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生源主要来自于金沙江畔偏辟的山区农村,且有大班额编制特点,又受山区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设施的限制,与城市在各方面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认真分析研究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和生源特点,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 教学 针对性 减少 随意性
[相关术语]
1. 本文中的“多媒体文档”是指用WPS文字处理软件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的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文档。
2. 本文中的“以点带面”是指基础较好的学生为机长,优先在老师示范教学的前提下,先上机操作合格后再帮助同机组员完成操作任务。
3. 本文中的“机长”是指在小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较好及心理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较快,对本节相关操作掌握快,并领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试点和逐步普及和深入的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研究势在必行。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于偏辟的山区农村及农村学校受当地经济条件和教学设备设施的限制,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城市在各方面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艰巨性。能否认真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特点、措施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关系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成败。
首先要探讨的是山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生源特点。
一、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除了少数条件好点的中心完小外,多数乡村小学缺乏计算机设备设施条件,生源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程度不一。就开有微机课的农村中心完小来说,专业师资缺乏,一些任课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培训,加之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统一标准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因之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缺乏系统的教学和连贯的训练。如笔者曾对本校刚入学的七年级四个班的新生所作的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知,会开机关机的人数约占12%,知道单击、右单击、双击、拖动和键位指法的人数为零。
二、山区农村初中经济条件有限,机少人多的矛盾突出。
我校位于金沙江畔山区,作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共30台学生机,班平均人数为78人,人机比例约为3:1。每课每人上机操作训练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开展的瓶颈,有待于经济条件许可时的改善。
三、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多数山区农村学生家庭贫困,认识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较少,不知道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懂信息技术的人,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随便说话,不认真看老师的教学演示。
四、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尖端科技学科,抽象的的专业术语不少;七年级新生缺乏一定的键鼠操作基础,有的不认真练习指法,习惯于用单手单指输入文字;有的拼音基础差,输入汉字困难;因此,学生在操作课中有不愿上机操作的现象,甚至有逃课现象。
五、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知识面狭小,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软件常识知道的很少,而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步骤又较为复杂。加之七年级信息课每周每班只有一课时,在一定时间内能按要求完成操作的人数很少。因此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六、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安全隐患相对较大。
众所周知,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距城市偏远,知识面狭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常识,有的乱摸乱移乱塞,有的频繁开机关机。再者,八年级学生在学生机上乱设密码、删除常用文件和软件,任意改动设置,有的乱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致造成个别显示器显示不正常,甚至随意拔出显示器电源插头或鼠标线插头,给七年级新生上机操作带来不便。另外,高层楼房的微机教室虽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防盗,一旦发生拥挤对于防灾疏散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身、设备、数据等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说明了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次是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应措施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
针对上述有关分析,依据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之条款,笔者认为在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课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社会形势教育。
信息社会形势教育。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信息,明白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习目的明确了,对信息技术学科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人身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教育。常提醒学生不要乱动乱摸电源电器和连接线等设备或乱塞东西,以防人身触电或短路引发火灾。常提醒学生上课时高层楼房微机教室的前后门不要关,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分两组分别进出高层楼房微机室前后门的习惯,为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打下必要的能力基础。
三、设备安全教育。
设备安全教育。常告诫学生不要乱动设备部件及相关电源线,不要频繁开机和关机,以免引起硬件故障,从而避免给自己家庭造成赔偿经济损失。 四、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
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常提醒学生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下载软件应先升级病毒库,后杀毒,再使用。不要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软件及他人文件,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公用学生机上学习密码设置后应自觉及时解除密码,也不要随意按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免给他人学习带来不便。
针对前面的现状分析,笔者在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一、扎实训练,以乐促学。
信息技术是操作运用的学科,基本操作技能是学习各种操作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爱好娱乐的生活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狠抓鼠标用法、键位指法以及汉字输入法的训练。在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示范讲解的前提下,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训练和比赛鼠标操作,利用“金山打字”、“五笔打字员”等软件训练文字输入的准确率与效率,开展文字输入竞技评比活动。以乐助学,以乐促学,使学生从“厌学”向“好学”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键盘鼠标及输入法掌握了,各种操作就有基础依托了。
二、创设情景,分解操作。
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较抽象的术语和复杂的操作,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到实处;采用分解演示,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立体动感的优势,通过声色动感效果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用结合,及时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过度到“我要学”,乃至“我会学”。
三、整合学科,切入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通读和研究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联系生源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要,找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切入点,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七年级上期学习“记事本”、“写字板”的基础上,根据下期教学内容要求,整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生活实际和需要来教学WPS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多媒体文档的制作,以训练学生搜索和插入图片,插入、移动和缩放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并添加和格式化文字,制作和插入配乐诗歌朗诵声音文件等一系列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转播教师制作的声、色、图俱备的漂亮多媒体文档,让学生在美感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其次,分解和示范制作步骤与渗入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布置“仿作”、“修改”、“完善”与“创新”的任务,并利用教师机的“文件分发”功能将示范文档分发到学生机桌面,以便学生制作时提供参照、创新和评价的依据。再后,鼓励开展个人比赛、小组比赛、鼓励敢于挑战教师,以培养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多媒体文档作品的自评、互评、组评、班评,让制作者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或多媒体教室等平台,操作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作品,体现自己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身价值,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切实培养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从而养成学习的自觉性、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点带面,互助合作。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分机到人,分批操作,以点带面的方式缓解机少人多的矛盾。任务分工,按机号3人一机,1人操作,2人观看学习或从旁提示。“机长”领先,轮流操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初由教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示范讲解,课中学生操作,困惑处可分批站在教师机两旁,再次观看老师示范操作,然后回学生机练习掌握。以此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
五、理论引导,培养自学。
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普及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迫切。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组成,二者不可偏废。依据新课标教学要求,认真通读并钻研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和教学需要,免费编写和印发关键性的理论常识要点及较复杂的操作步骤,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探索与教学实践,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基本技能通过的情况统计如下表:
俗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地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生源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研究和开发教材,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在艰巨性突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一定教育教学效果,为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远程教育开展普及,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
[2]《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编印.2004年6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组织教育活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7]《教学技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作者单位:四川省会东县鲁吉职业中学)
[关键词]增强 教学 针对性 减少 随意性
[相关术语]
1. 本文中的“多媒体文档”是指用WPS文字处理软件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的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文档。
2. 本文中的“以点带面”是指基础较好的学生为机长,优先在老师示范教学的前提下,先上机操作合格后再帮助同机组员完成操作任务。
3. 本文中的“机长”是指在小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较好及心理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较快,对本节相关操作掌握快,并领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试点和逐步普及和深入的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研究势在必行。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于偏辟的山区农村及农村学校受当地经济条件和教学设备设施的限制,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城市在各方面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艰巨性。能否认真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特点、措施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关系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成败。
首先要探讨的是山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生源特点。
一、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除了少数条件好点的中心完小外,多数乡村小学缺乏计算机设备设施条件,生源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程度不一。就开有微机课的农村中心完小来说,专业师资缺乏,一些任课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培训,加之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统一标准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因之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缺乏系统的教学和连贯的训练。如笔者曾对本校刚入学的七年级四个班的新生所作的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知,会开机关机的人数约占12%,知道单击、右单击、双击、拖动和键位指法的人数为零。
二、山区农村初中经济条件有限,机少人多的矛盾突出。
我校位于金沙江畔山区,作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共30台学生机,班平均人数为78人,人机比例约为3:1。每课每人上机操作训练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开展的瓶颈,有待于经济条件许可时的改善。
三、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多数山区农村学生家庭贫困,认识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较少,不知道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懂信息技术的人,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随便说话,不认真看老师的教学演示。
四、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尖端科技学科,抽象的的专业术语不少;七年级新生缺乏一定的键鼠操作基础,有的不认真练习指法,习惯于用单手单指输入文字;有的拼音基础差,输入汉字困难;因此,学生在操作课中有不愿上机操作的现象,甚至有逃课现象。
五、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知识面狭小,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软件常识知道的很少,而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步骤又较为复杂。加之七年级信息课每周每班只有一课时,在一定时间内能按要求完成操作的人数很少。因此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六、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安全隐患相对较大。
众所周知,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距城市偏远,知识面狭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常识,有的乱摸乱移乱塞,有的频繁开机关机。再者,八年级学生在学生机上乱设密码、删除常用文件和软件,任意改动设置,有的乱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致造成个别显示器显示不正常,甚至随意拔出显示器电源插头或鼠标线插头,给七年级新生上机操作带来不便。另外,高层楼房的微机教室虽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防盗,一旦发生拥挤对于防灾疏散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身、设备、数据等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说明了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次是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应措施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
针对上述有关分析,依据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之条款,笔者认为在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课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社会形势教育。
信息社会形势教育。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信息,明白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习目的明确了,对信息技术学科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人身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教育。常提醒学生不要乱动乱摸电源电器和连接线等设备或乱塞东西,以防人身触电或短路引发火灾。常提醒学生上课时高层楼房微机教室的前后门不要关,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分两组分别进出高层楼房微机室前后门的习惯,为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打下必要的能力基础。
三、设备安全教育。
设备安全教育。常告诫学生不要乱动设备部件及相关电源线,不要频繁开机和关机,以免引起硬件故障,从而避免给自己家庭造成赔偿经济损失。 四、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
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常提醒学生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下载软件应先升级病毒库,后杀毒,再使用。不要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软件及他人文件,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公用学生机上学习密码设置后应自觉及时解除密码,也不要随意按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免给他人学习带来不便。
针对前面的现状分析,笔者在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一、扎实训练,以乐促学。
信息技术是操作运用的学科,基本操作技能是学习各种操作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爱好娱乐的生活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狠抓鼠标用法、键位指法以及汉字输入法的训练。在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示范讲解的前提下,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训练和比赛鼠标操作,利用“金山打字”、“五笔打字员”等软件训练文字输入的准确率与效率,开展文字输入竞技评比活动。以乐助学,以乐促学,使学生从“厌学”向“好学”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键盘鼠标及输入法掌握了,各种操作就有基础依托了。
二、创设情景,分解操作。
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较抽象的术语和复杂的操作,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到实处;采用分解演示,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立体动感的优势,通过声色动感效果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用结合,及时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过度到“我要学”,乃至“我会学”。
三、整合学科,切入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通读和研究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联系生源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要,找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切入点,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七年级上期学习“记事本”、“写字板”的基础上,根据下期教学内容要求,整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生活实际和需要来教学WPS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多媒体文档的制作,以训练学生搜索和插入图片,插入、移动和缩放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并添加和格式化文字,制作和插入配乐诗歌朗诵声音文件等一系列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转播教师制作的声、色、图俱备的漂亮多媒体文档,让学生在美感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其次,分解和示范制作步骤与渗入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布置“仿作”、“修改”、“完善”与“创新”的任务,并利用教师机的“文件分发”功能将示范文档分发到学生机桌面,以便学生制作时提供参照、创新和评价的依据。再后,鼓励开展个人比赛、小组比赛、鼓励敢于挑战教师,以培养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多媒体文档作品的自评、互评、组评、班评,让制作者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或多媒体教室等平台,操作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作品,体现自己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身价值,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切实培养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从而养成学习的自觉性、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点带面,互助合作。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分机到人,分批操作,以点带面的方式缓解机少人多的矛盾。任务分工,按机号3人一机,1人操作,2人观看学习或从旁提示。“机长”领先,轮流操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初由教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示范讲解,课中学生操作,困惑处可分批站在教师机两旁,再次观看老师示范操作,然后回学生机练习掌握。以此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
五、理论引导,培养自学。
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普及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迫切。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组成,二者不可偏废。依据新课标教学要求,认真通读并钻研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和教学需要,免费编写和印发关键性的理论常识要点及较复杂的操作步骤,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探索与教学实践,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基本技能通过的情况统计如下表:
俗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地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生源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研究和开发教材,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在艰巨性突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一定教育教学效果,为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远程教育开展普及,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
[2]《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编印.2004年6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组织教育活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7]《教学技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作者单位:四川省会东县鲁吉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