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局部、微观的通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同时也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资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乡土史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学生联系紧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将本地区的历史与高中教材结合起来,有它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有它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乡土史;历史资源;原则;意义
“乡土”二字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本乡本土,指代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而乡土史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局部、微观的通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同时也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支持不同地区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也就是说要求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历史课程中的乡土资源[1]。因此,乡土史历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已经使之成为历史课程资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乡土史资料繁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有它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有它特有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原则
乡土史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宣兵夺主的现象,过分强调乡土史后,忽视了回归课本,其次,乡土史资料虽是研究本土历史的凭证,但也存在着主观性甚至是虚假杜撰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乡土史渗透,是历史老师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在利用乡土史资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准确性原则
历史学科,讲求的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乡土史的资料来源广泛,历朝正史中常有涉猎,各地还有地方志加以辅助,民间野史以及相关档案材料都可作为相关的印证资料。教师在准备相关乡土史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第二,客观性原则
乡土史料中,既有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积极方面的内容,也有反映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等消极方面的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对本土辉煌灿烂的历史要弘扬,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内容要批判,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地评价标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也提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与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2]那么,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相关资源,到底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裨益。
第一,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思维正从原先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涉及范围内容较广,时间、空间上的跨度又很大,对于只有十七、十八岁的高中生来说,因为见识不多,阅历不广,对事物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油然而生。这种“距离感”会不断削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找不到合理的学习方法,为了应付考试也只能选择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就致使学生在考试过后将所学的知识归还课本,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能力无从提高,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事实证明,通过乡土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学生便可以发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是身边真实的存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活跃,课堂气氛也愈来愈热烈。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一子目时,在涉及科举制度的时候,笔者补充了苏州本地区与之有关的歷史信息:
第二,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渗透相关的乡土史的内容,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掌握相关知识的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官营手工业”这一子目时,笔者结合苏州本土历史补充了关于苏州官营手工业部门之一的丝织业的相关知识:
苏州丝织业的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已经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官营织局始建于北宋末年,明朝建国之后,洪武元年建造过织染局,但为时不长,经过几番辗转,苏州织局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工部侍郎陈有明的组织下进行重建,地点位于葑门内带城墙东。在顺治到康熙前期织局有织机800张,工匠人役2600余名。之后虽经历变化,但苏州织局任然与江宁、杭州的两个制造局供共同组成了清代中国仅有的三大地方织局,几乎涵盖了全部的官营生产,并且技术精湛,产品多样,有锦、罗、纱、绢等,图案丰富、色彩艳丽。一些高档的丝织品甚至要用数十人花半年时间才能织就一匹。
学生通过对苏州本土官营织局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后,形成了自己对官营手工业的观点:苏州古代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它由政府组织,手工匠人数量多且手艺精湛,官营手工作坊规模非常庞大,主要生产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奢侈品,所以,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并不用于交易。因此,学生通过本土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感悟,便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概括: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教材重难点的印象,形成了他们自己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三,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在知识教育之后的一种人文素养的升华,侧重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人文教育的理念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新课改进行的过程中,在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上也是专门予以论述,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关于课程目标的这一部分中规定:“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而乡土史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史的最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大问题时可以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做到关爱自己并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遵循了相关的原则后,渗透与知识点相关的乡土史的内容,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从身边出发分析、归纳、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家乡本土的历史,从而提升自己爱家爱国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素养,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并承担社会赋予个人的各种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乡土史;历史资源;原则;意义
“乡土”二字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本乡本土,指代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而乡土史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局部、微观的通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同时也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支持不同地区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也就是说要求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历史课程中的乡土资源[1]。因此,乡土史历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已经使之成为历史课程资源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乡土史资料繁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有它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有它特有的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原则
乡土史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宣兵夺主的现象,过分强调乡土史后,忽视了回归课本,其次,乡土史资料虽是研究本土历史的凭证,但也存在着主观性甚至是虚假杜撰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乡土史渗透,是历史老师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在利用乡土史资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准确性原则
历史学科,讲求的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乡土史的资料来源广泛,历朝正史中常有涉猎,各地还有地方志加以辅助,民间野史以及相关档案材料都可作为相关的印证资料。教师在准备相关乡土史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第二,客观性原则
乡土史料中,既有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积极方面的内容,也有反映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等消极方面的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对本土辉煌灿烂的历史要弘扬,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内容要批判,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地评价标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也提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与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2]那么,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的相关资源,到底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裨益。
第一,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思维正从原先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涉及范围内容较广,时间、空间上的跨度又很大,对于只有十七、十八岁的高中生来说,因为见识不多,阅历不广,对事物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油然而生。这种“距离感”会不断削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找不到合理的学习方法,为了应付考试也只能选择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就致使学生在考试过后将所学的知识归还课本,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能力无从提高,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事实证明,通过乡土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学生便可以发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是身边真实的存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活跃,课堂气氛也愈来愈热烈。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一子目时,在涉及科举制度的时候,笔者补充了苏州本地区与之有关的歷史信息:
第二,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渗透相关的乡土史的内容,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掌握相关知识的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官营手工业”这一子目时,笔者结合苏州本土历史补充了关于苏州官营手工业部门之一的丝织业的相关知识:
苏州丝织业的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已经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官营织局始建于北宋末年,明朝建国之后,洪武元年建造过织染局,但为时不长,经过几番辗转,苏州织局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工部侍郎陈有明的组织下进行重建,地点位于葑门内带城墙东。在顺治到康熙前期织局有织机800张,工匠人役2600余名。之后虽经历变化,但苏州织局任然与江宁、杭州的两个制造局供共同组成了清代中国仅有的三大地方织局,几乎涵盖了全部的官营生产,并且技术精湛,产品多样,有锦、罗、纱、绢等,图案丰富、色彩艳丽。一些高档的丝织品甚至要用数十人花半年时间才能织就一匹。
学生通过对苏州本土官营织局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后,形成了自己对官营手工业的观点:苏州古代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它由政府组织,手工匠人数量多且手艺精湛,官营手工作坊规模非常庞大,主要生产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奢侈品,所以,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并不用于交易。因此,学生通过本土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感悟,便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概括: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教材重难点的印象,形成了他们自己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三,乡土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在知识教育之后的一种人文素养的升华,侧重于学生的精神层面。人文教育的理念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新课改进行的过程中,在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上也是专门予以论述,例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关于课程目标的这一部分中规定:“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而乡土史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史的最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大问题时可以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做到关爱自己并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遵循了相关的原则后,渗透与知识点相关的乡土史的内容,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从身边出发分析、归纳、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家乡本土的历史,从而提升自己爱家爱国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素养,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并承担社会赋予个人的各种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