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开放式”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与传统“满堂灌”截然不同。这种课堂纠正传统“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地位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切实培养学生的“说”功,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重点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为语文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给学生方法,才能提高他们自主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开放式”课堂 主体性
语文“开放式”课堂,是与“一言堂,满堂灌”截然相反的一种课堂形式。这种课堂,就是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广泛、深厚的友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与知己”,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天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愉悦遨游。围绕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分析讨论问题,敢于提问质疑,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概括综合,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张弛有致,从而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转化知识的技能,探索获取知识的创造力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枯燥,死水一潭”的局面,找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有的构建基础,顺应了当前国家启动开放课程教育的形势,使学生成为语文“开放式”课堂的主人。
一、“开放式”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且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沟通合作,和谐融洽。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常规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效果。交流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原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改变为尊重学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必须如此,否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一句空话。
二、“开放式”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功
过去,我在教学中完全放下教师的架子,多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畅所欲言,然而课堂总是“启而不发,死水一潭”的时候多。尽管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和见解,且承诺“即使答错了也绝不批评”或鼓励“只要回答了问题就是一种进步”,但多数被提问的学生,不是“默不作声”,就是“细声细气,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听的同学也无法弄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这怎能形成争鸣辩论、师生互动的热烈课堂气氛呢?于是我进行教学反思,融入学生之中,与他们面对面进行坦诚的座谈交流,倾听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了解他们“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的缘由。我深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而能力的形成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须靠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便着手采用下面几种教学形式进行探索尝试,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顺利有效开展语文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持课前几分钟说话训练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上感兴趣的消息,自然景观,路上见闻,等等,每天课前让两三名学生做好口头作文准备,让其在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时间讲所见、所闻、所感,训练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口齿清楚,内容清晰,说话得体,表情自然、大方。坚持全班学生轮流参与,提供人人说话的机会,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班同学的“说”功得到较大的提升,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讨论发言中,出现了“滔滔不绝,畅所欲言”的生动局面。
2.讲成语典故
让学生平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多收集成语典故,并借助工具书或虚心请教,对其理解,弄清寓意,知道它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坚持每周语文自习课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一个成语典故,并用其造一个内容恰当、颇有新意的句子。如果出现误解、走偏的现象,也不能嘲笑指责,而是要正面鼓励,顺势引导,让其有信心,重新再来。按照这种方式,坚持全班学生轮流表演,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谈课文的收获体会
每次自习课前,都让学生谈谈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收获体会,可以是写法的,可以是遣词造句的,也可以是人物描写方面的,从而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在以上说话训练中,要逐步提高要求,由鼓励放胆说,到围绕中心有层次地说,再到清晰流畅富有见地的说,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终将具备“以我口,说我心,叙我事”的善辩能力,“开放式”的争鸣课堂气氛就容易形成了。
三、挖掘“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局限于课堂,只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封闭,思维不活跃,知识面狭窄,缺乏联想、想象的条件和空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语文“开放式”课堂的主人,就得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知识面。学生具备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才能在课堂探索中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其原有的知识建构中若有丰富的矿藏,那么学生在领悟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时,就能富有潜力可挖,回答问题时才会“滔滔不绝”、“得心应口”。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深有体会,那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中有的认识深刻、才思敏捷,语言应变能力较强,无不是教师的提问触及了其丰富的见闻和原有知识的根底,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要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格局,就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信息渠道。可以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20分钟的报刊或书籍,另外文学名著也可以成为其阅读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工厂、革命教育基地、农村等地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丰富其社会文化的实际感受;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把交际的场合变成学习语言的课堂;留心电台、报刊、网络、电视新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时代的“源头活水”,具备课堂“翱翔的翅膀”,就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质疑思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具备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阅读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某篇文章分析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同类知识的领悟。比如:不同文体的文章,自有其阅读的规律和方法,阅读小说的方法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是迥然不同的,语段的阅读也有其规律和方法可循。教师把带有普遍性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是教给了学生阅读文章的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成为“导演”,注重“问”的艺术,问到关键处,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课文的方法进行质疑、探讨,指点迷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既培养学生技能,又发展思维能力。“学无定法”,要让学生不断总结学习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方法,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新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国家启动的开放课程新形势下,“开放式”的课堂形式应运而生。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建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开放式”课堂 主体性
语文“开放式”课堂,是与“一言堂,满堂灌”截然相反的一种课堂形式。这种课堂,就是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广泛、深厚的友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与知己”,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天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愉悦遨游。围绕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分析讨论问题,敢于提问质疑,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概括综合,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张弛有致,从而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转化知识的技能,探索获取知识的创造力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枯燥,死水一潭”的局面,找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有的构建基础,顺应了当前国家启动开放课程教育的形势,使学生成为语文“开放式”课堂的主人。
一、“开放式”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且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沟通合作,和谐融洽。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常规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效果。交流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原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改变为尊重学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各门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必须如此,否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一句空话。
二、“开放式”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功
过去,我在教学中完全放下教师的架子,多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畅所欲言,然而课堂总是“启而不发,死水一潭”的时候多。尽管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和见解,且承诺“即使答错了也绝不批评”或鼓励“只要回答了问题就是一种进步”,但多数被提问的学生,不是“默不作声”,就是“细声细气,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听的同学也无法弄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这怎能形成争鸣辩论、师生互动的热烈课堂气氛呢?于是我进行教学反思,融入学生之中,与他们面对面进行坦诚的座谈交流,倾听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了解他们“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的缘由。我深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而能力的形成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须靠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便着手采用下面几种教学形式进行探索尝试,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顺利有效开展语文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持课前几分钟说话训练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上感兴趣的消息,自然景观,路上见闻,等等,每天课前让两三名学生做好口头作文准备,让其在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时间讲所见、所闻、所感,训练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口齿清楚,内容清晰,说话得体,表情自然、大方。坚持全班学生轮流参与,提供人人说话的机会,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班同学的“说”功得到较大的提升,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讨论发言中,出现了“滔滔不绝,畅所欲言”的生动局面。
2.讲成语典故
让学生平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多收集成语典故,并借助工具书或虚心请教,对其理解,弄清寓意,知道它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坚持每周语文自习课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一个成语典故,并用其造一个内容恰当、颇有新意的句子。如果出现误解、走偏的现象,也不能嘲笑指责,而是要正面鼓励,顺势引导,让其有信心,重新再来。按照这种方式,坚持全班学生轮流表演,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谈课文的收获体会
每次自习课前,都让学生谈谈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收获体会,可以是写法的,可以是遣词造句的,也可以是人物描写方面的,从而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在以上说话训练中,要逐步提高要求,由鼓励放胆说,到围绕中心有层次地说,再到清晰流畅富有见地的说,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终将具备“以我口,说我心,叙我事”的善辩能力,“开放式”的争鸣课堂气氛就容易形成了。
三、挖掘“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局限于课堂,只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封闭,思维不活跃,知识面狭窄,缺乏联想、想象的条件和空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语文“开放式”课堂的主人,就得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知识面。学生具备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才能在课堂探索中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其原有的知识建构中若有丰富的矿藏,那么学生在领悟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时,就能富有潜力可挖,回答问题时才会“滔滔不绝”、“得心应口”。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深有体会,那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中有的认识深刻、才思敏捷,语言应变能力较强,无不是教师的提问触及了其丰富的见闻和原有知识的根底,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要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格局,就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信息渠道。可以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20分钟的报刊或书籍,另外文学名著也可以成为其阅读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工厂、革命教育基地、农村等地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丰富其社会文化的实际感受;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把交际的场合变成学习语言的课堂;留心电台、报刊、网络、电视新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时代的“源头活水”,具备课堂“翱翔的翅膀”,就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质疑思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具备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阅读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某篇文章分析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同类知识的领悟。比如:不同文体的文章,自有其阅读的规律和方法,阅读小说的方法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是迥然不同的,语段的阅读也有其规律和方法可循。教师把带有普遍性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是教给了学生阅读文章的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成为“导演”,注重“问”的艺术,问到关键处,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课文的方法进行质疑、探讨,指点迷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既培养学生技能,又发展思维能力。“学无定法”,要让学生不断总结学习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方法,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新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国家启动的开放课程新形势下,“开放式”的课堂形式应运而生。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建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