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人际关系。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教师的最大荣耀与幸福,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核心位置,教育的成效才会更明显,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提升得更快,教育的品质才会更高。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尊重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厉的教师、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班级,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但在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更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轻蔑的话语,可以刺伤一个孩子的心灵,也会冰封了其他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而一番关切的询问、一点真诚的关怀,却可以温暖一个孩子的耳朵,更会温暖其他学生的眼睛。在海头高中,每一个教师要做到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不随意处理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错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不抹杀任何一个学生的优点。
教育工作是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工作。成年人尚且会犯错误、走弯路,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尊重,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偶尔犯了错误,也不会自暴自弃,相反还会产生痛改前非的动力。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保护学生自尊心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训斥甚至体罚,这样的教育是极其可怕的,学生没有上进的信心,产生逆反的情绪,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走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增长其才能,培育其品格,而不是要学生仰望高高在上的自己。
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转变教育者的角色,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自信
在一些学校中,惯性思维仍在约束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有时候很容易被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蒙蔽双眼,看到“坏”学生浑身上下都是缺点,对他们挑剔不已。殊不知教育需要教育者本身学会改变,需要我们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摸得着的关爱,用爱去融化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坚冰。我们要用放大镜去寻找激励学生的理由。在教师的眼里,应该没有差生,只有曾经的差异。教师从心里看高学生,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会更高一层。
现在的学生习惯于张扬自我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教師应适时摆脱“教育者”的角色,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做一个良好的倾听对象,学会欣赏,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有助于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友谊。特别对于学困生,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给他们创造锻炼展示的机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信成长的种子,并不断放大超越自己和他人的优势。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看到的就会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学生,看到的就只能是缺陷。赞美学生的成功,学生往往会还给教师一个惊喜。只有放大学生的优点,学生才会具有更多的优点,才会越来越优秀。
发展学生,赢得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平台
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长、都有优点和不足。法国教育家费雷内告诉我们:“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对于那些看似“朽木不可雕”的“差生”,教师要善于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打造自主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发挥优势,做身心愉悦的事,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赏识,使他们不断增强信心,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金矿,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平等的关注下创造奇迹。
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任,更是时代的呼唤。新时代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健全、知识丰富的人。我们要用欣赏、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唤醒其向善向上的本性,培养其乐群乐学的精神。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是开启学生智慧和创造力量的过程,是健全学生人格和培育卓越品质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换教育方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情,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尊重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厉的教师、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班级,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但在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更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轻蔑的话语,可以刺伤一个孩子的心灵,也会冰封了其他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而一番关切的询问、一点真诚的关怀,却可以温暖一个孩子的耳朵,更会温暖其他学生的眼睛。在海头高中,每一个教师要做到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不随意处理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错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不抹杀任何一个学生的优点。
教育工作是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工作。成年人尚且会犯错误、走弯路,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尊重,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偶尔犯了错误,也不会自暴自弃,相反还会产生痛改前非的动力。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保护学生自尊心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训斥甚至体罚,这样的教育是极其可怕的,学生没有上进的信心,产生逆反的情绪,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走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增长其才能,培育其品格,而不是要学生仰望高高在上的自己。
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转变教育者的角色,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自信
在一些学校中,惯性思维仍在约束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有时候很容易被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蒙蔽双眼,看到“坏”学生浑身上下都是缺点,对他们挑剔不已。殊不知教育需要教育者本身学会改变,需要我们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摸得着的关爱,用爱去融化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坚冰。我们要用放大镜去寻找激励学生的理由。在教师的眼里,应该没有差生,只有曾经的差异。教师从心里看高学生,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会更高一层。
现在的学生习惯于张扬自我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教師应适时摆脱“教育者”的角色,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做一个良好的倾听对象,学会欣赏,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有助于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友谊。特别对于学困生,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给他们创造锻炼展示的机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信成长的种子,并不断放大超越自己和他人的优势。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看到的就会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学生,看到的就只能是缺陷。赞美学生的成功,学生往往会还给教师一个惊喜。只有放大学生的优点,学生才会具有更多的优点,才会越来越优秀。
发展学生,赢得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平台
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长、都有优点和不足。法国教育家费雷内告诉我们:“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对于那些看似“朽木不可雕”的“差生”,教师要善于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打造自主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发挥优势,做身心愉悦的事,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赏识,使他们不断增强信心,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金矿,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平等的关注下创造奇迹。
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任,更是时代的呼唤。新时代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健全、知识丰富的人。我们要用欣赏、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唤醒其向善向上的本性,培养其乐群乐学的精神。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是开启学生智慧和创造力量的过程,是健全学生人格和培育卓越品质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换教育方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情,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