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走路”引起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终身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孩子的成长过程对于父母来说是智慧与耐心的马拉松。因为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孩子中间会有无数次的反复,所以要耐心;因为孩子在成长的每个不同时期问题也不同,所以要智慧;在耐心与寂寞和不断提升智慧之余还要满怀期待,期待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因为没有了对孩子肯定能成功的期待,就没有了孩子对自身潜力挖掘的提升,这一切只有一个条件:爱。
  我相信我们能成功教育孩子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惟一的也是最具有决定性因素的前提条件:对孩子的爱。但是越来越多的父母面对孩子却束手无策或无能为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什么让我们羁绊了孩子的脚步、关闭了孩子的心扉?是教育的方式,我们往往习惯于高高在上地对孩予说: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样的教育,也许当时“有效”!但不易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慢慢关上了孩子本来向我们敞开的心。
  1创设无痕教育的氛围——信任与安全
  你帮助孩子学站立、学走路、学着挑战那些目标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去配合你是因为信任你,因为你爱他,肯定、欣赏、期待他。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你的眼神、你的笑容、你的拥抱、你的亲吻、你的语气甚至你的全身心都在透露这个信息:这个家伙喜欢我!他在你面前不设防,信任着你!所以只要你一点暗示他就满心欢喜接受去行动!所以行动的前提是获得孩子的信任。如何让孩子继续信任你?是爱所自然营造出来的温暖与亲情,是无痕的爱的氛围。想想什么时候父母的眼神里只有责备,说教与批评指责、恨铁不成钢的焦虑甚至是摧残他全部尊严的打击。带有强烈意图和动机的有痕教育让孩子感觉到成长的压力,筑起心灵的“壁垒”,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所以只有躲避消极甚至是叛逆和反抗!不是孩子的原因,是父母没有跟的上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爱孩子的能力需要提高!所以父母要成长,要在学习中提升教育的智慧。孩子如父母放飞的风筝,如何让这个风筝飞的又高又不失去方向,需要智慧。
  2创造无痕教育的前提条件——了解孩子
  在教孩子学走路时,初为人父母,早就通过种种途径学习或请教知道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计划着孩子什么时候该教他们站立和走路。因为了解所以满怀期待而且给予及时的扶持和帮助。可是现在很多父母滞后于孩子的成长,不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再了解小学、初中和高中孩子的心理差异、不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不了解孩子对生活、对学习、对父母、对社会某一事件的看法……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无法因材施教,无法进行随机生活教育、无法针对性实效性教育,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浮光掠影,不着边际,没有积极效果,甚至因为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强硬教育而把孩子的心远远推开,孩子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怎么去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一个方法:我们父母去学习,去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看书,利用网络资源,用心观察,与孩子的老师朋友以及本人交流,了解了才能因材施教,才知道要教育什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知道我们手中的风筝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该拉紧。
  3铸造无痕的成功链——适当的目标
  孩子一次两次、甚至无数次跌倒的时候,面对蹒跚的孩子,父母不会说指责、批评、否定的话,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灌输相信他能行的信息,使得孩子一次又一次克服跌倒带来的挫折感和恐惧感。为什么父母没有去批评,因为父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知道这个过程一定会有跌倒现象所以坦然对待这些跌倒。可是孩子大了之后很多父母把孩子视为了完人,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人,一旦孩子出现了错误和问题就焦急暴躁,不分青红皂白指责训斥,不分析原因不讲方法,结果适得其反。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所以,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对待孩子的错误和问题。
  当父母给孩子设置尝试独立行走的距离时,一开始是很小的一点点,并没有一里或者两里路的距离,因为父母知道那样做会挫伤了孩子的勇气,带来的只能是失败。所以一开始只是孩子的一小步,然后慢慢加大距离。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勇敢,终于完成了,一开始看来不可能实现的宏伟工程,很多父母给孩子的目标是大学、重点大学,或者是要在同事的所有孩子中间成为成绩最好的。结果要么是孩子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希望,目标太遥远了,或者是经过几次失败后被父母一训就没有了信心。所以目标要符合孩子实际,给孩子的目标要让他清醒自信地知道他努力了就可以实现了,实现了就很有成就感,信心由此提升,目标也会逐步实现,一个心态健康、学有所成的孩子就这样一步步无痕塑造出来了!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都知道教师在教育他,教育的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关系之中。”“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勉励唤起和鼓舞。”(第斯多惠语)经营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学会无痕教育,行走在孩子心灵之中,是无痕化教育的至高境界。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小学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创设情境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特殊的情感,从而产生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但在新课标下,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能够充当学习语文
期刊
【摘 要】 针对电力系统远动数据传输通道维护中存在通道故障判断困难以及通道状况无法监测等突出问题, 例举了远动通道维护技术的通常方法,并介绍了远动通道自动监测系统的优越性。文章提出了改进远动主站功能的具体方向,即对自动监测技术进行设计应用,该系统的应用将为地区电力系统远动通道的运行管理提供极大方便。  【关键词】 远动通道 自动监测系统 电力系统自动化    随着我局电力系统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期刊
相对于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也是一个能够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的新天地。笔者觉得学校的一位老教师说得很对,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美的。笔者从1996年9月正式开始做班主任。一开始我感觉非常新鲜、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感到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但同时是很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转化落后学生、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家长沟通、开家长会等等,真的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大家对于班主任工作千万
期刊
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就是创造性地利用一些学习资源,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途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结构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具现实性与挑战性、探索性与人文性的丰富素材,让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情感、生成智慧,进而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具生命的价值。  1课前——以原有的教材为依托,重组学习资源  1.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体验,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
期刊
房屋的裂缝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裂缝轻重程度而言,轻者影响其美观,重者影响其安全使用,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用户反映十分强烈。由于用户对房屋的结构情况不甚了解,房屋一但出现裂缝,使用户产生不安全感或恐慌,有的裂缝造成屋面、墙面、地面渗漏,门窗变形,外墙抹面脱落等现象,给用户带来许多麻烦。就裂缝的性质而言,可分为温度裂缝、沉降裂缝、施工质量因素裂缝、使用不当及维护不及时而产生的裂缝等。无
期刊
当前新闻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使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广阔,这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挑战,地方时政新闻收视率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地方民生新闻一出现,收视率便一路攀升,这里有观众爱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措施的施行,对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谁会对此
期刊
据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正以每年大概3%的速度增长。社会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受众正逐步成为广播的新型受众群。对于广播这种传统媒体来说,通过声音的魅力与收音机前的老年人交流情感,对他们传播信息非常重要,正是关注到这一现实,现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便陆续开办老年对象性节目。  虽说全国各地都开办有不同类型老年节目,但总体来说,目前老年广播节目仍属边缘
期刊
近年来,广播节目发展快速,为了能够让节目更加贴近受众,打开大门办广播已经成为广播人的共识。而积极参与节目录制和播出的热心听众,也让各类广播节目更加得到受众的喜爱。  听众参与,使广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加大了为群众和社会服务的可能性,同时,加大听众参与的力度,也是广播节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听众参与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作为记者采访的对象,具体融入在记者的节目制作之中;②作为演播室嘉宾,与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当然也不例外。许多同学怕写作文,作文时,有的同学拿着笔冥思苦想,无处开头;有的写了改,改了写,反复琢磨;还有的绕圈子、太啰嗦,“头”又长又大。其实,文章的开头要精巧玲珑,古人早就把精巧的文章开头比做“凤头”。  文章开头精巧玲珑,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洁、有力,富有吸引力,有助于开拓下文。对读者有一种明快畅达的感受,有一种引情入境的作用;对作者有奠定文路和拓
期刊
1课题的提出  1.1课题产生的背景。亲爱的老师们,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是经常可以捕捉这样的镜头吗?  镜头一: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镜头二: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行!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