一度成为肠外营养(PN)时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有气胸、损伤动脉等并发症以及操作较复杂,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合理、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随着PICC的引进以及临床推广,研究发现,此项技术可以达到与CVC相同的效果,同样可成为全营养混合液输注的主要途径【4】,因其无严重并发症,更适合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的老年病人,在新生儿静脉支持中应用也在逐渐增多。
1.3在急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重症监护室病人需要长期以及大量输液,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抢救成功率以及治疗恢复的关键所在。张静【5】在将PICC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过程中,观察发现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相当,用于静脉内高营养与中心静脉测压都不差于锁穿组,但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且并发症少于锁穿组,并且PICC操作简单,可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4其他PICC在血液病及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补液治疗,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但需短时间静脉治疗以及胸腹腔的引流和治疗等领域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2穿刺置管方法
2.1穿刺血管选择贵要静脉粗直并且静脉瓣较少,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佳穿刺体位,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故为首选。罗奕等研究发现贵要静脉较头静脉置管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
2.2导管的置管长度即手臂外展90°,以预穿刺点为起始点,沿静脉走行到胸锁关节,向下延至第三肋间隙。
3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3.1穿刺部位出血:常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刺点压迫时间短、穿刺部位过度活动以及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穿刺后勿过度活动,咳嗽时在局部加压,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等方法可以减少局部渗血,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多按压片刻。
3.2管相关性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最常见,多发生于穿刺后48-72 h,常见原因有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药物刺激、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发生静脉炎。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理疗、外用消炎止痛膏等方式对症治疗,一般2-3天症状可消失。
3.3管异位或脱出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即为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与穿刺静脉的选择、患者解剖变异、外测量方法、穿刺时患者体位等因素有关,导管脱出多与肢体过度活动、体位不当、外力牵拉、导管固定不妥等有关。
4小结
随着PICC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经成为救治长期接受输液患者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抢救危重症患者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降低了患者治疗痛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心维护导管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以及提高其使用质量,有效提高病人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l]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5):361—362.
[2]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捌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3]川杨相梅,张洪英.张秀丽.PICC穿刺预防长春璃宾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12-313.
【关键词】PICC;护理;进展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安置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此项技术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临床上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20世纪90年代初,PICC技术被引进我国,由于其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l】,并且可由护士单独操作,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避免了反复穿刺所带来痛苦。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需引起临床工作中的重视。
1临床适应症
1.1在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注射。临床传统浅静脉穿刺输液,在病人承受反复穿刺痛苦的同时,化疗药物亦会对局部血管造成刺激及不可逆破坏,并且化疗药物一旦泄露渗出可造成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溃疡等,经久不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以及心理创伤,并且增加了医患矛盾的产生。而PICC导管尖端处于中心静脉内,静脉血流量大,所输入的化疗药物可以被迅速稀释,减轻了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静脉炎同时解决了药液外漏引起组织坏死的问题【3】。
1.2在胃肠外高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由于静脉高营养渗透压高,且输注时间较长,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并且可引起外周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中心静脉插管(CVC)一度成为肠外营养(PN)时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有气胸、损伤动脉等并发症以及操作较复杂,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合理、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随着PICC的引进以及临床推广,研究发现,此项技术可以达到与CVC相同的效果,同样可成为全营养混合液输注的主要途径【4】,因其无严重并发症,更适合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的老年病人,在新生儿静脉支持中应用也在逐渐增多。
1.3在急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重症监护室病人需要长期以及大量输液,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抢救成功率以及治疗恢复的关键所在。张静【5】在将PICC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过程中,观察发现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相当,用于静脉内高营养与中心静脉测压都不差于锁穿组,但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且并发症少于锁穿组,并且PICC操作简单,可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4其他PICC在血液病及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补液治疗,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但需短时间静脉治疗以及胸腹腔的引流和治疗等领域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2穿刺置管方法
2.1穿刺血管选择贵要静脉粗直并且静脉瓣较少,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佳穿刺体位,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故为首选。罗奕等研究发现贵要静脉较头静脉置管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
2.2导管的置管长度即手臂外展90°,以预穿刺点为起始点,沿静脉走行到胸锁关节,向下延至第三肋间隙。
3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3.1穿刺部位出血:常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刺点压迫时间短、穿刺部位过度活动以及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穿刺后勿过度活动,咳嗽时在局部加压,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时在皮下潜行一段等方法可以减少局部渗血,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多按压片刻。
3.2管相关性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最常见,多发生于穿刺后48-72 h,常见原因有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药物刺激、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发生静脉炎。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理疗、外用消炎止痛膏等方式对症治疗,一般2-3天症状可消失。
3.3管异位或脱出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即为导管异位。导管异位与穿刺静脉的选择、患者解剖变异、外测量方法、穿刺时患者体位等因素有关,导管脱出多与肢体过度活动、体位不当、外力牵拉、导管固定不妥等有关。
4小结
随着PICC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经成为救治长期接受输液患者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抢救危重症患者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降低了患者治疗痛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心维护导管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以及提高其使用质量,有效提高病人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l]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5):361—362.
[2]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捌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3]川杨相梅,张洪英.张秀丽.PICC穿刺预防长春璃宾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