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自古以来的家风精神谱系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安世之道,“齐家”理念已不仅仅在于促成家庭成员诚意正心的个体人格的养成,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家风文化传承,研究其内在的涵义,就如何实现新时代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论述,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家风文化;家风建设;传统文化
一、古代家风的精神传统
(一)以俭持家
读史明理,鉴往知来。品读古代节俭家风,可以获得一个启发,正所谓,勤俭兴家、奢侈败家。孔子有云:“礼与其奢也,宁俭。”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他们认识到勤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出自《鹤林玉露》)。具体到家庭,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代中国家庭更是有着一股久远的过“紧日子”的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俭与奢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官员之家更是如此。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認为,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当时,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这种风气毒害很大。为使子孙后代远离不良社会风气,不被奢侈之风侵蚀,司马光写了这篇家训文章,希望儿孙们能够继承发扬俭朴家风,不要走上奢侈腐化的道路。北宋文学家苏轼习惯过紧日子,并因此上升为蔬食养生的理论,他在《菜羹赋并叙》中叙写自己的生活:“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以上名人无一不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家风家教的俭朴、廉洁底色。但凡一个稍有传承的世家均注重培养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并常以节俭教育子孙,因为他们能体会到,以俭持家才能家族兴旺。
(二)以德修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个人理想的信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标准。古人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有道德规范,才能激发内在自律,《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从地位高的人,一直到平民百姓,都必须要以修身做根本。这就告诉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本,而是末。如果你连本都做不好,后面都是空谈,所以,修身是根本。
(三)以仁处事
良好的家风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清代同治年间,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的侯鸣珂,为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厅衙内有一名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索要了 10 斤猪油,将 5 斤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杨芝香。侯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小吏削职,并下令妻子退还 5 斤猪油。其清廉为官,严管家人,离任时百姓含泪相送,并送上“仁德如春”的牌匾。我国古代的《朱子治家格言》《高氏家训》等著作拥有大量教育晚辈处世以忠厚为法的道理,良好的家风,这些著作中至今仍然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晚辈拥有良好的品格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古人优良的家风家训给我们现代人奉献了宝贵的家教经验和知识,又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二、新时代传承家风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现实需要
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韵味,在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我们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培育和践行的主阵地。家风文化作为道德风尚的另一种载体,注重加强家庭成员的思想建设,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展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路径,也有利于创新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能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的约束,让家庭成员逐渐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实现家庭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无缝衔接。
(三)有利于强化家庭建设
传承家风文化能够传承优秀的家庭道德,不断优化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扬优秀的文化风尚,提升家庭成员的涵养,帮助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良风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新时代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基本要求
1.家风建设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发展,融合了诸多外来文化,也衍生出很多本土文化,家风建设要立足时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优良的道德品质,去其糟粕。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认为,展望抗战的未来,面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中国军队和人民应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我们可以承认局部战役的失败,但要让敌人认识到中国的军队、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被击败的。 中国之所以能凝聚强大的组织力,是坚韧不拔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并进一步勾勒出中国的国风。也正是因为这股子强大的道德力量,注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2.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家风文化汲取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不断生根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必然会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严谨有力的家训和严格的家规精神。
(二)传承与创新家风文化的路径开拓 从家风建设的角度来看,传承与创新家风文化的路径规划就是“反诸求己、家庭建設、为国为民”三个阶段的升华。
1.反诸求己、严以律己
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子女心中父母崇高的地位,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一个人的成长存在初始性、长久性的影响,要想培育子女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弘扬传承好老一辈的的良好家风,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廉洁齐家,加强日常引导、坚持言传身教,对子女严加教育,严加管理。
2.注重家教,修身齐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儒家文化中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是父子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对人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因为这是人之教化的初始。父母要做到慈爱,子女要做到孝敬。包拯的家规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子孙后代一直恪守这条家规,从未出过贪官。这条家规还深刻地影响了历朝历代官员,后世很多官员把包拯的家规作为自己的家规。
3.家风建设,为国为民
“家风正,则政风正;政风正,则民风正”,中国人历来有“家国天下”的观念,认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家风正就会国泰民安。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其文明程度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密不可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深厚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家风文化的精神谱系里,家风建设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助推家庭成员优良品质的养成, 更为重要的在于养成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并由此将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之中。弘扬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从日常生活的微言小事做起,对自己和家属、子女说明责任担当与家国大义。因为,家风是社会道德风向的指南针,直接影响着党风的好坏。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具体标准,就以“德”为首。
结语:比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决心和行动。如何正家风,发挥优秀家风的引导作用,是当务之急,也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的任务。我们在家风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要主动去思考自己在传承和创新家风文化中所需要发挥的作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我们大力弘扬家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的发挥家风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传统优秀家风家训的功能,不断的总结与创新,树立优秀典型,为家人做好示范、立好规矩,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其积极落实到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家风文化;家风建设;传统文化
一、古代家风的精神传统
(一)以俭持家
读史明理,鉴往知来。品读古代节俭家风,可以获得一个启发,正所谓,勤俭兴家、奢侈败家。孔子有云:“礼与其奢也,宁俭。”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他们认识到勤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出自《鹤林玉露》)。具体到家庭,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代中国家庭更是有着一股久远的过“紧日子”的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俭与奢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官员之家更是如此。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認为,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当时,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这种风气毒害很大。为使子孙后代远离不良社会风气,不被奢侈之风侵蚀,司马光写了这篇家训文章,希望儿孙们能够继承发扬俭朴家风,不要走上奢侈腐化的道路。北宋文学家苏轼习惯过紧日子,并因此上升为蔬食养生的理论,他在《菜羹赋并叙》中叙写自己的生活:“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以上名人无一不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家风家教的俭朴、廉洁底色。但凡一个稍有传承的世家均注重培养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并常以节俭教育子孙,因为他们能体会到,以俭持家才能家族兴旺。
(二)以德修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个人理想的信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标准。古人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有道德规范,才能激发内在自律,《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从地位高的人,一直到平民百姓,都必须要以修身做根本。这就告诉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本,而是末。如果你连本都做不好,后面都是空谈,所以,修身是根本。
(三)以仁处事
良好的家风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子女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底气,清代同治年间,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的侯鸣珂,为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厅衙内有一名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索要了 10 斤猪油,将 5 斤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杨芝香。侯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小吏削职,并下令妻子退还 5 斤猪油。其清廉为官,严管家人,离任时百姓含泪相送,并送上“仁德如春”的牌匾。我国古代的《朱子治家格言》《高氏家训》等著作拥有大量教育晚辈处世以忠厚为法的道理,良好的家风,这些著作中至今仍然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晚辈拥有良好的品格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古人优良的家风家训给我们现代人奉献了宝贵的家教经验和知识,又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二、新时代传承家风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现实需要
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韵味,在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我们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培育和践行的主阵地。家风文化作为道德风尚的另一种载体,注重加强家庭成员的思想建设,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展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路径,也有利于创新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能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的约束,让家庭成员逐渐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实现家庭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无缝衔接。
(三)有利于强化家庭建设
传承家风文化能够传承优秀的家庭道德,不断优化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扬优秀的文化风尚,提升家庭成员的涵养,帮助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良风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新时代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基本要求
1.家风建设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发展,融合了诸多外来文化,也衍生出很多本土文化,家风建设要立足时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优良的道德品质,去其糟粕。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认为,展望抗战的未来,面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中国军队和人民应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我们可以承认局部战役的失败,但要让敌人认识到中国的军队、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被击败的。 中国之所以能凝聚强大的组织力,是坚韧不拔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并进一步勾勒出中国的国风。也正是因为这股子强大的道德力量,注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2.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家风文化汲取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不断生根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必然会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严谨有力的家训和严格的家规精神。
(二)传承与创新家风文化的路径开拓 从家风建设的角度来看,传承与创新家风文化的路径规划就是“反诸求己、家庭建設、为国为民”三个阶段的升华。
1.反诸求己、严以律己
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子女心中父母崇高的地位,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一个人的成长存在初始性、长久性的影响,要想培育子女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弘扬传承好老一辈的的良好家风,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廉洁齐家,加强日常引导、坚持言传身教,对子女严加教育,严加管理。
2.注重家教,修身齐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儒家文化中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是父子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对人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因为这是人之教化的初始。父母要做到慈爱,子女要做到孝敬。包拯的家规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子孙后代一直恪守这条家规,从未出过贪官。这条家规还深刻地影响了历朝历代官员,后世很多官员把包拯的家规作为自己的家规。
3.家风建设,为国为民
“家风正,则政风正;政风正,则民风正”,中国人历来有“家国天下”的观念,认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家风正就会国泰民安。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其文明程度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密不可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深厚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家风文化的精神谱系里,家风建设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助推家庭成员优良品质的养成, 更为重要的在于养成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并由此将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之中。弘扬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从日常生活的微言小事做起,对自己和家属、子女说明责任担当与家国大义。因为,家风是社会道德风向的指南针,直接影响着党风的好坏。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具体标准,就以“德”为首。
结语:比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决心和行动。如何正家风,发挥优秀家风的引导作用,是当务之急,也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的任务。我们在家风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要主动去思考自己在传承和创新家风文化中所需要发挥的作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我们大力弘扬家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的发挥家风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传统优秀家风家训的功能,不断的总结与创新,树立优秀典型,为家人做好示范、立好规矩,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其积极落实到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