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磁波的特点,说明了电磁屏蔽及其影响因素、电磁屏蔽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电磁泄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电磁屏蔽 辐射
电磁污染的危害不亚于“白色污染”和“黑色污染”。在现代社会,办公设备、家用电器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电磁污染也已成为无形的冷面杀手,因此,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一危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电磁波及其特点
电磁波是电磁能量传播的主要方式,高频电路工作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对邻近的其它设备产生干扰。另一方面,空间的各种电磁波也会感应到电路中,对电路造成干扰。电磁屏蔽的作用是切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从而消除干扰。
在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诸多手段中,电磁屏蔽是基本和有效的手段。
同一个屏蔽体对于不同性质的电磁波,其屏蔽性能不同。因此,在考虑电磁屏蔽问题时,要对电磁波的种类有基本的认识。电磁波有很多分类方法,但是在设计屏蔽时,通常将电磁波按照其波阻抗分为电场波、磁场波和平面波。
电磁波的波阻抗ZW定义为:电磁波中的电场分量E与磁场分量H的比值:ZW=E/H。
电磁波的波阻抗与电磁波的辐射源性质、观测点到辐射源的距离以及电磁波所处的传播介质有关。距离辐射源较近时,波阻抗取决于辐射源的特性。若辐射源为大电流、低电压(辐射源电路的阻抗较低),则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阻抗小于377Ω( ),称为磁场波。若辐射源为高电压,小电流(辐射源电路的阻抗较高),则波阻抗大于377Ω,称为电场波。距离辐射源较远时,波阻抗仅与电场波传播介质有关,其数值等于介质的特性阻抗。电场波的波阻抗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磁场波的波阻抗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升高。
二、电磁屏蔽及其影响因素
1.电磁屏蔽效能
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滤除信号中的干扰成分,为此,在信号通道上普遍采用滤波器来改变阻抗特性,而这种改变极大地阻碍了干扰信号的进程,阻抗的变化越大,对干扰成分的衰减就越大。电磁屏蔽类似于滤波的过程,在一个传播电磁波的通道中,形成了一个非连续面,要么将其反射,要么将其吸收。
屏蔽体的有效性用屏蔽效能(SE)来度量。即:
SE=20lg(E1/E2) (dB)
式中:E1为没有屏蔽时的场强,E2为有屏蔽时的场强。
如果计算屏蔽效能时使用的是磁场强度,则称为磁场屏蔽效能,如果是电场强度,则称为电场屏蔽效能。
一般民用产品机箱的屏蔽效能在40dB以下,军用设备机箱的屏蔽效能一般要达到60dB,屏蔽室或屏蔽舱等往往要达到100dB。
2.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在许多情况下,要求保护体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即屏蔽的越严密越好,但实际上屏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原因是有诸多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1)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磁性越好,屏蔽效能越高。但实际的金属材料不可能兼顾这两方面,例如铜的导电性良好,但是导磁性很差,铁的导磁性很好,但导电性较差。应该使用什么材料,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2)频率较低的时候,吸收损耗很小,反射损耗是屏蔽效能的主要机理,要尽量提高反射损耗。
(3)反射损耗与辐射源的特性有关,对于电场辐射源,反射损耗很大;对于磁场辐射源,反射损耗很小。因此,对于磁场辐射源的屏蔽主要依靠材料的吸收损耗,应该选用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做屏蔽材料。
(4)反射损耗与屏蔽体到辐射源的距离有关,对于电场辐射源,距离越近,则反射损耗越大,对于磁场辐射源,距离越近,则反射损耗越小。正确判断辐射源的性质,决定它应该靠近屏蔽体还是远离屏蔽体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5)频率较高时,吸收损耗是主要的屏蔽机理,这时与辐射源是电场辐射源还是磁场辐射源关系不大。
(6)电场波是最容易屏蔽的,平面波其次,磁场波是最难屏蔽的。尤其是低频(1kHz以下)磁场,很难屏蔽。对于低频磁场,要采用高导磁性材料,甚至采用高导电性材料和高导磁性材料复合起来的材料。
三、电磁屏蔽的基本原则
一般除了低频磁场外,大部分金属材料可以提供100dB以上的屏蔽效能。但在实际工程中,要达到80dB以上的屏蔽效能也是十分困难的。
屏蔽体要满足电磁屏蔽的基本原则:
(1)屏蔽体的导电连续性。指的是整个屏蔽体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导电体。这一点实现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一个完全封闭的屏蔽体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一个实用的机箱上会有很多孔缝,不同部分结合的缝隙等。由于这些导致导电不连续的因素存在,如果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如何处理,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往往很低,甚至没有屏蔽效能。
(2)不能有直接穿过屏蔽体的导体。一个屏蔽效能再高的屏蔽机箱,一旦有导线直接穿过屏蔽机箱,其屏蔽效能就会损失99.9%(60dB)以上。
(3)电磁屏蔽体与接地无关。对于静电场屏蔽,屏蔽体是必须接地的。但是对于电磁屏蔽,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却与屏蔽体接地与否无关。
四、电磁泄漏的主要途径
1.孔洞
屏蔽体上的孔洞是造成屏蔽体泄漏的主要因素之一。孔洞产生的电磁泄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而是与电磁波的频率、电磁波的种类、辐射源与孔洞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孔洞对电磁波的衰减可以用下面各个公式计算。
在远场区:
SE=100-20lgL-20lgf+20lg(1+2.3lg(L/H))
若L≥λ/2,则SE=0 dB,这时,孔洞是完全泄漏的。
式中 L为缝隙的长度(mm),H为缝隙的宽度(mm),f为入射电磁波的频率(MHz)。这个公式是在远场区中,最坏情况下的屏蔽效能。 在近场区:
若辐射源是电场辐射源SE=48十20lgZC一20lgLf+20lg(1+2.3lg(L/H))
若辐射源是磁场辐射源SE=201g(πD/L)+20lg(1+2.3lg(L/H))
式中:ZC为辐射源电路的阻抗(Ω),D为孔洞到辐射源的距离(m),L、H为孔洞长、宽(mm),f为电磁波的频率(MHz)。
在近场区,孔洞的泄漏与辐射源的特性有关。当辐射源是电场源时,孔洞的泄漏比远场时小(屏蔽效能高),而当辐射源是磁场源时,孔洞的泄漏比远场时要大(屏蔽效能低)。
这里对磁场辐射源的假设是纯磁场源,因此屏蔽效能与孔洞到辐射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则泄漏越大。
2.缝隙
一般情况下,屏蔽机箱上不同部分的结合处不可能完全接触,只能在某些点接触上,这构成了一个孔洞阵列。
缝隙是造成屏蔽机箱屏蔽效能降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常常用缝隙的阻抗来衡量缝隙的屏蔽效能。缝隙的阻抗越小,则电磁泄漏越小,屏蔽效能越高。
(1)缝隙处的阻抗。缝隙的阻抗可以用电阻和电容并联来等效,因为接触上的点相当于一个电阻,没有接触的点相当于一个电容,整个缝隙就是许多电阻和电容的并联。低频时,电阻分量起主要作用;高频时,电容分量起主要作用。
(2)影响电阻成分的因素。影响缝隙上电阻成分的因素主要有:接触面积、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清洁程度、接触面上的压力、氧化腐蚀等。
(3)影响电容成分的因素。根据电容器的原理:两个表面之间的距离越近,对应的面积越大,则电容越大。
(4)解决缝隙泄漏的措施。增加接触面的重合面积,这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使用尽量多的紧固螺钉,这也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保持接触面清洁,减小接触电阻;保持接触面较好的平整度,这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使用电磁密封衬垫,消除缝隙上的不接触点。
[参考文献]
[1]王守三.电磁兼容的实用技术技巧和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2]邹逢兴.电磁兼容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2
[3]安科.电磁兼容设计工程手册,2001.
(作者单位: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 北京)
[关键词]电磁屏蔽 辐射
电磁污染的危害不亚于“白色污染”和“黑色污染”。在现代社会,办公设备、家用电器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电磁污染也已成为无形的冷面杀手,因此,如何降低或消除这一危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电磁波及其特点
电磁波是电磁能量传播的主要方式,高频电路工作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对邻近的其它设备产生干扰。另一方面,空间的各种电磁波也会感应到电路中,对电路造成干扰。电磁屏蔽的作用是切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从而消除干扰。
在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诸多手段中,电磁屏蔽是基本和有效的手段。
同一个屏蔽体对于不同性质的电磁波,其屏蔽性能不同。因此,在考虑电磁屏蔽问题时,要对电磁波的种类有基本的认识。电磁波有很多分类方法,但是在设计屏蔽时,通常将电磁波按照其波阻抗分为电场波、磁场波和平面波。
电磁波的波阻抗ZW定义为:电磁波中的电场分量E与磁场分量H的比值:ZW=E/H。
电磁波的波阻抗与电磁波的辐射源性质、观测点到辐射源的距离以及电磁波所处的传播介质有关。距离辐射源较近时,波阻抗取决于辐射源的特性。若辐射源为大电流、低电压(辐射源电路的阻抗较低),则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阻抗小于377Ω( ),称为磁场波。若辐射源为高电压,小电流(辐射源电路的阻抗较高),则波阻抗大于377Ω,称为电场波。距离辐射源较远时,波阻抗仅与电场波传播介质有关,其数值等于介质的特性阻抗。电场波的波阻抗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磁场波的波阻抗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升高。
二、电磁屏蔽及其影响因素
1.电磁屏蔽效能
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滤除信号中的干扰成分,为此,在信号通道上普遍采用滤波器来改变阻抗特性,而这种改变极大地阻碍了干扰信号的进程,阻抗的变化越大,对干扰成分的衰减就越大。电磁屏蔽类似于滤波的过程,在一个传播电磁波的通道中,形成了一个非连续面,要么将其反射,要么将其吸收。
屏蔽体的有效性用屏蔽效能(SE)来度量。即:
SE=20lg(E1/E2) (dB)
式中:E1为没有屏蔽时的场强,E2为有屏蔽时的场强。
如果计算屏蔽效能时使用的是磁场强度,则称为磁场屏蔽效能,如果是电场强度,则称为电场屏蔽效能。
一般民用产品机箱的屏蔽效能在40dB以下,军用设备机箱的屏蔽效能一般要达到60dB,屏蔽室或屏蔽舱等往往要达到100dB。
2.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在许多情况下,要求保护体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即屏蔽的越严密越好,但实际上屏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原因是有诸多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1)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磁性越好,屏蔽效能越高。但实际的金属材料不可能兼顾这两方面,例如铜的导电性良好,但是导磁性很差,铁的导磁性很好,但导电性较差。应该使用什么材料,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2)频率较低的时候,吸收损耗很小,反射损耗是屏蔽效能的主要机理,要尽量提高反射损耗。
(3)反射损耗与辐射源的特性有关,对于电场辐射源,反射损耗很大;对于磁场辐射源,反射损耗很小。因此,对于磁场辐射源的屏蔽主要依靠材料的吸收损耗,应该选用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做屏蔽材料。
(4)反射损耗与屏蔽体到辐射源的距离有关,对于电场辐射源,距离越近,则反射损耗越大,对于磁场辐射源,距离越近,则反射损耗越小。正确判断辐射源的性质,决定它应该靠近屏蔽体还是远离屏蔽体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5)频率较高时,吸收损耗是主要的屏蔽机理,这时与辐射源是电场辐射源还是磁场辐射源关系不大。
(6)电场波是最容易屏蔽的,平面波其次,磁场波是最难屏蔽的。尤其是低频(1kHz以下)磁场,很难屏蔽。对于低频磁场,要采用高导磁性材料,甚至采用高导电性材料和高导磁性材料复合起来的材料。
三、电磁屏蔽的基本原则
一般除了低频磁场外,大部分金属材料可以提供100dB以上的屏蔽效能。但在实际工程中,要达到80dB以上的屏蔽效能也是十分困难的。
屏蔽体要满足电磁屏蔽的基本原则:
(1)屏蔽体的导电连续性。指的是整个屏蔽体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导电体。这一点实现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一个完全封闭的屏蔽体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一个实用的机箱上会有很多孔缝,不同部分结合的缝隙等。由于这些导致导电不连续的因素存在,如果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如何处理,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往往很低,甚至没有屏蔽效能。
(2)不能有直接穿过屏蔽体的导体。一个屏蔽效能再高的屏蔽机箱,一旦有导线直接穿过屏蔽机箱,其屏蔽效能就会损失99.9%(60dB)以上。
(3)电磁屏蔽体与接地无关。对于静电场屏蔽,屏蔽体是必须接地的。但是对于电磁屏蔽,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却与屏蔽体接地与否无关。
四、电磁泄漏的主要途径
1.孔洞
屏蔽体上的孔洞是造成屏蔽体泄漏的主要因素之一。孔洞产生的电磁泄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而是与电磁波的频率、电磁波的种类、辐射源与孔洞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孔洞对电磁波的衰减可以用下面各个公式计算。
在远场区:
SE=100-20lgL-20lgf+20lg(1+2.3lg(L/H))
若L≥λ/2,则SE=0 dB,这时,孔洞是完全泄漏的。
式中 L为缝隙的长度(mm),H为缝隙的宽度(mm),f为入射电磁波的频率(MHz)。这个公式是在远场区中,最坏情况下的屏蔽效能。 在近场区:
若辐射源是电场辐射源SE=48十20lgZC一20lgLf+20lg(1+2.3lg(L/H))
若辐射源是磁场辐射源SE=201g(πD/L)+20lg(1+2.3lg(L/H))
式中:ZC为辐射源电路的阻抗(Ω),D为孔洞到辐射源的距离(m),L、H为孔洞长、宽(mm),f为电磁波的频率(MHz)。
在近场区,孔洞的泄漏与辐射源的特性有关。当辐射源是电场源时,孔洞的泄漏比远场时小(屏蔽效能高),而当辐射源是磁场源时,孔洞的泄漏比远场时要大(屏蔽效能低)。
这里对磁场辐射源的假设是纯磁场源,因此屏蔽效能与孔洞到辐射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则泄漏越大。
2.缝隙
一般情况下,屏蔽机箱上不同部分的结合处不可能完全接触,只能在某些点接触上,这构成了一个孔洞阵列。
缝隙是造成屏蔽机箱屏蔽效能降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常常用缝隙的阻抗来衡量缝隙的屏蔽效能。缝隙的阻抗越小,则电磁泄漏越小,屏蔽效能越高。
(1)缝隙处的阻抗。缝隙的阻抗可以用电阻和电容并联来等效,因为接触上的点相当于一个电阻,没有接触的点相当于一个电容,整个缝隙就是许多电阻和电容的并联。低频时,电阻分量起主要作用;高频时,电容分量起主要作用。
(2)影响电阻成分的因素。影响缝隙上电阻成分的因素主要有:接触面积、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清洁程度、接触面上的压力、氧化腐蚀等。
(3)影响电容成分的因素。根据电容器的原理:两个表面之间的距离越近,对应的面积越大,则电容越大。
(4)解决缝隙泄漏的措施。增加接触面的重合面积,这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使用尽量多的紧固螺钉,这也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保持接触面清洁,减小接触电阻;保持接触面较好的平整度,这可以减小电阻、增加电容;使用电磁密封衬垫,消除缝隙上的不接触点。
[参考文献]
[1]王守三.电磁兼容的实用技术技巧和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2]邹逢兴.电磁兼容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2
[3]安科.电磁兼容设计工程手册,2001.
(作者单位: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