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对于各种各类应用题,过去的教材内容比较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师只能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解题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不佳。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上,对应用题的教学,要突出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培育和辅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解题能力
数学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也接触不多,所以很难为实践所检验,而这些抽象概念都集中于应用题之中,让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的小学生甚为困惑,小学数学应用题也成了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图形、符号通过演示、观察、拆析来理解应用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
一、创设生动活泼而具体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活泼而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变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学生乐学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把教材上的“猴子分桃子”的情境改为:先请4位学生口算,再拿出8颗智慧之星奖励他们,进而引出“平均每位同学分到几颗智慧之星”的问题;又如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时,结合本校实际,让学生表演借书情境:学校的图书室原来有20本《创新作文》,借走了5本,又还回来3本。学生观察书架上图书数量的变化,不仅提出了“书架上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个别学生还提出了非常有创意的算法:借的比还的多2本,所以将20减去2就是剩下的书本数了。在应用题教学中,立足于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融入情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明确化,并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提高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有助于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训练方法,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低年级以实物图为主进行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和他们作用于事物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摆△和○及红花和黄花,并想办法弄清红花的朵数是由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和比黄花多的朵数合起来的结论。通过实物图教学让学生直观感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答方法,同时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应用题进行反复系统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采用“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三是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四是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总之,小学应用题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学生未来的学习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杨平,张贤.仲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J].大观周刊,2011.38.
[2] 曹海燕.提升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3] 王坤洪.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2011.3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解题能力
数学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也接触不多,所以很难为实践所检验,而这些抽象概念都集中于应用题之中,让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的小学生甚为困惑,小学数学应用题也成了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图形、符号通过演示、观察、拆析来理解应用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
一、创设生动活泼而具体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对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活泼而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变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学生乐学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把教材上的“猴子分桃子”的情境改为:先请4位学生口算,再拿出8颗智慧之星奖励他们,进而引出“平均每位同学分到几颗智慧之星”的问题;又如教学“二年级加减两步计算”时,结合本校实际,让学生表演借书情境:学校的图书室原来有20本《创新作文》,借走了5本,又还回来3本。学生观察书架上图书数量的变化,不仅提出了“书架上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个别学生还提出了非常有创意的算法:借的比还的多2本,所以将20减去2就是剩下的书本数了。在应用题教学中,立足于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融入情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明确化,并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提高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有助于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训练方法,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低年级以实物图为主进行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和他们作用于事物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摆△和○及红花和黄花,并想办法弄清红花的朵数是由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和比黄花多的朵数合起来的结论。通过实物图教学让学生直观感知,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答方法,同时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应用题进行反复系统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采用“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三是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四是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总之,小学应用题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学生未来的学习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杨平,张贤.仲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J].大观周刊,2011.38.
[2] 曹海燕.提升小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3] 王坤洪.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