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提升学生素养落实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则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欣喜的地步,这其中既有实际操作的问题,也有一些理论研究的深度问题。写这篇文章,试图结合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对有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一话题做几点切入实际的、理性的思考。
一、参与的对象:怎样面向全体
众所周知,我们在教学中涉及与参与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但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不到位的就是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的操作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呢?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原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颇有难度,但作为教师可以把握两点:第一,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把课堂看成是自己独有的“舞台”,不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尽可能多地让位于学生,这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就会多安排学生参与活动。第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选择那些适合于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比如:自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集体表演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答问本是促进学生思考的较好形式,但在集体范围中的个体答问次数有限,时间也不允许个体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优生来“参与”,而让更多的学生“陪衬”。其实,除了必要的集体答问外,我们亦可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这样既可促进学生的思考,又可以集思广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类似地,让学生集体的表演、述说代替个例学生的演、说、练等,教师若精心选择这些能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势必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为提升学生的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参与的状态:诱发主动参与
参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答问、表演、动手操作、加强训练等,看起来学生确实在参与,但其中被动的成分居多,因为是“老师让我们想、让我们回答、让我们摆、叫我们做的”。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最高的艺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比如教学:你能用铅笔摆出我们所学的哪些字母宝宝呢?这是用拼音的环节,怎么去用呢?先思考,再开始动手摆,不到两分钟,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有摆“X”宝宝的,有摆“I”宝宝的,有摆“r”宝宝的,有摆“k”宝宝的……孩子们能主动思考、创新、创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是轻松的、自由自在的。孩子们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流动互助,可以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发言,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我们都会由衷地赞赏。孩子们的主动参与营造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并不断促进孩子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这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啊!
三、参与的形式:重在体验过程
学生参与教學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教师怎样选择为好?我们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体验过程,即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智能的训练过程,人际情感的交流过程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大力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大量的观察、讨论、交流、诵读、思考、合作等交往活动来实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学会交往、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再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甚是认同。
这是一堂声母“d、t、n、l”的识记、读写与音节拼读课,教学目标要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教学难点是d与b,f与t,n与m的区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学习中,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掌握了发音要领,学习了声母的发音,进行了多形式的练读,接下来,认清字母 、字形的学习。我在四线格中书写声母“d”,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d”和哪个声母宝宝长得像?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两个宝宝都在中格和上格;另一个说:两个宝宝虽然长得像,可写法不一样的,“d”宝宝先写左半圆,再写竖;“b”宝宝先写竖,再写右半圆。还有笑着说:它们都是声母宝宝,读音不一样……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室里顿时热闹极了,是啊,体验的过程是参与,是观察,是感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观察、体验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体验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四、参与的效度:强调有效参与
除了主动参与外,还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层次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选择“答问式”教学形式,提出一些烦琐的、较低层的问题,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的回答整齐而又响亮,看起来学生都在“参与”,但其效度是非常低的。小学生的参与活动是非常积极的,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应珍惜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智能发展的关键处,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减少无效或低效参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方向的识别感是欠缺的,如果只是纯记忆似的诵读,我相信他们很快会记住: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只能是单纯地记忆。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我带着孩子走出教室,面朝初升的太阳,自己去说方向、指方向、认方向,看似无序的课堂,却能让孩子们有效地参与,为孩子们创设活泼又轻松的学习情境,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五、参与的结果:各有提高
班级授课制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学生学习的不平衡性,这是无法强求统一的,那么学生的全员参与,无论是结果上还是程度上应允许各不相同,不必整齐划一,贵在各有提高。
每个人都在发展自己,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所得,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人的素养的改变、发展和提高。
我想:学生的参与活动能使得学生群体改变学习心态,获得互补、合作、提升,这种结果的价值不会低于单纯地获知,所以教师在安排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时,一定要充分注意这一点,认识到参与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提升学生素养落实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则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欣喜的地步,这其中既有实际操作的问题,也有一些理论研究的深度问题。写这篇文章,试图结合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对有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一话题做几点切入实际的、理性的思考。
一、参与的对象:怎样面向全体
众所周知,我们在教学中涉及与参与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但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不到位的就是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的操作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呢?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原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颇有难度,但作为教师可以把握两点:第一,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把课堂看成是自己独有的“舞台”,不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尽可能多地让位于学生,这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就会多安排学生参与活动。第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选择那些适合于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比如:自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集体表演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答问本是促进学生思考的较好形式,但在集体范围中的个体答问次数有限,时间也不允许个体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优生来“参与”,而让更多的学生“陪衬”。其实,除了必要的集体答问外,我们亦可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这样既可促进学生的思考,又可以集思广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类似地,让学生集体的表演、述说代替个例学生的演、说、练等,教师若精心选择这些能全员参与的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势必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为提升学生的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参与的状态:诱发主动参与
参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答问、表演、动手操作、加强训练等,看起来学生确实在参与,但其中被动的成分居多,因为是“老师让我们想、让我们回答、让我们摆、叫我们做的”。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最高的艺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比如教学:你能用铅笔摆出我们所学的哪些字母宝宝呢?这是用拼音的环节,怎么去用呢?先思考,再开始动手摆,不到两分钟,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有摆“X”宝宝的,有摆“I”宝宝的,有摆“r”宝宝的,有摆“k”宝宝的……孩子们能主动思考、创新、创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是轻松的、自由自在的。孩子们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流动互助,可以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发言,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我们都会由衷地赞赏。孩子们的主动参与营造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并不断促进孩子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这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啊!
三、参与的形式:重在体验过程
学生参与教學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教师怎样选择为好?我们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体验过程,即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智能的训练过程,人际情感的交流过程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大力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大量的观察、讨论、交流、诵读、思考、合作等交往活动来实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学会交往、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再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甚是认同。
这是一堂声母“d、t、n、l”的识记、读写与音节拼读课,教学目标要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教学难点是d与b,f与t,n与m的区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学习中,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掌握了发音要领,学习了声母的发音,进行了多形式的练读,接下来,认清字母 、字形的学习。我在四线格中书写声母“d”,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d”和哪个声母宝宝长得像?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两个宝宝都在中格和上格;另一个说:两个宝宝虽然长得像,可写法不一样的,“d”宝宝先写左半圆,再写竖;“b”宝宝先写竖,再写右半圆。还有笑着说:它们都是声母宝宝,读音不一样……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室里顿时热闹极了,是啊,体验的过程是参与,是观察,是感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观察、体验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体验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四、参与的效度:强调有效参与
除了主动参与外,还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层次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选择“答问式”教学形式,提出一些烦琐的、较低层的问题,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的回答整齐而又响亮,看起来学生都在“参与”,但其效度是非常低的。小学生的参与活动是非常积极的,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应珍惜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智能发展的关键处,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减少无效或低效参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方向的识别感是欠缺的,如果只是纯记忆似的诵读,我相信他们很快会记住: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只能是单纯地记忆。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我带着孩子走出教室,面朝初升的太阳,自己去说方向、指方向、认方向,看似无序的课堂,却能让孩子们有效地参与,为孩子们创设活泼又轻松的学习情境,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五、参与的结果:各有提高
班级授课制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学生学习的不平衡性,这是无法强求统一的,那么学生的全员参与,无论是结果上还是程度上应允许各不相同,不必整齐划一,贵在各有提高。
每个人都在发展自己,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所得,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人的素养的改变、发展和提高。
我想:学生的参与活动能使得学生群体改变学习心态,获得互补、合作、提升,这种结果的价值不会低于单纯地获知,所以教师在安排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时,一定要充分注意这一点,认识到参与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